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是這樣變化的

2020-12-05 文化養老

一張《中國五千年氣溫變化曲線》圖,原來這個圖是在 1972年《考古學報》第1期上,83歲高齡的科學家竺可楨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文中的圖的基礎上重新繪製的。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歷史學領域內最為人熟知的歷史氣候論文,可能沒有之一。對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做出了全面梳理和總結,並開創了歷史氣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歷史氣候研究中重量級的開山之作,在歷史氣候領域中具有巨大的學術意義。竺老研究了中國近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發現有多刺變化,溫度較高為溫暖期,溫度較低為寒冷期。並因此劃定了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第一個溫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第一個寒冷期:東周第二個溫暖期:兩漢第二個寒冷期:三國魏晉南北朝第三個溫暖期:唐朝第三個寒冷期:五代十國兩宋第四個溫暖期(相對溫暖,但不及之前溫暖):明朝第四個寒冷期:(17世紀至19世紀)清朝很多人質疑論文中溫度推測的準確性,後來用挪威科學家繪製的雪線圖來進行驗證對比。根據雪線的高低和溫度之間的關係曲線圖和中國5000年氣溫變化圖相比較,趨勢基本一致。在其後的數十年裡不斷有後人在其研究基礎上對歷史氣候研究成果進行完善與細化。

1983年龔高法先生編著《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方法》一書,就系統介紹了研究歷史時期氣候證據的各種方法、原理、精度和優缺點,包括歷史文獻、樹木年輪、物候、自然地理因子、同位素等方法及各種斷代技術。這當中尤為可貴的是對各種方法的特長與局限性進行了充分的介紹,讓我們在學習研究方法的同時能夠更加合理的選擇適合自己研究主題的方法。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著作權人所有,轉載僅供參考,如涉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繫小編處理。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

相關焦點

  •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天道與人文·二、古今氣候變遷考》4竺可楨論著選載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文學家如沈括(1030—1094)、劉獻廷(1648—1695)對於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無常,早有懷疑。
  • 用氣候變化視角來「讀」上下五千年,結果讓人震驚了!
    那麼如果用氣候變化的視角來看五千年中華文明是怎樣的呢?地球形成大氣層以來歷經多次氣候冷暖交替全球變冷時(冰期)地球處於冰河時代全球變暖時(間冰期)全球萬物復甦這種變化制約著生命演化這一屬於中國特有物種現今分布在廣西西江上遊推測中原地區的氣候相當於現今的廣西一帶地球科學數據顯示華北平原氣候年均氣溫較之今天高出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原標題: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在低碳問題上,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遭遇西方國家話語霸權,西方以低碳作為束縛他們的繩索,給其設置發展的上限,從而扼殺他們的未來,以保證西方繼續佔據現在的優勢。中國現在已是眾矢之的,要改變被動局面,只有主動出擊。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這樣來描述中國在世界氣候變化問題談判中的處境。
  • 吳酩:郎鹹平,竺可楨,「氣候變化陰謀論」
    因為竺先生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奠基人,在研究氣候變化方面頗有建樹,而常以「極端高論」而聞名的經濟學教授郎鹹平,前不久也「客串」了一把氣候學。  郎鹹平的炮口直指最近世界的第一重大話題--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生存;認定這是發達國家炮製的一個偽命題,目的之一就是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國家的發展。
  • 看懂氣候變化結構
    塞爾維亞天文學家米蘭科維奇,在二十世紀初提出地球圍繞太陽環行時,三個軌跡幾何變數的週期性變化會影響地球冰河時期的始末興衰第一個變數是地球環繞太陽公轉軌跡的形狀,軌跡有時較接近圓形,但有時較接近橢圓形,這個變化大約每十萬年循環一次軌跡的變化會影響在不同季節抵達地球的太陽能量。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嚴重後果  暖,更暖  近百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5—0.8℃,略高於同期全球增溫平均值,近50年變暖尤其明顯。從地域分布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氣候變暖明顯,長江以南地區變暖趨勢不顯著;從季節分布看,冬季增溫最明顯。從1986年到2005年,中國連續出現了20個全國性暖冬。  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東北地區乾旱趨重,長江中下遊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1990年以來,多數年份全國年降水量高於常年,出現南澇北旱的雨型,乾旱和洪水災害頻繁發生。
  • 氣候變化報告稱:近30年中國海平面上升明顯
    2010年,中國沿海平均海平面處於歷史高位,福建北部沿海2月份和福建南部沿海10月份海平面較常年同期明顯偏高,均為近30年來同期最高值。氣溫、氣壓和季風變動等是引起上述特徵的重要原因。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近30年中國沿海地區氣候持續變暖,海平面呈明顯上升趨勢。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第一部分 中國氣候變化的現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近百年來,許多觀測資料表明,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中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一、中國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與趨勢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近廣東紅樹林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活動正式啟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竇莉新 記者謝忠軍報導 11月21日,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在廣州正式啟動
  • 薦書︱談中國歷史氣候不能只知道竺可楨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歷史氣候研究中的經典之作,也是歷史學領域內最為人熟知的歷史氣候論文,可能沒有之一。竺先生贈予譚其驤先生的論文抽印本文章中復原出的溫度變化曲線堪稱經典,自論文問世以來不知被引用過多少次。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第一部分 中國氣候變化的現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近百年來,許多觀測資料表明,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中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  一、中國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與趨勢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國家方案》共分為5個部分,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中國氣候變化的現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近百年來,許多觀測資料表明,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中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
  • 2003氣候變化國際科學討論會在中國舉行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 回良玉: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國家氣候委員會在北京召開氣候變化國際科學討論會,並把《氣候變化:科學與可持續發展》作為主題,最有現實的科學意義和深遠的社會意義,這反映出中國政府和中國科學家對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國際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的高度關注。
  • 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隨時間的變化,即氣候平均狀態和離差(距平)兩者中的一個或兩個一起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離差值越大,表明氣候變化的幅度越大,氣候狀態越不穩定。定義氣候變化是指長時期內氣候狀態的變化。通常用不同時期的溫度和降水等氣候要素的統計量的差異來反映。變化的時間長度從最長的幾十億年至最短的年際變化。氣候變化(Climatechange)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3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氣候系統變暖加速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公欣報導 日前,為滿足低碳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時代需求,科學推進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提供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系統變化的新狀態,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作用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大量研究成果均揭示出歷史上的人口數量增減和遷徙、經濟波動、社會治亂變化,乃至朝代更替等社會興衰事件與氣候變化存在密切而複雜的對應關係。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自然和社會兩大系統多種因素在多時空尺度上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結果。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是中國霧霾的「幫兇」
    新華社華盛頓3月15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15日說,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加劇了中國近年來的冬季霧霾問題。  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地北冰洋海冰消融與西伯利亞降雪增加,這會影響中國冬季風的傳播路徑與強度,便於區域靜穩天氣形成,不利於空氣汙染物擴散,讓中國東部平原人口與工業中心地區更易遭受嚴重空氣汙染侵襲。
  • 21世紀氣候變化與中國國家安全
    其間,陸地比海洋增溫快,高緯度地區增溫比中低緯度地區大,冬半年增溫比夏半年明顯,1983年~2012年是過去1400年來最熱的30年。    近20年來,格陵蘭冰蓋和南極的冰儲量一直在減少。中國學者崔偉宏、承繼成與美國學者S.弗雷德•辛格(S.Fred Singer)、法國學者萬森•庫爾提歐(Vincent Courtillot)聯合編著《自然是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一書批評「IPCC的氣候模式中的一些參數存在著嚴重的不確定性,因此很多應用氣候模式得到的模擬結果與實踐觀測數據存在重大差異,甚至是互相矛盾」;IPCC提出的「20世紀全球變暖的結論不符合事實」,而「IPCC報告指出五十年來全球氣候變暖
  • 庫布其模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經驗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說,氣候變化與荒漠化在各個方面密切影響、相互聯繫,不斷變化的氣候環境和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將進一步加劇土地荒漠化和乾旱,導致糧食供應情況惡化,並使脫貧人口重新回到貧困狀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秘書處執行秘書莫妮卡·巴布女士認為,人類未來的發展前景取決於今日所處土地的狀況與產出力。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首先是對氣候變化科學認識的差異和共識。從對氣候變化趨勢的認知來看,儘管有些學者對變暖是不是主要趨勢提出質疑,但從科學界已掌握的全球觀測資料看,確定近百年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在對氣候變化原因的認識方面,有一個確定的事實是大家都不否認的,即全球的觀測表明:近二百多年來,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逐步顯著增加,而這一點顯然與人類大量利用化石能源等人為因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