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中國五千年氣溫變化曲線》圖,原來這個圖是在 1972年《考古學報》第1期上,83歲高齡的科學家竺可楨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文中的圖的基礎上重新繪製的。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歷史學領域內最為人熟知的歷史氣候論文,可能沒有之一。對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做出了全面梳理和總結,並開創了歷史氣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歷史氣候研究中重量級的開山之作,在歷史氣候領域中具有巨大的學術意義。竺老研究了中國近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發現有多刺變化,溫度較高為溫暖期,溫度較低為寒冷期。並因此劃定了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第一個溫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第一個寒冷期:東周第二個溫暖期:兩漢第二個寒冷期:三國魏晉南北朝第三個溫暖期:唐朝第三個寒冷期:五代十國兩宋第四個溫暖期(相對溫暖,但不及之前溫暖):明朝第四個寒冷期:(17世紀至19世紀)清朝很多人質疑論文中溫度推測的準確性,後來用挪威科學家繪製的雪線圖來進行驗證對比。根據雪線的高低和溫度之間的關係曲線圖和中國5000年氣溫變化圖相比較,趨勢基本一致。在其後的數十年裡不斷有後人在其研究基礎上對歷史氣候研究成果進行完善與細化。
1983年龔高法先生編著《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方法》一書,就系統介紹了研究歷史時期氣候證據的各種方法、原理、精度和優缺點,包括歷史文獻、樹木年輪、物候、自然地理因子、同位素等方法及各種斷代技術。這當中尤為可貴的是對各種方法的特長與局限性進行了充分的介紹,讓我們在學習研究方法的同時能夠更加合理的選擇適合自己研究主題的方法。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著作權人所有,轉載僅供參考,如涉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繫小編處理。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