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小學曾經學過地球是會自轉,而自轉的軸心是傾斜在同一時間地球是圍繞著太陽公轉,但原來地球自轉的軸心,所指的方向和公轉軌跡並不是永恆不變。
塞爾維亞天文學家米蘭科維奇,在二十世紀初提出地球圍繞太陽環行時,三個軌跡幾何變數的週期性變化會影響地球冰河時期的始末興衰
第一個變數是地球環繞太陽公轉軌跡的形狀,軌跡有時較接近圓形,但有時較接近橢圓形,這個變化大約每十萬年循環一次軌跡的變化會影響在不同季節抵達地球的太陽能量。
第二個變數是地球自轉軸心的傾斜角度,它會在22.1度至24.5度之間變化,大約每四萬年循環一次,這個變化,不會改變由太陽抵達地球的總能量
但會影響日照在不同緯度的分布。
最後一個變數是地球自轉軸心的進動,亦即是地球軸心的搖晃,軸心轉動一圈大約需二萬六千年,地球軸心的搖晃同樣會影響日照在不同緯度的分布。
米蘭科維奇認為這三個變數的週期性變化對抵達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日照影響至為重要,舉例當北半球高緯度地區,所接收的日照減少夏季的升溫,不足以溶化上一個冬季的冰雪,全年整體的冰雪便會增加而白色反光的冰雪面會把更多的陽光反射回太空減少地球接收到的熱力幫助冰雪進一步增加,形成一個可以自我延續和增強的循環
年復一年的冰雪增長最終會把地球推進冰河時期,經過科學家的驗證,米蘭科維奇的理論,終於在二十世紀後期獲得接納,這三個地球軌跡幾何變數的周期變化,現在稱為米蘭科維奇循環。
米蘭科維奇的理論顯示地球的自然變化,可以改變地球溫度有氣候變化,否定者便利用這個論點,否定近百年來的人為氣候變暖,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米蘭科維奇循環所涉及的時間尺度是以萬年計變化過程是相當緩慢
古氣候學的研究發現過去五千來,地球經歷一個長期而且緩慢降溫過程,和地球高緯度地區接收日照所呈現的減少趨勢是一致。
但到了最近一百年,地球溫度急速上升,完全逆轉了過去五千年來的降溫,這麼急速的升溫怎能理解為自然變化?,所以氣候變化否定者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