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證實:地球的軌道確實存在周期性的變化

2021-01-15 悠然見北山

如果你感覺到我們正在兜圈子,你是對的。但我們陷入的太陽系級別的兜圈子模式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大一點。

科學家們最近證實了一個歷史悠久的假說,即地球的軌道同時受木星和被工業自動化打擊的手工業者金星的引力作用,在史詩般的循環中扭曲往復,循環周期40.5萬年。

「這是一個驚人的結果,因為之前可以確認,在5000萬年以前,就已經存在這個漫長的周期了;如今我們又向上追溯到至少2.15億年前,地球軌道在那時起就已經進入到這個周期節奏了。」羅格斯大學的地質遺傳學研究員Dennis V. Kent說。「科學家現在可以非常精確地將全球氣候,環境,恐龍,哺乳動物和化石的變化與這405000年的周期聯繫起來。」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這種現象——所謂的米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 cycle的一個實例——使得我們在太陽周圍的虛擬圓形軌道成為扁了大約百分之五的橢圓,然後又恢復成圓形軌道。

但是,在此之前,這一現象最早出現的時間,以及太陽系的發展史等,都是有爭議的課題。

不過,從亞利桑那州石化森林國家公園深處鑽出的古老巖石,讓我們獲得了更加清晰的歷史圖景。

2013年,Kent和他的團隊開始從公園的一個小山上鑽出超過1500英尺長(457米)的巖芯,然後分析了它們的放射性同位素,這些放射性同位素顯示了它們的年齡和地球磁場極性顛倒的證據。

當他們將紐瓦克盆地(一個跨越新澤西州大部分地區的史前湖泊)的沉積物樣本與巖芯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405000年的周期模式存在於各項地球-太陽的天文運動之中,向上可以追溯到二億一千五百萬年前的三疊紀時期。

「還有其他更短的軌道周期,但是當你回顧過去時,很難知道你在每年同一時間所處的是哪一條軌道,因為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Kent說,他同時隸屬於哥倫比亞大學。「這條周期軌道的美妙之處在於它是獨立的,它不會改變,不受其他的變量影響。」

通過證實了存在穩定的,類似節拍器般的40萬年周期,尤其是該周期至晚也出現在恐龍時代之前,無數的研究領域都將從中受益——它可能會改進我們對化石的解釋和讓我們更好地追蹤生命形式的演變,更多地了解行星的運動。

但現階段,也許最受影響的科學領域是木星和金星——儘管是難以置信的遙遠星球,它們確實會影響地球的氣候,周期性變化可以解釋它們如何在大範圍的時間內不可避免地製造出加熱和冷卻效應。

這並不是說地球的溫度是由天體運動所決定的,作者指出,米蘭科維奇循環影響的是地質時間長度上的氣溫變化,不是我們短暫文明所能體驗到的東西。

Kent說:「我們知道了,從長遠來看,導致氣候變化的更基本的因素。這是很重要的發現。另一方面,我們現在向空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都是立竿見影的即時性因素,現在我們就可以出測量這種效應。行星軌道的周期性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要微妙得多。」

相關焦點

  • 研究稱氣候變化與地球公轉軌道周期性改變有關
    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地質學家洛林·裡斯基(Lorraine Lisiecki)針對過去120萬年來的地球氣候進行了分析,發現了地球公轉軌道的周期性改變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模式。  裡斯基檢查了取自全球57個地區的海底沉積物巖芯。藉助對巖芯的分析,科學家可以用圖表的形式描繪過去數百萬年來的地球氣候。
  • 地球軌道存在40.5萬年周期變化
    40.5萬年周期循環假設的首個物理證據,研究表明,這一周期循環在地球氣候變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科學家們認為,受金星、木星重力以及太陽系中其他物體相互作用的影響,地球公轉軌道會以40.5萬年為周期,在近乎完美的正圓形到偏心率大約0.05的橢圓形間循環往復。這一假設是基於天體力學原理計算得出來的,此前科學家們並沒有找到相關的物理證據。
  • 通過古巖石分析,地球軌道40.5萬年的周期循環變化被證實
    科技日報記者 劉海英美國研究人員7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報告稱,通過對古老巖石的分析,他們找到了地球公轉軌道40.5萬年周期循環假設的首個物理證據,研究表明,這一周期循環在地球氣候變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地球公轉軌道周期性變化,或促成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
    人類活動排放過量二氧化碳至大氣中,似乎一手促成當今全球暖化,然而現在一篇新研究發現,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也是造成碳循環和全球氣候變遷的原因。當今冰川異常融化、溫度節節攀升、海洋酸化等種種現象,以致有人認為地球即將邁向第6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 通過古巖石分析,地球軌道存在40.5萬年周期變化
    地球軌道周期變化 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華盛頓5月7日電,美國研究人員5月7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報告稱,通過對古老巖石的分析,他們找到了地球公轉軌道40.5萬年周期循環假設的首個物理證據,研究表明,這一周期循環在地球氣候變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火星古代可能存在周期性氣候變化
    這一時期可能是一個正常周期性波動的一部分,這種規律的氣候變化或許有可能是由火星的軸向傾斜或軌道參數的反覆變化而造成的。但科學家們在10月7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雜誌網絡版上的新研究報告中寫道:「基於軌道觀測得出的結論,另一種可能性認為,蓋爾湖的乾旱痕跡可能是火星長期全球乾旱留下來的跡象。」
  • 信使號探測器發現水星存在周期性流星雨
    藝術示意圖:研究顯示水星上可能會周期性發生流星雨,原因是其軌道會周期性的穿越恩克彗星留下的碎屑物區域北京時間12月23日消息,據Sciencedaily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我們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大行星似乎會周期性地上演流星雨,而為其帶來這些流星體的也正是每年為地球上的人們獻上夜空大禮的同一顆彗星
  • 太陽光度穩定,地球也轉得好好的,為啥會有周期性的冰河時期?
    太陽東升西落,四季變化如常,在我們的印象裡所有的自然交替都是有穩定的規律性,從來沒有發現哪一年冬天沒有來,或者是哪一年的夏天不熱,再加上如果太陽在其主序星周期內發光基本是穩定的,那地球上為何會出現周期性的冰川時期呢?也就是南北半球被大面積的冰層覆蓋。
  • 地球「鄰居」有外星人?科學家證實神秘訊號存在
    科學家證實神秘訊號存在 2015-03-08 13:58:2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查雲帆   中新網3月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8日報導,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證實,天文學家此前探測到的神秘訊號,確實是來自一顆近似地球的行星「格利澤581d」。
  • 地球公轉軌道變化對生物滅絕與進化有什麼用?考古學家告訴你
    ▲從太空鳥瞰地球海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5月刊發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通過回顧地球4.5億年的歷史可以揭示出地球在太空中運動軌跡的變化與地球上生命種族的滅絕和進化之間的重要關聯。他們發現,有證據表明,地球軌道和自轉軸的周期性變化是導致這些生物進化和滅絕速度發生顯著波動的原因。領導該項研究的是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詹姆士?克蘭普頓(James Crampton)教授,他介紹說:「這項研究非常令人興奮,因為還從來沒有人在真正的遠古生態系統中證明過地球軌道變化和物種滅絕之間的關聯。
  • 科學家提出相接雙星軌道周期長期變化新機制
    該工作發現,相接雙星軌道周期P和相接度f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而這種相關程度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被大大地低估。基於這一發現,劉亮等人提出由相接度f主導的相接雙星軌道周期長期變化的新機制,揭示了相接雙星另一種可能的演化途徑。   相接雙星是相互作用很強的一類密近雙星系統。由於複雜的結構和強相互作用,相接雙星的形成、演化和結局仍是未能得到解決的難題。
  • 科學家在比鄰星軌道發現第二顆超級地球!
    如果得到證實,這將是第二顆環繞該恆星的系外行星,同時也是一顆超級地球!比鄰星是在1915年被發現的,大約13000個天文單位。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或稱M矮星。它離太陽大約4.2光年,是我們最近的鄰居。它是三叉星系中的第三顆恆星,與半人馬座阿爾法AB雙星一起組成三叉星系的三大主體。
  • 每2600萬年毀滅一次地球生命,復仇星真的存在嗎?
    在整個地球歷史中,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例如恐龍滅絕事件。這些事件被認為是由小行星撞擊造成的,造成氣候變化或大規模火山噴發。但這些可怕事件可能是由一顆神秘星球引起的。,試圖解釋地質記錄中大滅絕的周期性。
  • 地球軌道和氣候40.5萬年變一次,竟是金星和木星造成的
    科學家普遍認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將周期性地經歷強烈的氣候變化。在過去的數億年裡,地球經歷了幾次強烈的地質運動;正是這些強烈的地質運動對生物的進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弄清楚為什麼地球軌道每過40萬年會受到金星和木星的影響。於是,一個地球科學家團隊發現了這種變化的明確證據——沉積物和巖芯樣本,才提供了一份關於變化發生的方式和時間的記錄。
  • 科學家揭示地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原因:太陽或是幕後黑手
    2月10日,據外媒報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影響全球氣候和碳循環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數百萬年前引發地球歷史上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的原因。
  • 木星和金星每隔40.5萬年改變地球的運行軌道
    地球科學家普遍認為我們的星球會周期性地經歷劇烈的氣候變化。在過去的兩億年的時間裡,地球經歷了四次劇烈的地質變化(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和新生代)和冰河時代(第四季冰川作用),所有的地質運動變化都給生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物種的進化。
  • 軌道偏心率、臭氧洞、地磁強度與氣候變化
    該所科學家山崎俊嗣等使用高靈敏度的磁強計對其中的微粒進行了測定,結果發現,地磁強度和磁傾角在以10萬年為一個周期發生著變化,這與地球公轉的橢圓形軌道的變化周期及冰河期的變化周期相一致。據認為,這是沉積物中所含有的磁鐵礦等的微粒受到了地球公轉軌道變化及冰河期變化影響的結果[1]。這個結果進一步證明了米蘭科維奇天文冰期理論。
  • 科學家證實木星表面冰層下確實有水存在,有生命存在嗎?
    通過天文望遠鏡對木星的持續觀測,科學家們發現木星最深的雲層上方,存在水的化學特徵,並且木星中的含氧量是太陽的2-9倍。通過計算機建模分析,科學家們預測木星上存在大量的水,要知道,之前因為木星上持續進行「大紅斑」的風暴,導致科學家們對木星的探索非常困難。
  • 科學家在火衛二軌道有新發現!火星或和土星一樣,曾存在過火星環
    在太陽系內,存在四顆巖石行星,其中除了地球以外,分別是火星、金星和水星,而在這四顆巖石行星當中,只有地球和火星才存在衛星,金星和水星並不存在衛星。科學家在火衛二軌道上有新發現:火星或曾存在火星環 根據《科技日報》的報導中提到,有研究人員在火星第二顆衛星火衛二的軌道中發現存在一些異常現象,即火衛二的運行軌道有些傾斜,這一度曾被天文學家忽視。
  • 小行星周期性撞擊地球是地質變化的動力
           中生代的地球是淺海環境,地球的引力比現在小,大型恐龍可以在淺海裡自由馳騁。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地軸傾斜,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形成大陸,順推形成島弧(包括內陸島弧)和洋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