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科維奇循環從「假說」到「理論」​的百年浮沉

2021-01-15 安凹書館

米蘭科維奇循環從「假說」到「理論」的百年浮沉

  

梁 鵬

說明:本文主要依據Cvijanovic 等新近在《Nature Geoscience》發表的通訊文章《One hundred years of Milanković cycles》翻譯而成,文末附上了原文連結,感興趣可前往閱讀。補充部分參考了Mark Maslin教授2016年發表在Nature上的回顧性文章《Forty years of linking orbits to ice ages》、Hays等1976年發表在《Science》的研究文章《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Orbit: Pacemaker of the Ice Ages》以及Colin Summerhayes教授2015年出版的《Earth’s Climate Evolution》。

45歲的米蘭科維奇(左)及《太陽輻射造成的熱現象及其數學理論Theorie Mathematique des Phenomenes Thermiques Produits par la Radiation Solaire》封面 @Nature Geoscience今年是全球變化科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理論著作——米盧廷·米蘭科維奇《太陽輻射造成的熱現象及其數學理論》出版的100周年。這項工作首次以數學形式完整地闡明了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軌道的微小變化如何對地球所接收的太陽輻射施加影響,其為理解地球氣候變化歷史及冰期的成因提供了理論基礎。儘管目前「米蘭科維奇理論」貫穿在全球變化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但是該理論誕生背後充滿戰爭和監禁的艱辛故事,時至今日尚未廣為人知。隨著全球的科學家應對COVID-19帶來的一系列挑戰,米蘭科維奇的成就提醒我們,偉大的地球科學理論往往在逆境中誕生。

米蘭科維奇的個人回憶錄提供了圍繞其理論發展的科學事件和個人經歷的獨家資料。他1879年出生,在奧匈帝國的達利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後來在維也納科技大學學習並獲得了博士學位,1909年他放棄了維也納有優渥待遇的工程師工作而選擇移居塞爾維亞的貝爾格勒大學任教。20世紀初的國際局勢動蕩對他在科學上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他在來到貝爾格勒之後,便開始尋求一個安靜的研究領域,從而避免和其他科學家發生激烈競爭。他受到Joseph Adhémar、John Herschel 和James Croll等早期假說的啟發,發現了應用數學、天文學和氣候學之間的交匯領域大有前途,於是下決心為氣候學這門描述性為主的學科引入數學視角。他瞄準了太陽輻射變化是如何發生並影響全球氣候的這一重要的科學問題並開始鑽研。但是在貝爾格勒擔任教職三年後,他就被徵召入伍,參加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2-1913)。米蘭科維奇因其專業經歷並未被遣往前線,而是在後方負責通信工作。在此期間,米蘭科維奇將部分研究工作出版。

不幸的是,巴爾幹戰爭的結束並沒有使得衝突終止。1914年,米蘭科維奇在他奧匈帝國的家鄉達利舉辦了婚禮,而就在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維也納當局下令,逮捕所有的塞爾維亞公民。1914年夏天,他在被居家軟禁了六個月後,遭逮捕入獄,後被送入戰俘營。他在入獄第一晚的日記中寫道:

看守員非常友好,就像旅館接待了一位尊貴的客人,他為我預留了單獨的牢房。我感謝他的接待……坐在床上,我環顧四周,開始接受我新的社會身份。那個孤獨的房間,遠離塵世喧囂,簡直就是為科學研究量身定做……在我的手提箱裡,有我關於宇宙問題的筆記,也有紙和筆,我便開始寫作和計算。我停筆時已經深夜,環顧房間,突然很好奇我在哪裡。監獄似乎只是我在漫遊宇宙的時候暫在途中小住的旅店。

在奧地利的戰俘營中,研究工作幾乎難以進行,生活也愈加艱難。單調、不確定性以及疾病的威脅,造成了巨大損失。米蘭科維奇重獲自由主要歸功於他的新婚妻子克裡斯蒂娜的努力,她與許多奧匈帝國的朋友和同事聯繫以尋求幫助。最後,她說服當局,米蘭科維奇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使得其終被釋放並被允許在警方監視下在布達佩斯居住。

儘管在被軟禁和逮捕期間遭遇逆境,但米蘭科維奇從未放棄自己的科學追求,並堅持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進行計算和研究。他於1917年完成了有關天文學強迫的新數學理論《太陽輻射造成的熱現象及其數學理論》的初稿,當時他仍在警方監視之下。他原本打算1918年將此書出版發行,但由於戰爭未能實現。該手稿最終於1920年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米蘭科維奇終於獲準離開布達佩斯,與妻子和三歲的兒子回到貝爾格勒。他平靜地寫道:經過多瑙河三天的舒適航行後,我於1919年3月15日抵達貝爾格勒,完成了我激動人心的五年婚禮之旅。

儘管氣候變化的天文驅動學說早被提出,但是米蘭科維奇的工作首次闡明了地球軌道參數的整個周期性變化如何導致不同緯度的入射太陽輻射發生顯著的千年尺度波動。他揭開了行星氣候天文驅動的數學奧秘,為理解地球氣候歷史中冷暖變化的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礎。

為了確保他的科學發現可以被後世使用,1939年起,他歷時兩年將有關氣候的天文強迫的論文編入了《地球日照及冰河時代問題學說 Canon of Insolation and the Ice-Age Problem》,該書於1941年出版,完善了地球氣候的軌道驅動說。他認為北緯65°附近的夏季入射太陽輻射變化是驅動地球氣候旋迴的關鍵,該地區太陽輻射量變化幅度可達25%。米蘭科維奇認為,當夏季太陽輻射顯著降低時,該區域的冰得到累積,年復一年最終形成大冰蓋。

米蘭科維奇循環的三個地球軌道參數:偏心率(a)、地軸傾角(b)和歲差(c) @Nature

米蘭科維奇的天文因素驅動氣候變化學說受到著名氣象學家柯本和地質學家魏格納的廣泛關注和支持,但一直以來因缺乏直接的地質證據而備受質疑。他的研究和認知超越了他所在的時代。

直到1976年,米蘭科維奇去世的18年後,在「氣候長期監測、製圖和預測(CLIMAP)」項目的推動下,哥倫比亞大學James Hays教授及其合作者布朗大學John Imbrie教授、英國劍橋大學Nick Shackleton爵士通過對南印度洋兩個深海鑽孔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成功識別出100 ka (註:ka即千年,第四紀地質學常用時間單位,100 ka就是10萬年)、40 ka和23 ka等氣候變化周期,分別與米蘭科維奇提出的地球軌道參數偏心率、地軸傾角、歲差周期相對應。這一期待已久的驚世文章《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冰河時代的起搏器》得以發表,證明了海洋沉積物中的古氣候記錄與米蘭科維奇假說所預測的時間周期相吻合,坐實了米蘭科維奇提出的地球軌道參數變化驅動冰期形成學說。這篇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共12頁的文章成為近四十年來古氣候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論文之一。這意味著發表56年的「米蘭科維奇假說」上升為被地質學家認可的「米蘭科維奇理論」了。

1976年《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冰河時代的起搏器》文章首頁 @Science

從現代角度回顧來看,也許會覺得米蘭科維奇所做貢獻的重要性主要是在於他的數學成就,但是他的回憶錄及生平經歷也展示出了他在發展地球科學領域最迷人的理論時的非凡毅力。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米蘭科維奇堅持不懈地追求科學的發展和繁榮,啟迪著當代及未來的所有科學工作者,引領著我們渡過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

2020年8月20日於浙江大學西溪校區

後記: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在煎熬、恐懼、隔離中度過了8個月,可怕的是,我們仍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躊躇觀望。回顧人類歷史,從文明乍現的蒙昧時期,世界不同民族幾乎都有巫師一類的存在,其主要職責無外乎與未知對話(祭祀),並能預測未知(佔卜),這充分說明了人類基因所攜帶的對不確定性的恐懼。風生水起的全球變化研究也無外乎此——探索過去,以啟未來。米蘭科維奇正是在一灘渾水中找到了自然的奧秘,為預測未知提供了可能。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又將我們拋入了巨大的未知之中。我常常在想,正是這樣的不確定性,才促使人類奮力地生活著,文明才會演進,才會在幾千年間進化成這個形形色色的世界。如果一切都是可預測的,未來又有什麼意義呢?

8個月來,我個人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我流浪到了一個南方城市,在這裡居住和生活。網際網路讓我能與這個城市之外有趣的遙遠靈魂交流互動,我深感幸運。不過,我更幸運的是,我在此安定,使我又能回歸安靜的閱讀生活,與更久遠的偉大靈魂對話,也只有這樣,才能走出我們固有的平庸與傲慢。我舉一杯酒,敬這過往的三千年。

延續「安凹書館」傳統,本期我分享一本許多人早已讀過的書,我近期正在重讀,亨德裡克·威廉·房龍《人類的故事》,你可能會想起他在前言中所寫的那句著名的話:「歷史是一座雄偉壯麗的經驗之塔,它是時間在無盡的逝去歲月中苦心搭建起來的。要登上這座古老建築的頂端去一覽眾山並非易事。這裡沒有電梯,可年輕人有強健有力的雙腳,能夠完成這一艱苦的攀登」。

○  亨德裡克·威廉·房龍. 人類的故事. 羅伯特·沙利文續寫至21世紀. 胡允恆譯. 中信出版集團.


—— THE END ——


歡迎長按二維碼/掃碼關注,一起有深度地閱讀


相關焦點

  • 「暗物質」只是一種假說,或許它不存在
    1980年,天文學家的空中發現了兩個一模一樣的「類星體」,這是人類第1次觀測到「引力透鏡效應」,從此「引力透鏡」變成為尋找「暗物質」的有力武器。例如2007年天文學家在室女星系團中發現了明顯的引力效力,卻看不見任何恆星星體的物質,但是有一個巨大的引力場,這裡很有可能有一個全部由「暗物質」構成的星系。
  • 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
    春天到了,萬物復甦了,又到了動物交配哈欠不停,眼淚不斷的季節。說起哈欠我就想起當年青春年 sao,昏昏欲睡的聽著課,懶懶地打個哈欠,回過頭看到的是同桌與我一樣張著的血盆大口,那顫抖著的懸雍垂至今還在我腦中慢鏡頭回放。
  • 你當作「戰略物資」的酒精,早就被古人視為「生命之水」了
    封面題圖|《手術兩百年》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正月早已過半,年前就已經打響的「戰疫」,戰況仍然膠著。除了口罩成為硬通貨之外,很多朋友都在四處搶購酒精甚至烈酒,作為居家隔離的戰略必備物資。
  • 你已經知道比特幣,但知道「比特」從何而來嗎?
    期間,圖靈與香農進行了生動的知識交流,討論到人造思維機器的設想,接近今天我們所說的人工智慧。圖靈向香農介紹了通用圖靈機的概念,香農則告訴圖靈,他不僅滿足於向這臺「大腦」裡輸入數據,還希望把文化的東西灌輸進去。這一不可思議的想法,連圖靈都被震驚到。圖靈比香農年長 4 歲。
  • 萬物理論03·重大突破「遺傳密碼」
    愛因斯坦是錯誤的人,但是他的理論卻與現實背道而馳,在勒邁特的模型中,宇宙始於一個單一的、質量巨大的「原始原子」,、γ理論」有一個重大的缺陷根據「α、β、25%的氦核,在那個「大爆炸模型」並沒有得到實質性認可的時候,這一理論與觀測到的宇宙
  • 「SHUPL •​ Click」如果我們在平行世界相遇
    「SHUPL •​ Click」如果我們在平行世界相遇 2020-11-28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俄國大爆炸真相:竟是小行星「打水漂」?
    100多年前在西伯利亞發生了「通古斯大爆炸」事件,至今都吸引著科學家的關注,因為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仍是個謎,從小行星撞擊、彗星撞擊,再到反物質、黑洞等一系列的假說,終究還是留下有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而今年《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中又提出了一個新理論:通古斯大爆炸可能只是某個天體在地球高層大氣「打了個水漂」。
  • 其實,人類科學早已發展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知友:劉博洋(天文科普作家、「天文八卦學」主筆) 以霍金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在理論上對黑洞的各種性質做了充分的推演,雖然人們遲遲沒有見過黑洞的真容,但黑洞早就是天體物理學中被「默認」的設定。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1980年,天文學家的空中發現了兩個一模一樣的「類星體」,這是人類第1次觀測到「引力透鏡效應」,從此「引力透鏡」變成為尋找「暗物質」的有力武器。例如2007年天文學家在室女星系團中發現了明顯的引力效力,卻看不見任何恆星星體的物質,但是有一個巨大的引力場,這裡很有可能有一個全部由「暗物質」構成的星系。
  • 【馬不停蹄】「爪皇」與「爪黃」
    「爪皇」為名。不過,一代馬皇的名字,原來源於一時的手民之誤…聽說1995年周南首次當上馬主,本想借用《三國演義》曹操的坐騎「爪黃飛電」為名,豈料秘書一時手民之誤,把名字寫成「爪皇飛電」,自此周氏名下馬匹的名字順勢以「爪皇」開首,包括「爪皇烈風」、「爪皇奔雷」、「爪皇凌雨」等等。後來,同樣愛馬、曾協助父親相入「爪皇凌雨」的周永健把另一匹馬命名為「爪黃飛電」。
  • 揭秘中國奢侈品牌「上下」新任大股東:義大利百年豪門阿涅利家族
    愛馬仕集團也承諾,將繼續與Exor集團和品牌創始人蔣瓊耳女士一同長期擔當「上下」的重要股東。  隨著這筆交易的披露,義大利 Exor集團及其背後的義大利阿涅利家族(Agnelli)首次進入到中國公眾的視野中。
  • 霍伊爾提出「碳的激發態」,使用的是「人擇原理」
    兩個人遇到的障礙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核反應進行到了比氦更重的元素的時候,只能形成不穩定的元素,氦核加上氫核給出的是不穩定的鋰5核,2個氦核合併給出的是不穩定的鈹8核,仿佛大自然已經謀劃好了阻止氦核變成較重的原子的唯一兩條路徑。對於霍伊爾來說,他需要找到一個由氦和成碳的路徑:碳——最常見的形式就是碳12,原子核包含12個粒子——6個質子和6個中子。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從南北朝開始,就出現「儒教」的說法,與當時逐漸在民間流傳的佛教和道教,合稱為「三教」,有跟佛教和道教分庭抗禮的意味。「儒教」又被稱為「聖教」,而孔子也從「至聖先師」變成了「聖教主」。其實,這只是某些人想用另一種方式來將孔子神聖化,把他的言論和教誨奉為聖典的舉動,很難獲得真正儒家學者的認同。
  • 會動的「富江」「雙一」!當伊藤潤二恐怖漫畫展遇到AR
    ​上周的北京還是晴空萬裡的樣子,這周突然就降溫了。在最後的好天氣的一個周末,我被喊去看漫展,說起來在這場漫展之前,我雖然看過大部分伊藤潤二的漫畫,但並不是他的粉... 伊藤潤二,人稱「二(第四聲)子」。他是日本著名的恐怖漫畫家,專注漫畫已經30年了。典型的心思細膩胡思亂想-巨蟹座,吸貓達人一枚。著名代表作有《富江》、《人頭氣球》、《雙一》等。綽號「老賊」的著名漫畫集富堅義博據說也是他的粉絲,在《獵人》漫畫裡還會偶爾把其中的主要角色西索用伊藤潤二的畫風。
  • 從「腦機接口」到「金剛狼的皮膚」,7位科學家的科幻之旅
    他是美國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神經學和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在騰訊科學WE大會上,他十分「接地氣」地講述了腦機接口從基礎科學到應用於神經康復的研究歷程。 「我們製造出一種計算機電子旁路,將採集到的腦電信號繞過損傷部位,以數字形式傳輸至一個可穿戴式的全新機械身體中,」米格爾說,「2012年,FIFA宣布由巴西主辦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當時我意識到,可以在開幕式上做些嘗試 。」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那個癱瘓的男孩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開出了奇蹟般的一球。
  • 從「有保障」到「多場景」,360 數科將「以用戶為中心」做到極致
    在 12 月 22 日舉行的 360 數科「智能、普惠、連結——360 數科技術開放日」深圳場中,360 數科技術助理總裁宋榮鑫就分享了公司以三大技術平臺實現「多場景」、「高效率」、「可承擔」、「有保障」四大核心用戶體驗的實踐經驗與成果。
  • ​【高分短語】「未知的領域」英文怎麼說?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 -新加坡總理 李顯龍(新加坡當局官方翻譯)「前所未有」英文又怎麼說?(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小編推薦歷史文章(請點擊藍色字體收聽)「打錯字
  • 埃洛克防務發布「守望者」、「觀測者」
    「守望者」與「觀測者」以簡單易上手的操作體驗,適用不同的應用場景。「守望者」定點巡航系統——「守望者」側重於基礎設施巡檢、應急指揮、城市規劃、生態治理、工程監督、礦區運維等大範圍固定場所的自動化、高頻次的多元數據獲取。通過一次性的飛行線路與作業時間部署,即可無人值守執行任務。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上個世紀20年代以前,人們心中那個「靜態的宇宙」幾乎已經成型,然而哈勃的發現改變了這一切,「純靜態的宇宙模型」已經被兩個新生的理論所替代,那就是——「大爆炸宇宙模型」和「穩恆態宇宙模型」。之前我們說到測量仙女星系的距離所使用的是「造父變星」,但測量更遠的星系就不能使用「造父變星」了,在那麼遠的距離上已經無法檢測到「造父變星」,現在我們可以使用「Ia型超新星」但那個時候還沒有發現這樣的超新星,那麼在那個時代如何測量遙遠星系的距離呢?
  • 「超級高鐵」到底是不是一個「超級騙局」?
    「超級高鐵」到底是什麼?「超級高鐵」的概念來自於伊隆·馬斯克。靠譜的「超級高鐵」理論超級高鐵的核心是它的真空管道。傳統交通工具會碰到空氣阻力和摩擦力,但超級高鐵不會。超級高鐵採用物理學家 Richard Post 提出的「被動磁懸浮技術」。通過使用磁懸浮技術,超級高鐵的膠囊可以用推進電機驅動,管道接近真空,磁力可以讓膠囊懸浮於薄片之上,這樣超級高鐵可以實現更快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