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蘇泳薇,今天給大家帶來新編世界上下五千年
確立了生物界的秩序的林奈
林奈是瑞典人,他父親是位窮牧師。
林奈的家中有一個小花園,這使他從小就對植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上中學時,他非常喜歡採集動植物標本,他的老師發現了他的愛好,就把他接到家中,對他進行輔導,教他用花做區分植物的標誌,並鼓勵他繼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中學畢業後,林奈進人龍德大學,後來又轉到烏普薩拉大學學習。25歲時,林奈在學校的支持下獨自到瑞典北部的拉普蘭地區進行考察,他旅行2800多公裡,收集了 100多種新植物,回到學校以後,他寫了《拉普蘭植物志》。
1735年,林奈來到荷蘭進修醫學。
在荷蘭的萊頓,他寫成了《自然系統》一書。在荷蘭的那段時間裡,林奈還應邀經營一家植物園,這使他有了很好的研究和寫作的條件。在短短的3年時間裡,他寫了許多著作,成了一個有名的學者。1738年,林奈回到瑞典被選為斯德哥爾摩科學院院長。1740年,他兼任了他的母校烏普薩拉大學的植物學和醫學教授。
林奈的偉大功績在於他確立了生物界的秩序。在林奈之前,人們雖已積累了許多動植物學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散的、混亂的。要使千萬種有關動植物的知識系統化,必須從中找出規律來進行分類。
林奈繼承發展了前人用生殖器官做分類標準的辦法,並把分類和命名聯繫在一起。在他之前,植物沒有統一的命名法,許多名字十分冗長,用起來也很不方便。
林奈在他的《自然系統》一書中,創立了簡便的拉丁文「雙名制」命名法:他把植物分做綱、目、屬、種;根據植物的花來分類,把已經知道的植物分做24個綱;用一個名稱代表植物的屬,用另一個名稱代表植物的種。
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林奈對5938種植物進行了分類和命名。他又把動物分成6類,就是四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類、蟠蟲類。
由於林奈的分類法是按照人為選定的標準(如以生殖器官為標準),而不是按照自然進化的親緣關係來劃分的,所以,被稱作人為分類法。在進化論產生之後,人為分類法就被按進化中的親緣關係的自然分類法所取代。
但是,林奈的人為分類法和「雙名制」命名法終使雜亂無章的關於動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使生物界開始變得有規律可循了。
另外,我們所熟悉的:用舍代表「雄性」,用早代表「雌性」的符號也是林奈最先發明和使用的。
由於林奈的這些成就,使得他在科學界和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有人把林奈和牛頓相比較,認為:由於牛頓的工作,天體有了次序;由於林奈的工作,生物界有了次序。
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
達爾文出生在一個家道殷實的醫生家裡。在幼年的達爾文身上,看不出有什麼特殊的天分。他先攻讀醫學,但是他和他的祖父和父親不一樣,沒有學醫的天賦,他甚至不能看別人給兒童做無麻手術。學醫未成,他又改學神學,但是他發現這對他也不合適。為此,他的父親對他極為不滿,認為他使達爾文家族蒙受了恥辱。後來,他結識了植物學家J.S.亨斯羅,並讀了德國著名的科學家洪堡的一些著作。從此,他對博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從事的第一件科學工作是參加塞奇威在率領的一次地質研究性的野外旅行。塞奇威克很賞識這個年青人的天賦和才華,但在以後的年代裡,他又為達爾文的進化論大感沮喪和震驚。
1831年12月27口,達爾文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海軍考察船比格爾號的5年的環球旅行。
他忍受著暈船的極大痛苦,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在旅途中,他常常感到心悸、疲勞,還常常嘔吐。但是,他堅持完成了這次旅行,這是他走向成功的橋梁,也正是由於他的緣故,這次旅行才成為生物史上一次最重要的旅行。
在這以前,達爾文已讀過一些賴爾的著作,達爾文認為賴爾所提出的地質學的均變說是正確的。他清楚地認識到地球是古老的,生命的發展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的。
當比格爾號沿著南美洲的海岸下行時,他覺察到了物種是怎樣一點一點地發生著變化的。
他在離厄瓜多海岸大約1000公裡的由12個小島組成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上,對那裡的動物進行了5個星期的觀察。他特別注意到一群現在被稱為「達爾文燕雀」的鳥類。
這些在許多方面彼此極為相似的燕雀,至少可被劃分為14個不同的種。在鄰近的大陸上沒有這些種的燕雀,在世界任何其它地方也沒有它們的蹤跡。但是造物主為什麼會在這個小小的群島上創造了這14種不同但又相似的物種呢?
達爾文發現,鄰近大陸上的燕雀種—同島上居住的燕雀有近似之處,它的食糧性禽種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定在島上居住過,那時,它們是同一種燕雀,這第一批燕雀的後代逐漸進化為不同的類型的燕雀。有些變得只吃某一種籽粒,有些吃另一種,還有的只吃昆蟲。一個特定的種因其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會發育出特殊的鳥味,特殊大小的軀體,特殊的組織系統。
然而,究竟是什麼控制著這些變異呢?拉馬克認為是獲得性狀遺傳,生物是有意地力圖按著有利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達爾文不同意這個觀點。
1836年,他回到了英國。1838年,他讀了馬爾薩斯在40年前寫的名著(論人口的原理)。馬爾薩斯堅持認為,人口永遠比食物的供應增加得快,最終,人口必須通過飢懂、瘟疫或戰爭的手段來淘汰。
達爾文立刻想到這也一定適用於其他的生命形式。
加拉帕戈斯群島上最早的燕雀,在開始時一定曾經未受抑制地繁衍滋生,它們賴以生存的籽食難於供應。因此,有一些餓死了,先餓死的是那些比較弱小的,或那些不善於覓食的。然後,如果有一些燕雀能夠改食較大的籽粒或較硬的籽料,更進一步地說,改食籽粒為昆蟲的話,境遇就會得到改善。不能實現轉變的就只能被俄死;而能夠實現轉變的,就會發現一個未被採掘過的食物來源,於是,它們就能迅速滋生繁衍,直到它們的食物供應也開始緊張起來。
自然界就是這樣選擇某一群而淘汰另一群生物的,通過這種「自然選擇」,生命就會擴增出無限的品種,在各個特定的小生態環境中,適者取代劣者。
但是,這些變化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一隻食籽的燕雀,是怎樣做到突然學會其他燕雀做不到的改食較大的籽粒或者學會改食昆蟲的呢?這一點,達爾文沒有提出堅實的論證。
達爾文還認識到,自然是通過一個緩慢而長久的過程,造就出適應於其本身環境的動物的。
也就是說,長頸鹿生就它的長頸不是因為它要爭取長出一個長頸,而是因為有些長頸鹿生來頸子長些,它們可以吃到更多的樹葉,生活得更好,繁衍更多的子孫,通過遺傳,繼承這個自然生成的較長的頸項。自然變異和自然選擇結合,使得頸子緩慢地變得長了起來。
達爾文孜孜不倦地進行著研究,無休止地進行各種資料的收集和分類工作。1844年,他開始寫一本這方面的書。他懷著極大的熱情不停地擴充實例,精心研究他的推理。他很幸運,因為他有一筆獨立的資產,所以,他可以想幹多久就幹多久,想多麼細緻就多麼細緻地從事這一項沒有報酬的研究工作。
他的書終於在1859年出版了,這部書的全名叫:《論通過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或《生活鬥爭中適者生存》。通常簡稱為《物種起源》。
他的書引起了延續幾代人之久的軒然大波。某些人認為這本書叛離了聖經教義,很多人則真誠地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將摧毀宗教。即使在科學家之間,爭論也進行得熱火朝天。
這本書一版再版,到了一個世紀以後的今天,還在再版。它是科學經典著作之一。
沒過多久,科學界已被說服了。到達爾文死時,自然選擇進化論的概念已經燕得了徹底的勝利。
在他以後,許多人進行了同樣的研究,為他的許多薄弱的環節進行了補充,完善了他的自然選擇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