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本人說過:「我一生中主要的樂趣和唯一的事業,是我的科學著作。還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學成果。1831年,亨斯樓推薦達爾文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這次環球旅行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學研究上更進了一步。達爾文跟隨「貝格爾號」穿過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達爾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質、動植物的特性,採集了無數的標本,並將自己的發現做了詳細的觀察筆記。經過了5年的時間,達爾文遊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區,終於回到了英國。在環球航行的過程中,每個地區都存在著既相似又不一樣的物種,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島環境相似,但是物種卻不相同。這些發現讓達爾文更加堅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決心。1842年,達爾文完成了《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經過了十幾年的刻苦研究,終於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他用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施魯斯伯裡鎮一個世代醫生的家庭。他少年時代就愛好博物學和化學等自然科學。1825年,他到愛丁堡大學去學醫。在這裡,他對兩種水生生物進行了研究,獲得了一些有趣的發現,於是,他在該校的學術團體普林尼學會先後宣讀了他最早的兩篇論文,那時他才17歲。因為達爾文無意學醫,進到農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並對自然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認為他「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 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這樣,他可以繼續他對博物學的愛好而又不至於使家族蒙羞,但是達爾文對自然歷史的興趣變得越加濃厚,完全放棄了對神學的學習。在劍橋期間,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質學家席基威克,並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他放棄了待遇優厚的牧師職業,依然熱衷於自己喜愛的自然科學研究,在這一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環球考察,達爾文經人推薦,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自費上船,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的環球旅行活動。這對達爾文是有決定意義的5年。南美洲等地大量的物種變異的事實,使他對《聖經》產生了懷疑。通過對採集到的各種動物標本和化石進行比較和分析,他進而認識到物種是可變的。由此,他逐步擺脫了神創論的束縛,堅定地走上了相信科學和追求真理的道路。達爾文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進行仔細而認真的考察研究,採訪當地的居民,並且採集礦物質和動植物標本,挖掘生物化石,發現了許多沒有記載的新物種。他在白天的時候進行採集,晚上又忙著記錄,在考察的過程中,他不斷的思考,人類萬物究竟是怎樣產生的,他們為什麼會千變萬化等等的問題。這逐漸的使他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產生了懷疑。
1832年,到達巴西之後,達爾文上岸考察,向船長提出了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當他們爬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時,達爾文意外的發現了貝殼化石。經過思考之後,終於明白了地殼升降的道理。 後來達爾文又隨船橫渡太平洋,經過了澳大利亞,越過了印度洋,於1836年10月回到了英國,在這歷時五年的環球旅行中,大人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後,他一面整理這些資料,一面又深入的進行實驗,同時查閱了大量的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著根據。他整理航行收穫,收集大量科學事實,研究前人著作,參加社會生產實踐,總結本國和別國勞動人民培育新品種的經驗。經過22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專心思考,綜合研究,達爾文終於在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物種起源》這部巨著,創立了進化論。他認為,生物界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變化而成的。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射向「上帝」創造萬物學說的炮彈,它第一次把生物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
達爾文是一位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在《物種起源》發表以後的20年裡,他始終沒有中斷過科學工作。1876年,他寫成的《植物界異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果》一書,就是經過長期大量實驗的結果。書中提出的異花受精一般是有利的結論,已在農業育種中廣泛應用。到了晚年,達爾文心臟病嚴重,但他仍堅持科學工作。就在去世前兩天,他還帶著重病去記錄實驗情況。
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生物學家逝世了。由於達爾文一生對生物科學作出劃時代的貢獻,人們將他葬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寺院中堂的北廊,和傑出的科學家牛頓葬在同一個地方。儘管達爾文不信基督,但他曾經慷慨地給教會捐款;看到野蠻的土人被基督教所感化變得文明了,他就積極支持基督教會的傳道工作,曾經和貝格爾號皇家軍艦艦長羅伯特·菲茨羅伊一起聯名寫了《一封關於大溪地島和紐西蘭等島居民道德狀況的意見》,向英國政府、教會和公眾倡議支持傳教事業。達爾文的妻子埃瑪就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所以,夫妻倆十分相愛,達爾文也非常尊重妻子的信仰。
轉自網絡。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