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2020-12-03 孫壯小語

以下資料來自網絡公開資源,由孫壯編輯整理

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在160年前的今天,1859年11月24日(農曆1859年11月1日),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歷史循環論讓位於進步史觀,它當時更多地預示著一個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然而,面對當下,我們又該如何反思進化論呢?

《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全名《論依據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是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系統闡述生物進化理論基礎的生物學著作,1859年11月24日在倫敦出版。

該書中,達爾文根據20多年積累的對古生物學、生物地理學、形態學、胚胎學和分類學等許多領域的大量研究資料,以自然選擇為中心,從變異性、遺傳性、人工選擇、生存競爭和適應等方面論證物種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物種起源》不僅開創了生物學發展史上的新紀元,使進化論思想滲透到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而且引起了整個人類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內容簡介

《物種起源》全書共有15章,最前面有史略和緒論。作者在緒論後介紹了創作和出版經過並大膽說明了自己關於物種起源的觀點,批判了創造論的觀點,此後從第1章到第15章分別談論的是:家養狀況下的變異、自然狀況下的變異、生存鬥爭、自然選擇即最適者生存、變異的法則、學說的難點、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種種異議、本能、雜種性質、論地質記錄的不完全、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續前)、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形態學、胚胎學、殘跡器官、複述和結論等。

從大結構上來看,全書可分3個部分來閱讀。第1部分的內容是全書的主體及核心,在此,他首先提出的是隨機變異自然選擇學說,標誌著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第2部分中作者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提出了質疑,並做出針對性解釋;第3部分,作者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胚胎發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令人信服的解釋,使這一理論獲得了進一步支撐。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遺傳變異」等影響巨大的觀點,並用大量資料證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鬥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自然界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

創作背景

1831年,亨斯樓推薦達爾文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這次環球旅行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學研究上更進了一步。達爾文跟隨「貝格爾號」穿過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達爾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質、動植物的特性,採集了無數的標本,並將自己的發現做了詳細的觀察筆記。經過了5年的時間,達爾文遊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區,終於回到了英國。

在環球航行的過程中,每個地區都存在著既相似又不一樣的物種,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島環境相似。但是物種卻不相同。這些發現讓達爾文更加堅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決心。

1842年,達爾文完成了《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經過了十幾年的刻苦研究,終於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

作品思想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闡明了這樣的科學原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種不是不變的,而是由低級向高級逐漸進化發展的。進化學說包括以下幾點:

1.多數變異是微小的,在自然狀態下顯著的偶然變異是少見的,即使出現也會因為雜交而消失。

2.自然界的變異是連續過渡的,從個體差異到輕微的變種、顯著的變種、亞種和新種。

3.自然選擇:生物都有按幾何級數增加個體數目的傾向,但是資源(如空間、食物等)又是有限的,因而,同一物種內的不同個體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為獲得生存機會而鬥爭(競爭)。並導致大量個體的死亡。

4.一些經過修改和發展的概念,主要為性狀分歧。達爾文從家養動植物中看到,由於按照不同的需要進行選擇,一個原始共同祖先類型,即野生品種,可以被培養成許多形態特徵顯著不同的家養品種。

同樣,自然界的同一個種內個體之間的形態、習性差異越大,則適應不同環境方面越是有利,因而將會繁育更多的個體,分布更為廣泛:隨著差異的積累,分異(歧異)越來越大,原先的一個種就會逐漸變為一系列變種、亞種乃至不同的新種。這就是性狀分歧(分異)的原理。達爾文還闡述了地理隔離對性狀分歧和新種形成的促進作用,被大洋隔離的島嶼上山雀和海龜的變異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一個地域內,由於資源(如空間、食物等)是有限的,因此每一個地區所能維持(支持)的物種數量及生物個體數量是有限的。生存鬥爭、自然選擇的結果便導致具有有利變異的類型個體數目增加,相對劣勢類型個體數目則減少直至被淘汰或滅絕。

隨著性狀分歧的加大,新種不斷形成、老種滅絕,特別是由於中間過渡類型的滅絕,不同物種之間形態差異逐漸擴大:而在生物分類的實踐中,相同的物種歸於一個屬,相近的屬歸於一個科,相近的科歸於一個目。如果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來看,生物的分類系統形成過程就好像一株不斷分叉的大樹。對此,達爾文曾用一株大樹對自然選擇的原理做過生動形象的描繪。

後世影響

1859年11月24日,《物種起源》正式發行,第一批印刷出來的1250冊在當天就銷售一空。《物種起源》一書在當時的科學界和公眾之中都引起了巨大反響,宗教領袖和維多利亞王朝都非常震驚,人類和動物的祖先居然是一樣的。然而,達爾文的這一理念仍然對西方社會和思想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且也是現代生物學和進化論的基礎。

《物種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物種起源》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代表作,標誌著進化論的正式確立。儘管也有缺陷與不足之處,但它無疑是一本劃時代的科學巨著,是科學領域中的一場大革命,以至直到現在人們還是把全部生物學的歷史分為達爾文以前和達爾文以後兩個時期。經過100多年的論爭,《物種起源》勝利了,這是科學對宗教的勝利,進化論學說已經成為人類進步的世界觀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免責聲明:本文有圖文資料來自網絡,我們尊重原創,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立即刪除。

其他文章

相關焦點

  • 歷史文化——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他使用自己在19世紀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
  • 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科學史上的今天,11月24日
    1859年11月24日,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開創性著作《物種起源》在倫敦出版。在該書中,達爾文根據20多年積累的對古生物學、生物地理學、形態學、胚胎學和分類學等許多領域的大量研究資料,以自然選擇為中心,從變異性、遺傳性、人工選擇、生存競爭和適應等方面論證了物種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樣性與統一性。《物種起源》全書共15章,502頁。第一批印刷的1250冊在出版當天就銷售一空。
  • 達爾文的出版商不相信進化論,但還是出版了他的《物種起源》
    1859年出版的暢銷書《物種起源》使達爾文家喻戶曉,並改變了科學史的進程。達爾文的進化論甚至動搖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建制。然而,達爾文的出版商約翰·默裡三世就沒那麼出名了。儘管他將達爾文和他的自然選擇理論引入公共領域,但他對達爾文理論的影響深感擔憂,甚至在幕後與之抗爭。
  • 達爾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物種起源》的由來
    1859年十一月二四號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正式出版一共是一千多冊發行當天就銷售一空,從這天起進化論逐漸的撼動整個世界!達爾文圖片來源於網絡達爾文1836年曆時五年的環球航行結束,直到二十多年後才出版了他的巨著《物種起源》這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
  • 161年前,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對人類歷史產生巨大影響
    《物種起源》161年的紀念日。在1859年11月24日,在英國倫敦,眾多倫敦市民湧向書店,競相購買一本剛出版的新書。它就是《物種起源》(全名:《論藉助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方法的物種起源》),這本書的第一版1250冊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1831年,達爾文被推薦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
  • 我們為什麼要讀《物種起源》?關於物種起源說,關於達爾文!
    「進化論」,是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在《物種起源》中奠定的科學理論,現在也被稱為是「達爾文主義」,是關於物種起源和生物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改變了世界的科學理論有很多,「進化論」是其中一種,發表了進化論的《物種起源》,也因此成為了改變世界的一本書。這本書自從1895年出版以來,到2020年,已經被翻譯成將近40種語言,印刷了無數次,成為了影響人類進步發展的一本書。
  • 達爾文《物種起源》:經典的錯誤理論
    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英語:The Origin of Species,全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物種起源論》 -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 新譯本《物種起源》出版發行
    「譯林人文精選」叢書 — 達爾文巨著《物種起源》新譯本2013年10月由南京鳳凰傳媒集團旗下的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大蘊」是達爾文名字當時的譯音,《人本》是指他1871年出版的《人類的由來和性選擇》,亦即《物種起源》的姐妹篇。當時的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正在推行洋務運動,所以達爾文學說在中國傳播很快。  中國人不曾有篤信上帝造物的基督教傳統,故對演化論的接受並無特別的困難。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達爾文在島上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採集標本,島上一些物種的差異和特異現象引起了他的強烈興趣,令他百思不解。這為他1859年發表的《物競天擇的物種起源》一書提供了原動力和信心,他的著作使加拉帕戈斯群島成為生物學專家和愛好者必去的「聖地」。今天這裡的聖克裡斯託巴爾島上,還豎立著達爾文的半身銅像。現在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已於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自然財產保護區」。
  • 達爾文曾把《物種起源》「捂」了15年
    >  昨天,旅美知名生物學家、唯一獲得「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羅美爾獎」的亞裔教授苗德歲,作客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為南京市民講述了「達爾文與《物種起源》」的故事。苗德歲通過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向觀眾展示了達爾文鮮為人知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  據介紹,由譯林出版社出版、苗德歲翻譯的《物種起源》也正式上市。同時,少兒版《物種起源》也將上市。  達爾文學醫從手術臺逃跑  「達爾文註定是一個大科學家,不想當科學家幾乎不可能。」苗德歲說,達爾文的血脈裡就流著科學基因。
  • 這是一個有關達爾文和《物種起源》的故事
    說起歷史上的大人物、大英雄,大家都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要給他們排個座次。一定要排出個誰第一,誰第二來。科學家也不例外,到處都有人要排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一二三四名。通常來說,在這樣的偉大科學家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大都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偉大發現
    當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發現每個孤立的島嶼上都有一些不同的物種,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的物種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帶回一些標本,回到英國後,通過分析達爾文帶回來的物種記錄和標本,人們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上90%以上的爬行動物、50%的陸禽和45%的高等植物,都是地球上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物種起源》這本書幾乎是凝聚了達爾文的畢生心血,奠定了演化理論的基礎。我相信大部分人對這本書都有所耳聞,但是真正閱讀過的卻不多。《物種起源》出版於1859年,也就是150多年前。外來物種入侵或是某些本地物種偶然間的演化,會對其他競爭對手產生壓倒性的優勢,這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在生命的歷史上,反而是一種常態。更能適應環境的物種總會在物種之間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滅絕掉相對而言原始落後的其他物種,生命系統便會在整體上更新換代。越靠近現代,生物總是顯得更為優秀,但這經常給人一種誤導,好像生命的演變是有方向的,物種總是在進化。
  • 《物種起源》:達爾文並沒有提出社會達爾文主義
    其實,在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後,引起過一場巨大的震動,波及社會各個領域。在尼採、馬克思、柏格森等思想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這種影響。但將進化論真正用在社會研究上的還是斯賓塞。他被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正是他將達爾文主義的思想擴大到社會上,使其流傳至全球。
  • 達爾文20年的痛苦「難產」出的《物種起源》,真正的貢獻是什麼
    1836年他環球航行結束回到倫敦,直到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中間20多年啊,他一直磨磨蹭蹭,既然所有資料已經收集完了,包括標本啊,進化論的思想啊都已醞釀完成,20多年他為什麼就是不動筆?可他為什麼就是不寫《物種起源》呢?有人說,達爾文在繼續認真地準備他的理論,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理論不完善、資料不完備,所以他才種蘭花啊,養鴿子啊,做更多的科學實驗。這也有道理,即使在《物種起源》發表之後,達爾文都覺得理論當中有個天大的缺憾,其實就是一個他當時無法解釋的現象,就是雄孔雀的尾巴。達爾文在日記裡寫道:「一想到雄孔雀的尾巴我都要反胃和噁心。」
  • 一封令達爾文目瞪口呆的信,讓他一年就寫出了《物種起源》
    今天聊聊關於達爾文的第二個謎題,1836年他環球航行結束回到倫敦,直到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這中間20多年他一直沒有動筆。可是為什麼從1858年到1859年,僅僅一年時間,他就把這本書給寫出來了呢?這就牽扯到科學史上的一樁公案。
  • 講座| 有多少偶然因素促成達爾文寫出《物種起源》?
    達爾文在出發前曾給他最好的朋友寫過一封信,信封上用很大的標題寫道:「南美洲的蟲子要倒大黴了」,因為他想去南美洲採集各種各樣的昆蟲標本。從1831年12月27日正式起航,到1836年10月2日最終回到英國,用了近五年的時間。這讓達爾文從很不受人重視的博物學愛好者,成長為英國著名的博物學家。
  • 你看的《物種起源》是達爾文的第幾版?看錯版本可是要會錯意的喔
    該書責編宋暘的這篇編輯手記,講述了譯者與編者如何多版比對找尋「最佳」翻譯母本、如何通過不同版本的《物種起源》去發現達爾文觀點改變的蛛絲馬跡,以及如何從原書的「只有一張插圖」到插圖版的圖文並茂。距古生物學家苗德歲教授所譯「譯林人文精選」版《物種起源》出版,已有5年。
  • 歷史上的今天 |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去世
    達爾文跟隨「貝格爾號」穿過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達爾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質、動植物的特性,採集了無數的標本,並將自己的發現做了詳細的觀察筆記。經過了5年的時間,達爾文遊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區,終於回到了英國。在環球航行的過程中,每個地區都存在著既相似又不一樣的物種,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島環境相似,但是物種卻不相同。
  • 給孩子買《物種起源》,哪個版本好?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自出版至今161年仍舊是經典。在注重擴大知識面的今天,它絕對應是孩子的書架上的書。我在一年多前給娃買的《物種起源》是由科學普及出版社的,兩個韓國作者編輯的漫畫版。漫畫版最大的好處就是易讀,孩子不會覺得枯燥,而且很有趣。它的定位就是科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