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在島上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採集標本,島上一些物種的差異和特異現象引起了他的強烈興趣,令他百思不解。這為他1859年發表的《物競天擇的物種起源》一書提供了原動力和信心,他的著作使加拉帕戈斯群島成為生物學專家和愛好者必去的「聖地」。今天這裡的聖克裡斯託巴爾島上,還豎立著達爾文的半身銅像。現在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已於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自然財產保護區」。
1836年10月,達爾文回到英國。此後,他花了22年時間撰寫《物種起源》一書,其間屢次擱筆、屢次重啟。頗有戲劇性的是,1858年,達爾文收到英國青年科學家華萊士寄來的論文,與其理論十分相似,這令他一度很是痛苦。由於他保留了多年前的書稿提綱和通信,這才證明自己並非抄襲。1858年7月1日,達爾文與華萊士在倫敦林奈學會上宣讀了關於物種起源的聯合論文。
創新人物|來看看達爾文成名作《物種起源》講了些啥?
1835年9月16日,達爾文到達加拉帕戈斯群島
達爾文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明確提出了 以自然選擇為機制的生物進化理論,闡明了物種的起源和演化的過程。他將生物學的觀察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提出了震驚世界的論斷:所有生物都只有一個共同祖先,生物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而來的;生物物種是可變的,而演變的機制就是「自然選擇」。
《物種起源》這本著作對於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達爾文在這部502頁的巨著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生物進化的理論,說明物種是在不斷地演變之中,並以充分的證據和完美的推論徵服了公眾。
視頻|達爾文與《物種起源》——所有生物都有一個共同祖先?
責任編輯:李浩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歡迎關注、轉發與分享。合作、投稿事宜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