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物種起源》?關於物種起源說,關於達爾文!

2021-01-08 讀書的小卡醬

提到達爾文,我們都非常熟悉,因為他是被寫進課本裡的偉大科學家、生物學家,每一個學生,上學的時候,都從生物課本上學到關於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這也是他成為世界上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的原因。但如果要讓人們細說達爾文,卻好像只有「進化論」這個標籤是用在達爾文身上,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詞可以用在他身上。「進化論」,是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在《物種起源》中奠定的科學理論,現在也被稱為是「達爾文主義」,是關於物種起源和生物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

改變了世界的科學理論有很多,「進化論」是其中一種,發表了進化論的《物種起源》,也因此成為了改變世界的一本書。這本書自從1895年出版以來,到2020年,已經被翻譯成將近40種語言,印刷了無數次,成為了影響人類進步發展的一本書。不過我沒可能讀到1895年初版,我讀的是新星出版社初版的達爾文手稿珍藏版《物種起源》,這一版是由韓安之子韓樂理,根據父親韓安的翻譯遺稿,整理出來的珍貴翻譯稿,被認為是最符合初版達爾文思想的版本。隨書還有劍橋大學圖書館正式授權的達爾文珍貴復刻手稿6張,用一個小信封裝著,打開信封,就好似打開了科學的「潘多拉盒」。

我讀這本書,正如博伊斯耶蒙德給達爾文的追悼文寫的一樣:「達爾文之於我,如哥白尼之於世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改變了全人類關於「地心說」的愚昧無知,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我眼裡就是把人類從動物界的塔尖推下來的巨作。

一、從《物種起源》看生物種並非永久不變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書中的開頭,就用四章重要的內容「馴養狀況下的變異」、「自然狀況下的變異」、「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來講述了關於生物種並不是永久不變的定義,並確定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科學理論。

在第一章「馴養狀況下的變異」中,達爾文表明:「生物變異具有普遍性,幾乎沒有生物不發生變異」。而變異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內因,即生物的本性;二是外因,即生活條件帶來的改變。但內因比外因重要,它從本質上決定了生物種變異的性質和方向,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也許就是這意思。

馴養狀態下的生活條件變化大,對於動物來說,極易引發變異極,因為環境會直接作用於生物體本身,也能間接地影響到身體器官,用得到器官就進化,但用不到的器官就會退化,比如人類馴養了雞鴨等家禽,野生特徵在馴養的時候慢慢退化,這是達爾文講述的「退化論,這是由於外因引起的變化,但內因卻決定了「生物的穩定遺傳性」,於是才能保證雞生雞,狗生狗,讓生物基因能夠遺傳下去。

自然狀態下的變化極其緩慢,很大有部分,是由於自然界環境一年四季都大同小異,沒有經過類似「寒武紀」、「侏羅紀」等大世紀變化,對於動物來說,是不會快速凸顯變異的,當環境在茫茫時間洪流中發生了變化時,動物也會隨著有一個緩慢的適應過程,從自然選擇的「變異——生存鬥爭——適者生存」的順序逐層變異的,這種變異會從根本上改變生物基因,並讓該基因適應環境。

但在動物生存環境中,不可避免會產生競爭,這種競爭又分為了「同種族之間的競爭」,不同種族之間的鬥爭,種族內的鬥爭,相對於種族外的鬥爭更加殘酷,而產生鬥爭的原因便是高繁殖率、食物缺乏率和生存空間有限性的矛盾產生的。

當競爭不過時,自然就會為生物們作出選擇,選擇適應能力、遺傳基因等強悍的生物留下,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也就在這一抉擇中被演繹。之所以會選擇馴養狀態下、自然環境中、生存競爭、自然選擇這私章內容來表述結論,也是科學論證中採用的「類比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來由。

二、從《物種起源》看到的現在和未來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的生物進化論(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發展而來的言論),徹底顛覆了當時社會主流的「上帝創造論」,也引起了整個人類開始思考「人類來源」的思想熱潮,不僅讓人類對生命起源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引人類思想革命的進程,被恩格斯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除開上述的生物學之外,書中還涉及到了很多種類的科學研究領域,比如人類學、心理學、哲學、地理學、地質學等領域,也影響著這些領域的發展,即使是現在,也是對科學研究有著巨大的啟示意義和科研靈感來源。

雖說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在後世影響著整個人類的進程,但在當時的英國,這卻不是可以隨意發表的作品。在早期的英國,教士、鄉紳和貴族依然掌握著政權,他們千方百計地維護土地階層的利益和國教(上帝說)的文化霸權。達爾文這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科學言論,自然而然是違反了宗教界、貴族界的規則,而達爾文的「物種的轉變理論」也因為被迫推遲了多年再出版。

不過好在1895年,達爾文最終向世人證明:自然界的一切並不是上帝一手創造出來的,也並非一直是今天這個樣子;世間所有的生物都是從最初原始的共同祖先類型,經歷漫長演化而來的;連人類自身也是生物演化的產物。

三、《物種起源》凝結的智慧,值得每一個人去學習品讀

達爾文曾說過:「無知有時比知識更容易帶來自信」。放在當時那個還在崇尚「上帝說」的懵懂時代,也許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也許才會明白達爾文在顛覆了整個世界認知的時候,又對西方社會和思想產生了怎樣深刻的影響,甚至是到現在,還是影響著全世界的人民,全世界的科學家,成為現代生物學、進化論的偉大奠基。《物種起源》 凝結的智慧,是劃時代的巨著。

自這本書出版後,就一直流傳一句話:只要科學還在,這本書就會在人間流傳。也只有這種不朽的景點,才可以支撐著科學的進程,才可以改變著人類的世界。

相關焦點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達爾文在島上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採集標本,島上一些物種的差異和特異現象引起了他的強烈興趣,令他百思不解。這為他1859年發表的《物競天擇的物種起源》一書提供了原動力和信心,他的著作使加拉帕戈斯群島成為生物學專家和愛好者必去的「聖地」。今天這裡的聖克裡斯託巴爾島上,還豎立著達爾文的半身銅像。現在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已於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自然財產保護區」。
  • 你看的《物種起源》是達爾文的第幾版?看錯版本可是要會錯意的喔
    先前《物種起源》的諸多中譯本都是以第六版,即達爾文生前最後修訂的一版為母本。與通常「愈改愈精」的認知相反,《物種起源》 的修訂版卻越來越偏離作者的本意。耶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達爾文學者凱斯·斯圖沃德·湯姆森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如果要舉出經典名著中修訂本不如初版的例子,《物種起源》就是最好的一例。」這是為什麼?1859年至1872年間,《物種起源》一共出了六版。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我們中國人最早接觸到關於演化理論的觀點,是來自於嚴復翻譯的《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八個字深入人心。實際上優勝劣汰並不能夠概括生物演變的全部,在生物與自然的博弈之間,身體構造和生存方式會有著多種複雜的變化,所以說我們會用「演化」這個詞,而不是「進化」。
  • 《物種起源》,你會讀哪個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達爾文生前,《物種起源》1859年至1872年間總共出了六版。以上的中譯本都是以《物種起源》第六版為底本翻譯。   1859年11月24日,《物種起源》第一版出版,首印1250冊。立刻受到極大關注,同時也受到了眾多的質疑,從第二版起,達爾文就不斷地增添、修改,以至於第六版的篇幅比第一、二版多出了三分之一。
  • 科學網—《物種起源》,你讀哪個版本?
    苗德歲在選擇翻譯的版本時解釋說,「限於當時的認識水平,那些對他的批評很多是錯誤的,而他的答覆往往也是錯誤的」。而且現在演化生物學界的共識是:《物種起源》第一版是最具革命性的,也是達爾文內心的真實想法。
  • 《物種起源》:版本學及其他
    關於達爾文和《物種起源》,國際上有哪些新的研究進展?苗德歲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中傳達了很多新信息,現我們整理成文(參考了書中「譯者序」等文字),以饗廣大讀者。    翻譯緣起    最開始譯林出版社的編輯黃穎女士找到周忠和院士,忠和向出版社推薦了我,但我幾乎未加思索便婉拒了。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翻譯《物種起源》將是一件太過艱巨的任務。
  • 歷史文化——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他使用自己在19世紀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
  • 達爾文《物種起源》:經典的錯誤理論
    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英語:The Origin of Species,全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物種起源論》 -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 聖經解密:從聖經中的生物演化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作為一個較真的程式設計師,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能好好研究一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看看他的理論依據是都靠譜!剛好最近抽出了幾天時間,好好拜讀了一下達爾文第一版本的《物種起源》!不得不說,達爾文是一個比較認真的人,也比較實在!但本人對他的《物種起源》的論據,確是實在不敢認同的!
  • 達爾文曾把《物種起源》「捂」了15年
    >  昨天,旅美知名生物學家、唯一獲得「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羅美爾獎」的亞裔教授苗德歲,作客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為南京市民講述了「達爾文與《物種起源》」的故事。苗德歲通過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向觀眾展示了達爾文鮮為人知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  據介紹,由譯林出版社出版、苗德歲翻譯的《物種起源》也正式上市。同時,少兒版《物種起源》也將上市。  達爾文學醫從手術臺逃跑  「達爾文註定是一個大科學家,不想當科學家幾乎不可能。」苗德歲說,達爾文的血脈裡就流著科學基因。
  • 歷史上的今天,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作者在緒論後介紹了創作和出版經過並大膽說明了自己關於物種起源的觀點,批判了創造論的觀點,此後從第1章到第15章分別談論的是:家養狀況下的變異、自然狀況下的變異、生存鬥爭、自然選擇即最適者生存、變異的法則、學說的難點、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種種異議、本能、雜種性質、論地質記錄的不完全、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續前)、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形態學、胚胎學、殘跡器官、複述和結論等。
  • 達爾文20年的痛苦「難產」出的《物種起源》,真正的貢獻是什麼
    1836年他環球航行結束回到倫敦,直到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中間20多年啊,他一直磨磨蹭蹭,既然所有資料已經收集完了,包括標本啊,進化論的思想啊都已醞釀完成,20多年他為什麼就是不動筆?可他為什麼就是不寫《物種起源》呢?有人說,達爾文在繼續認真地準備他的理論,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理論不完善、資料不完備,所以他才種蘭花啊,養鴿子啊,做更多的科學實驗。這也有道理,即使在《物種起源》發表之後,達爾文都覺得理論當中有個天大的缺憾,其實就是一個他當時無法解釋的現象,就是雄孔雀的尾巴。達爾文在日記裡寫道:「一想到雄孔雀的尾巴我都要反胃和噁心。」
  • 《最強蝸牛》物種起源怎麼獲得 物種起源獲得方法分享
    導 讀 最強蝸牛物種起源貴重品怎麼獲取,想知道橙色貴重品怎麼收集,基因模擬裝置怎麼加屬性,四十六億年新幻境怎麼觸發呢
  • 《物種起源》:達爾文並沒有提出社會達爾文主義
    問題是,我們為何會誤解進化論,為什麼「適者生存」的思想還仍然影響著我們?其實,在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後,引起過一場巨大的震動,波及社會各個領域。在尼採、馬克思、柏格森等思想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這種影響。但將進化論真正用在社會研究上的還是斯賓塞。他被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正是他將達爾文主義的思想擴大到社會上,使其流傳至全球。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偉大發現
    當22歲的達爾文從大學畢業後,並沒有按部就班的找到一份工作,而是登上了名為「獵犬」號的輪船,開始了環球考察。當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發現每個孤立的島嶼上都有一些不同的物種,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的物種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帶回一些標本,回到英國後,通過分析達爾文帶回來的物種記錄和標本,人們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上90%以上的爬行動物、50%的陸禽和45%的高等植物,都是地球上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 這是一個有關達爾文和《物種起源》的故事
    他因為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揭示了生物進化的原理,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生物學家。生物進化論後來也成為對世界影響最大的科學理論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達爾文是如何寫出《物種起源》這本書的,又如何用這本書改變了世界。達爾文出生在一個相當有錢的大家族。
  • 達爾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物種起源》的由來
    達爾文圖片來源於網絡達爾文1836年曆時五年的環球航行結束,直到二十多年後才出版了他的巨著《物種起源》這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有人問為什麼會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出版那?然後他想把寫好的這個給達爾文看看,因為當時達爾文也是很有名的,想讓他看看。可是華萊士提出來的這個跟達爾文當時想了很久的《物種起源》可以說是不謀而合想法理論一樣!這種很尷尬的場面出現後,如果自己在發表不就成了抄襲嗎?可是自己確實研究了很久了。
  • 兒童節不妨讓科學家帶孩子去旅行:《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我們也知道,還有一類書對孩子更有價值,那就是名人傳記,但名人傳記往往比較枯燥。梁啓超曾經說:「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志氣,且於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著名作家茨威格也建議讀者:「讀偉人的傳記吧,與勇敢的心靈作伴!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偉人的一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查爾斯·達爾文是自然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物種起源》更是橫掃全世界,成為我們顛覆上帝造人說的神話,從而使我們更真實、更科學地去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命。二、達爾文與他的《物種起源》達爾文很小的時候,就對一切生物感興趣,有一天,達爾文看到兩隻不一樣的金龜子,正當他兩手各抓一隻時,第三隻金龜子進入他的視線,為了不讓出逃掉,達爾文決定把其中一隻含在嘴裡,結果這隻金龜子噴出一股酸液,灼傷了他的舌頭。無奈,達爾文只好放走了三隻金龜子。
  • 一封令達爾文目瞪口呆的信,讓他一年就寫出了《物種起源》
    今天聊聊關於達爾文的第二個謎題,1836年他環球航行結束回到倫敦,直到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這中間20多年他一直沒有動筆。可是為什麼從1858年到1859年,僅僅一年時間,他就把這本書給寫出來了呢?這就牽扯到科學史上的一樁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