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有關達爾文和《物種起源》的故事

2020-12-03 大劉說歷史

說起歷史上的大人物、大英雄,大家都有一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要給他們排個座次。一定要排出個誰第一,誰第二來。科學家也不例外,到處都有人要排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一二三四名。

通常來說,在這樣的偉大科學家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大都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這也不奇怪,因為數學和物理研究的是宇宙的根本了運作邏輯,這些知識涵蓋的面更廣,對其他領域產生的影響也更大,也更容易引起大家的關注了。

不過,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位生物學家,排名也非常靠前,在一群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當中,看起來特別顯眼。這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查爾斯·達爾文。他因為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揭示了生物進化的原理,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生物學家。生物進化論後來也成為對世界影響最大的科學理論之一。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達爾文是如何寫出《物種起源》這本書的,又如何用這本書改變了世界。

達爾文出生在一個相當有錢的大家族。他的爺爺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一位醫生,而外祖父則是很著名的陶瓷商人,因為在英國創立了工業化的陶瓷生產工廠,所以被尊為英國的陶瓷之父。

這樣的家庭背景讓達爾文有條件接受非常好的教育。達爾文的父親把他送進了當時英國最好的醫學院,想讓他成為一名醫生。但達爾文對醫學並不感興趣,反而參加了一個博物學研究會,到處考察野外的情況,製作各種動植物標本。後來,他離開了醫學院,轉到了一個神學院讀書,但也沒有讀出什麼名堂來。倒是對野生動物植物的了解越來越多了。據說,達爾文的父親對此非常不滿,認為這孩子只知道玩兒狗和老鼠,以後不會有什麼出息。

總之,在達爾文的年輕時代,他跟當時上流社會的年輕公子哥沒有什麼區別。 轉機發生在1831年,當時,達爾文認識的一位博物學家,聽說海軍正在為一次環球航行配備一位年輕的學者隨行,於是將達爾文推薦了上去。

就這樣,達爾文登上了小獵犬號,開始了著名的環球之旅。

按照計劃,這條船從歐洲出發穿過大西洋抵達巴西,然後一路向南,繞過南美洲的南部,再一路向北,一直開到赤道附近的加勒帕戈斯群島。從這裡,他們將橫渡太平洋,去往紐西蘭,再從紐西蘭航行到澳大利亞,穿過印度洋,停靠南非南部的開普敦,然後取道南美洲東海岸,再返回英國。整個航行歷時將近5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達爾文是在陸地上度過的。

在航行途中,達爾文驚喜地發現了許多東西,比如他在南美洲南部親眼看到了許多古代生物的遺骸。其中一個頭蓋骨,他覺得非常像是犀牛的,隨後他根據在當地看到的犰狳(qiú yú)的樣子,想像那是已經滅絕的巨型犰狳留下的遺物。後來才知道,那是當地一種史前巨獸大地懶的化石。

還有一次,達爾文和同行的朋友在打獵的時候,射殺了一隻體形比較小的美洲鴕鳥。後來,在烹飪和享用這隻美洲鴕鳥的時候,達爾文驚訝地發現,它的骨頭和當時已經為大家熟知的美洲鴕鳥並不一樣,並且確認這是一種新的動物。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的這個發現,就管這種新物種叫做達爾文美洲鴕了。

還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達爾文在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要在後來整理各種標本和筆記的時候,才突然醒悟過來。比如小獵犬號在行進到加勒帕戈斯群島時,他在不同島嶼上採集到的鳥類標本——這些標本在日後,極大地打開了達爾文的思路,成了《物種起源》一書的重要觸發點——關於這些雀鳥的故事,過兩天我再跟你詳細說說。

總之,等到小獵犬號回到英國,達爾文已經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博物學家之一了。在整理出版了在南美洲的一些考察筆記,並且發表了一些對軟體動物的研究之後,生物進化的思想在他腦子裡漸漸成形了。但是他並沒有立即著手把這個理論寫出來,而是繼續進行其他動植物的研究,和其他博物學者溝通和交流,來完善自己的想法。他甚至帶著自己的孩子做實驗,通過觀察比較動物表情的變化和自己孩子的表情變化,來分析兩者的不同。

經過了20年時間的漫長準備,他終於出版了這本改變世界的書——《通過自然選擇的物種和變種起源的論文摘要》。你是不是聽不明白這個書名是啥意思。沒關係,你聽不明白,別人也是一樣。出版商急了,「你不能叫這個,大家都不明白,這書還怎麼賣啊」。於是,達爾文把書名改成了《論通過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或生存鬥爭中優賦族群之保存》——還是不明白嗎?無所謂,記住《物種起源》就好了。

《物種起源》一經發表就引起了巨大的關注。第一版印刷1000多冊,當天就賣光了——按照當時的標準,這可是妥妥的暢銷書啊。

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爭議。生物進化理論對當時人們的衝擊是可以想像的。許多人被震撼了,更多的人感憤怒。當年帶著達爾文環遊世界的小獵犬號船長羅伯特·菲茨羅伊非常自責,認為是自己將達爾文引入了歧途。當時幾乎所有的書報雜誌上,都刊登了將達爾文畫成猴子的漫畫,來嘲笑他和他的理論。

然而,也有很多年輕的科學家站了出來支持達爾文的觀點。甚至在教會內部,也有一些人在閱讀了《物種起源》之後,認為達爾文的論證是充分的,接受了他的觀點。

1860年,在英國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會,達爾文的支持者,號稱「達爾文的鬥犬」的進化論學者赫胥黎跟當時的牛津大主教,圍繞著進化這個論題展開了一場辯論。許多重要的科學家參與了這場辯論。甚至那位菲茨羅伊船長——當時的他已經是海軍中將了,也抱著聖經來到了現場。

然而,支持進化論的一方顯然掌握了更多、更準確的事實,也因此更有說服力。如今,在這裡樹立著一塊石碑,向所有人講述著達爾文和他的追隨者的故事。

感謝你能看完我的這篇文字,你就是我在找的有識之士,點下關注對你來說是件小事,慶祝我們的緣分始於今日。

相關焦點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達爾文在島上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採集標本,島上一些物種的差異和特異現象引起了他的強烈興趣,令他百思不解。這為他1859年發表的《物競天擇的物種起源》一書提供了原動力和信心,他的著作使加拉帕戈斯群島成為生物學專家和愛好者必去的「聖地」。今天這裡的聖克裡斯託巴爾島上,還豎立著達爾文的半身銅像。現在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已於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自然財產保護區」。
  • 達爾文曾把《物種起源》「捂」了15年
    >  昨天,旅美知名生物學家、唯一獲得「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羅美爾獎」的亞裔教授苗德歲,作客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為南京市民講述了「達爾文與《物種起源》」的故事。苗德歲通過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向觀眾展示了達爾文鮮為人知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  據介紹,由譯林出版社出版、苗德歲翻譯的《物種起源》也正式上市。同時,少兒版《物種起源》也將上市。  達爾文學醫從手術臺逃跑  「達爾文註定是一個大科學家,不想當科學家幾乎不可能。」苗德歲說,達爾文的血脈裡就流著科學基因。
  • 歷史文化——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當時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論,成為生物學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當時,有關生物是否進化的辯論,也主要是在生物學家和基督教傳道士之間,而不是在生物學界內部進行的。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當時的生物學家對接受這一點猶豫不決,因為自然選擇學說在當時存在著三大困難。
  • 達爾文《物種起源》:經典的錯誤理論
    但達爾文從小就愛打獵,採集礦物和植物標本。父親認為他遊手好閒,1829年,在盛怒之下,他被父親送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希望他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同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環球考察,達爾文以「博物學家」身份自費搭船開始考察活動。這艘軍艦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日回到英國。
  •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記錄的寵物貓變異進化的研究的故事
    法國大革命時代傑出博物學家布希的學生拉馬克(Jean Baptiste Larmarck),不顧《聖經》教義,1809年發表了著名的《動物學的哲學》,第一次提出了人類起源與四手類(猿類)的理論。看得出來19世紀的歐洲是科學與神學的矛盾時期。19世紀的著名博物學家還有:法國的小聖提雷爾、德國的泰特先生、聖約翰先生、還有英國的達爾文先生,達爾文也是在19世紀完成發表了《物種起源》。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偉大發現
    當22歲的達爾文從大學畢業後,並沒有按部就班的找到一份工作,而是登上了名為「獵犬」號的輪船,開始了環球考察。當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發現每個孤立的島嶼上都有一些不同的物種,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的物種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帶回一些標本,回到英國後,通過分析達爾文帶回來的物種記錄和標本,人們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上90%以上的爬行動物、50%的陸禽和45%的高等植物,都是地球上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 講座| 有多少偶然因素促成達爾文寫出《物種起源》?
    達爾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寫著《物種起源》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達爾文為後人熟知的經典形象「不務正業」的富家公子1809年,達爾文出生在英國一個富足的家庭。達爾文的外祖父韋奇伍德家族是經營瓷器生產的行業領軍人。
  • 我們為什麼要讀《物種起源》?關於物種起源說,關於達爾文!
    「進化論」,是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在《物種起源》中奠定的科學理論,現在也被稱為是「達爾文主義」,是關於物種起源和生物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改變了世界的科學理論有很多,「進化論」是其中一種,發表了進化論的《物種起源》,也因此成為了改變世界的一本書。這本書自從1895年出版以來,到2020年,已經被翻譯成將近40種語言,印刷了無數次,成為了影響人類進步發展的一本書。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物種起源》這本書幾乎是凝聚了達爾文的畢生心血,奠定了演化理論的基礎。我相信大部分人對這本書都有所耳聞,但是真正閱讀過的卻不多。《物種起源》出版於1859年,也就是150多年前。不過在有些情況下,種間競爭會導致某些物種數量大大減少乃至滅絕,這一點在達爾文時代其實並不明顯,因此在物種起源這本書當中所舉的例子也是稍顯晦澀。不過這對我們現代人而言並不陌生,只要看看現在各國政府對於外來物種入侵的嚴防死守,便可見一斑。亞洲鯉魚在美國泛濫成災,那是愁壞了美國政府。
  • 161年前,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對人類歷史產生巨大影響
    #11月24日,是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61年的紀念日。它就是《物種起源》(全名:《論藉助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方法的物種起源》),這本書的第一版1250冊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1831年,達爾文被推薦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這次環球旅行徹底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貝格爾號於1831年12月27日揚帆起航,繞地球一周,於1836年10月2日回到英國。
  • 歷史上的今天,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以下資料來自網絡公開資源,由孫壯編輯整理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在160年前的今天,1859年11月24日(農曆1859年11月1日),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歷史循環論讓位於進步史觀,它當時更多地預示著一個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
  • 兒童節不妨讓科學家帶孩子去旅行:《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正好我就碰到了一本:《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1不同於純粹的傳記,也和一些一本正經的科普讀物不同,這本書是從達爾文的思考角度入手引導孩子進行思考,配以生動的圖文,讓孩子獲得科學研究所需的態度,產生自己的思考。
  • 達爾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物種起源》的由來
    達爾文圖片來源於網絡達爾文1836年曆時五年的環球航行結束,直到二十多年後才出版了他的巨著《物種起源》這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達爾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第三種說法是擔心、焦慮因為這套《物種起源》因為他提出的這套利潤在當年太革命,太顛覆,這顛覆不僅是把上帝趕下神壇
  • 達爾文20年的痛苦「難產」出的《物種起源》,真正的貢獻是什麼
    令達爾文「崩潰」的雄孔雀今天跟大家聊一個人的故事,達爾文,至於為什麼要聊他,看到最後你自然就明白了。達爾文這個人一生留給科學事業一個天大的謎題,就是他其間有20多年的時間幹嗎去了?這也有道理,即使在《物種起源》發表之後,達爾文都覺得理論當中有個天大的缺憾,其實就是一個他當時無法解釋的現象,就是雄孔雀的尾巴。達爾文在日記裡寫道:「一想到雄孔雀的尾巴我都要反胃和噁心。」因為這個尾巴完全顛覆了他所謂的「自然選擇理論」。你不是說適者生存嗎?可是這尾巴明顯就不適合生存吶?第一它耗費能量吧?長那麼長。第二它不方便取食吧?
  • 達爾文的出版商不相信進化論,但還是出版了他的《物種起源》
    1859年出版的暢銷書《物種起源》使達爾文家喻戶曉,並改變了科學史的進程。達爾文的進化論甚至動搖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建制。然而,達爾文的出版商約翰·默裡三世就沒那麼出名了。儘管他將達爾文和他的自然選擇理論引入公共領域,但他對達爾文理論的影響深感擔憂,甚至在幕後與之抗爭。
  • 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歷社會達爾文主義到創新之路
    達爾文,相信大家對他並不會感到陌生,他發表的著作《物種起源》不僅奠定了現代生物學和進化論的基礎,而且與之後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更是成為近代不少中國人救亡圖存的理念。那麼,你知道《物種起源》是如何誕生的嗎?
  • 《物種起源》:達爾文並沒有提出社會達爾文主義
    | 一個標準的進化樹圖形。這種思想一旦從生物層面運用到社會層面上,會造成謬誤,那就是認為白人優越與黑人,社會也是「適者生存」的大叢林。經過100多年的探索,生物學家已經證明,簡單的進化論模型是錯誤的。物種間並非有高低之別,而只是不同。各類不同的物種更像是在不同的軌道上,不斷使自己優越的地方更優越。
  • 青少年創新思維課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的啟示
    達爾文於1809年出生於英國的一個醫學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非常有名的醫生。因此,也希望達爾文能繼承衣缽,成為一名醫生。16歲時,父親將他送到愛丁堡大學醫學院。他不僅不喜歡醫學,還經常逃課去捉各種蟲子研究。父親覺得他「遊手好閒」、「無所事事」。17歲時,只好把他送往劍橋大學的神學院,希望他成為一個「尊貴的神父」。
  • 在化石面前崩潰的達爾文進化論,物種起源之謎
    然而一百多年後,這個理論並沒有徹底回答人們提出的問題,物種的起源似乎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那麼達爾文的理論究竟遇到了哪些挑戰?物種起源之謎究竟還能否被揭開?達爾文的理論1859年11月下旬,達爾文的著作《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首次出版,並迅速發行了三個版本。在這本著作中,達爾文提出了他的進化論理論。
  • 達爾文與彗星蘭的故事
    達爾文與彗星蘭花壇    在參觀第四屆中國蘭花大會展覽中,有這樣一個造型獨特的花壇深深吸引了我。一個頭戴禮帽的人,手持放大鏡,正在觀察一株植物。通過解說詞了解到,原來這是為了紀念達爾文與彗星蘭的一個傳奇故事。    當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許多人認為進化論是解釋不了蘭科植物花朵的結構的,並以此為依據對《物種起源》的觀點進行攻擊。為此,達爾文對蘭科植物的傳粉生物進行了細緻的觀察,以證明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為《物種起源》提供補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