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林人文精選」叢書 — 達爾文巨著《物種起源》新譯本2013年10月由南京鳳凰傳媒集團旗下的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該譯本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堪薩斯大學苗德歲博士翻譯。
2012年10月,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公布了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十大科普書籍的評選結果,《物種起源》排名第一,並被稱為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思想」。由此可見,《物種起源》對人類思想和科學事業的深遠影響。已故著名遺傳學家杜布贊斯基有句名言:「要是沒有演化論的話,生物學裡的一切都說不通。」 《為什麼演化論是真理?》的作者、芝加哥大學演化生物學家科依恩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讀沒讀過《物種起源》,應該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受過正規教育的標準之一。」
達爾文學說傳入中國的時間相當早。1873年,上海《申報》「新書資訊」,介紹了英國博士「大蘊」發表的新書《人本》。「大蘊」是達爾文名字當時的譯音,《人本》是指他1871年出版的《人類的由來和性選擇》,亦即《物種起源》的姐妹篇。當時的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正在推行洋務運動,所以達爾文學說在中國傳播很快。
中國人不曾有篤信上帝造物的基督教傳統,故對演化論的接受並無特別的困難。加上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凌,對「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可謂有切膚之痛,因此極易接受這一觀念。留英的嚴復在1895年編寫了《天演論》,他是從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一書中,抽出來介紹達爾文演化論的部分內容,並加進去他自己的很多見解和想法。而《物種起源》最早的中譯本,是留德的馬君武用文言文翻譯的,在1903年初次發表時只有兩章,卻是《物種起源》最重要的兩章:第三章「生存競爭」和第四章「自然選擇」,分別以《達爾文物競篇》和《達爾文天擇篇》的單行本出版。1920年,馬君武發表了全書的譯本—《達爾文物種原始》。
《物種起源》傳入中國後,被像嚴復、梁啓超、孫中山以及毛澤東等期待強國的人物,拿來作為變革社會的希望,因而,他們把自然選擇理論,更多地當成了社會學的理論去解讀和宣揚。《物種起源》原本挑戰物種固定論的思想價值以及生物共祖的生物學意義,反而被忽略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本書在中國傳播伊始就遭到誤讀,而且在很長時期內被很多人所誤讀了。
直到20世紀50年代,也就是《物種起源》問世近100年後,才有白話文的中文譯本出現,這就是由周建人、葉篤莊和方宗熙合譯的《物種起源》第六版,也是至今在中文世界影響最大的一個版本。
2009年是達爾文誕生200周年、《物種起源》問世150周年,世界各國都進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中國在北京大學舉辦了紀念達爾文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鳳凰傳媒集團旗下的譯林出版社找到研討會組織者之一的周忠和院士,經他介紹得以力邀美國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家苗德歲翻譯該書。
在1859年至1872年間,《物種起源》一書總共出了六版。達爾文在第三、四、五及六版修訂的過程中,為了回應同時代人的批評(尤其是有關地球的年齡以及缺乏遺傳機制等方面的批評),做了連篇累牘的答覆,甚至於「違心」的妥協,以至于越來越偏離其原先的立場(譬如越來越求助於拉馬克的 「獲得性性狀的遺傳」的觀點)。現在看來,限於當時的認識水平,那些對他的批評很多是錯誤的,而他的答覆往往也是錯誤的。結果,新增的很多零亂的線索與內容,完全破壞了他第一、二版的構思之精巧、立論之縝密、申辯之有力、行文之順暢、文字之凝練。鑑於此,當今的生物學家以及達爾文研究者們,大都垂青與推重第一版;而近20年來,西方各出版社重新印行的,也多為第一版。然而,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牛津世界經典叢書》的1996版以及2008修訂版,卻都採用了第二版,理由很簡單:與第一版相比,糾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但總體上基本沒有什麼大的變動。故此,苗德歲最後選定牛津2008修訂版為該譯本的藍本,並根據多個版本的檢校糾正了牛津版幾處印刷上的錯誤(漏印、誤印)。時下通行的《物種起源》中譯本,均為第六版的譯本,由於上述的原著第一、二兩版與第六版之間在內容上的顯著差別,故該譯本其實是一本與其他中譯本十分不同的書。
譯者在功能對等的原則下,除了在詞彙和語義上尋求雙語間的對等之外,更注重原著與譯文間風格和文體的對等,誠如他在《譯後記》中所言:「達爾文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句式雖然清晰卻大多冗長,翻譯成流暢的現代漢語也實屬不易。此外,在貼近原著風格與融入現代漢語語境的兩難之間,我儘量做到兩者兼顧,但著意忠實於原著的古風。」結果,譯文不僅忠實於原文,而且極少詰屈聱牙的西式句子。
苗德歲在《譯者序》中寫道:達爾文自謂《物種起源》從頭至尾是一「長篇的論爭」,他深知不同凡響的立論要有不同尋常的證據支持方能站得住腳,故該書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搜集了大量的證據,闡明了物種不是固定不變的,不是超自然的神力所創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演化的機制則是自然選擇,演化是真實的、漸進的,整個生物自然系統宛若一株「生命之樹」,敗落的枝條代表滅絕了的物種,其中僅有極少數有幸保存為化石,而生命之樹常青。總之,《物種起源》是一部劃時代的鴻篇巨製,它不僅是現代生物學的奠基百科,也是一種嶄新世界觀的哲學論著,還是科學寫作的經典範本。……《物種起源》問世150多年來,印行了無數次,翻譯成30多種語言,可見其傳播之普遍、影響之深遠。儘管時隔150多年,對我們來說,《物種起源》遠非只是一部可以束之高閣、僅供景仰膜拜的科學歷史元典,而是一泓能夠常讀常新、激發科研靈感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