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洪蔚
近日,譯林出版社「譯林人文精選」叢書推出《物種起源》新的中文譯本。該譯本與時下通行的《物種起源》中譯本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版本的選擇。
在1859年至1872年間,《物種起源》一書總共出了六版。其中第一版與第二版相隔只有一個半月。在其後的12年間陸續出版的四個版本中,達爾文作了大量的修改,以至於第六版的篇幅比第一、二兩版多出了三分之一。
根據該書的譯者苗德歲介紹,達爾文在後四個版本的修訂過程中,為了回應同時代人的批評,作了連篇累牘的答覆,甚至是「違心」的妥協,以至于越來越偏離原先的立場。
因此,苗德歲沒有選用在20世紀前80年通行的、大多中文譯本選擇的第六版,而是選用了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世界經典叢書」採用的第二版。
在談到第二版與第六版的區別時,苗德歲表示:「現在看來,限於當時的認識水平,當時對他的批評很多是錯誤的,而他的答覆往往也是錯誤的。結果,新增的很多零亂的線索與內容,完全破壞了他第一、二版的構思之精巧、立論之縝密、申辯之有力、行文之順暢、文字之凝練。」
在2009年達爾文誕生200周年、《物種起源》問世150周年之際,江蘇南京鳳凰傳媒集團旗下的譯林出版社,經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推薦,約請美國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家苗德歲,重新翻譯《物種起源》。
苗德歲是1978年「文革」後首批考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生,1982年赴美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高校工作至今。
對《物種起源》的最新中譯本,周忠和對記者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從語言上說,苗德歲的中、英文功底都非常出色,而且對英美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從科學性上說,進化論建立的主要基石是地質學和生物學的知識和理論,作為古生物學家,地質學、生物學是苗德歲傾注多年的領域,再加上譯者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翻譯此書,因此,這本《物質起源》的新譯本,無論從語言水平,從科學性上說,都堪稱國內目前最好的譯本。
譯者在功能對等的原則下,除了在詞彙和語義上尋求雙語間的對等之外,更注重譯文與原著間風格和文體的對等,因此,新譯本《物種起源》在忠實於原文的同時,極少佶屈聱牙的西式句子。
《中國科學報》 (2013-11-29 第14版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