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誤讀的《物種起源》

2021-01-21 中國青年報

    

    已知的達爾文繪製的第一幅進化樹草圖。

    

    歐盟發行的紀念達爾文誕辰200周年達爾文與直布羅陀海峽紀念郵票。

    儘管達爾文乘坐的小獵犬號在歷時5年的航海中從未到過中國,但這個遙遠的國度對他始終「禮遇有加」。

    人們樂於找出達爾文學說中的中國元素。在一篇題為《達爾文的中國緣》的文章中,作者為《物種起源》中提到的竹子、牡丹和《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中引用的康熙手記而雀躍:「看,達爾文思想的誕生,曾經受到中國的啟發。」

    更為豐厚的饋贈來自公眾對進化論居高不下的支持率。英國文化協會的最新調查顯示,在來自10個國家的超過一萬個受訪對象中,堅信「物種由自然選擇而非神定」的人只有在中國超過半數,達67%,在美國這一比例僅為13%,即便在達爾文的故鄉英國,持這一觀點的受訪者也不到4成。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周忠和對這些數據並不樂觀。11月24日,是達爾文首次提出「演化論」的著作《物種起源》發表150周年紀念日。前一天,中國古動物館舉辦特別活動慶祝。在慶祝活動上,周忠和說達爾文對中國的影響實際上來自「社會達爾文主義」,而「達爾文的本意並非如此」。

    物競天擇就是弱肉強食?

    從7月開始,段苒一直忙於「永遠的達爾文」巡迴展映。這位英國使館文化教育處的工作人員,負責這個全球項目中國區的活動。她聯繫專家,組織活動,奔波於重慶、上海、東莞、北京等地,小姑娘覺得挺累。

    但更吃力的在於,段苒本是文科生,對達爾文只是久仰大名,刻板印象還停留在中學課本上的「物競天擇」。她承認,自己曾經認為「物競天擇」的內涵就是「弱肉強食」。

    並不是只有段苒有這種想法。在巡展的紀錄片放映廳外,記者隨機詢問了5名前來觀看達爾文生平紀錄片的學生,除了一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大三學生外,其餘都略帶猶豫地贊同「物競天擇說白了就是弱肉強食」的觀點。

    這正是引發周忠和感慨的重要原因。經常在野外和化石打交道的周忠和,從自己的專業角度闡釋了他眼中的「物競天擇」:「達爾文的原文是自然選擇,不能簡單將其理解為競爭。」

    「自然選擇有時候就是碰運氣。」在周忠和看來,足夠強大的恐龍因環境的劇烈變化而滅絕,相對弱小的哺乳動物才有機會得以逐漸繁盛。

    除此之外,弱肉強食也無法解釋生物多樣性。在對大巴克蘭德草甸的考察中,達爾文發現了142個物種,在達爾文居住的達溫莊園附近,白堊油田和堤岸環繞,在那兒,每平方米都生存著超過40個物種。

    達爾文認為,如果每個物種都能發揮其自身特性,那麼每平方米就能存活更多生命。一個用於佐證的簡單例子是,植物根部的長度不同,它們就能吸收同一塊土地下不同深度的營養。

    事實上,最初達爾文也是對物種持等級觀念。直到對一種極為常見的生物進行深入觀察後,他摒棄了這一想法。

    從1846年開始,他花了整整8年的時間專注於對藤壺的研究。這種甲殼綱動物的捕食動作如張開羽翼般輕盈優美,由於每年只製造一次卵子,藤壺的雄性生殖器是身體的數倍長,能精準地跨越4~5個藤壺的距離進行交配。

    達爾文震驚於簡單生物背後的複雜性。在早期發表的對藤壺的研究報告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我們必須拋棄那些高等動物或低等動物的念頭」,因為「那些『低等動物』往往非常複雜,它們為適應環境所作出的努力簡直令人著迷」。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些有關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細節,往往隱匿在嚴復翻譯的《天演論》背後。《天演論》實際上是嚴復在「民族存亡的關頭」,借赫胥黎和達爾文之口,宣揚斯賓塞的「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毛澤東有可能也誤讀了達爾文

    「如果真的要說達爾文的學說能和某個社會學理論相呼應,我覺得那更像是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大衛·科恩教授這樣解釋達爾文對生物多樣性的分析。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第一章即為「論分工」。這個「現代經濟學之父」用整個章節論述了分工越細,效率越高的觀點。「一開始,人們又製造弓箭,又狩獵,後來,身強力壯的人負責狩獵,技術更好的人則專門製造弓箭。」科恩補充道,「這就像維多利亞時期的工廠體系,紡紗、織布,各司其職。」

    可惜在公眾的印象中,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永遠躲藏在社會達爾文主義背後。這其中的誤讀者恐怕也包括毛澤東。

    達爾文的第五代孫蘭道·基恩斯回憶道,上世紀70年代,英國首相希思訪華前曾找到他的父親,希望他提供一本達爾文的著作以送給中國的主席,因為「據希思打聽,毛主席曾經很喜歡達爾文,每提起他都興致勃勃」。

    然而,儘管讀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毛澤東在讀書筆記中屢屢提及的著作,卻是嚴譯赫胥黎的《天演論》。從讀書筆記中可以看出,毛澤東自《天演論》中習得的觀念,除了自然造物的無神論,還有「在鬥爭中求生存」,這顯然脫胎於社會達爾文主義。

    或許,希思首相和基恩斯的父親並不了解這一點。他們最終選擇的禮物是一本達爾文《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初印本。這本書在《物種起源》面世12年之後出版,將演化論用於人類學的研究,並提出「人猿同祖」的觀點,是解開人類起源之謎的經典著作。

    不過,毛澤東還是很喜歡這份禮物。令基恩斯感到自豪的是,作為對父親禮物的回贈,「倫敦動物園有了一對大熊貓」。

    「強者就能生存,落後就要挨打,危難重重的中國當時確實需要這種觀點。」周忠和的話不無中肯,但同時表示這些觀點都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關係不大,甚至相悖。

    據說,嚴謹的學者喜歡用「演化」一詞來代替「進化」,因為演化本無所謂進還是退。在自然生存法則面前,進和退都不失為一種好選擇,「許多化石可以證明,生物演化並沒有目的性,並不存在從低等到高等的規律」。

    「演化的真諦是變異和自然選擇。」周忠和強調這並無優劣之分,只是環境差異和偶然機遇導致了成功和失敗,「莫以成敗論英雄」。

    你究竟對達爾文了解多少

    不久前,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在英國參加了一次有關達爾文的研討會。在那次會上,他提出,中國的問題並不在於能不能接受達爾文學說,而是對達爾文究竟有多了解。

    王原回憶起在英國一系列紀念達爾文的活動中,有一個主題叫「你究竟對達爾文了解多少」,「這個問題真好,也是我想問的」。

    儘管堅信「物種由自然選擇而非神定」的受訪中國人是受訪印度人的兩倍多,而印度受訪者中,認為神在自然中扮演一定角色的佔75%,遠超中國的14%,但在另一項「你認為是否有科學證據證明達爾文學說」的調查中,表示同意的印度受訪者比例卻比中國受訪者高出6個百分點。

    這個微妙的差異暗示著中國民眾對達爾文理論可能存在「盲從」。

    周忠和以一個最常見的誤區舉例:「我們平常都說人是由猿變來的,實際上,正確的說法是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

    王原則想起來一個博物館舉辦的雲南澄江動物群特展,由于澄江帽天山發現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古生物化石,與達爾文「緩慢進化」的漸變過程相悖,這個展覽便打出「達爾文錯了」的旗號,媒體應聲而至,一起「審判達爾文」。

    「達爾文真的錯了嗎?」王原反問道。他認為達爾文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彼此相關的。而達爾文提出漸進論,主要原因可能還是為了避免與宗教人士產生直接衝突,「因為一旦提出存在物種的突然爆發,必然就會有爭論,認為這是神跡。」

    至於生物大爆發,王原認為,考慮到物種成為化石的可能性較低,成為化石後被古生物學家發現的可能性更低,生物大爆炸前是否有緩慢的進化過程難以定論。即便新的物種在某一時期的確大量產生,「那也只是達爾文的一部分假說有誤,並不能說是達爾文錯了」。

    那段日子,「達爾文已經過時了」的說法頗為流行。時至今日,王原相信,如果對一個普通人說「達爾文過時了」,那個人多半也會點頭跟風道「對,對,過時了」。至於達爾文原本說的是什麼,怎麼過時了,為什麼這麼說,「他都不需要知道」。

    王原認為,作為涉及生物學、地質學和遺傳學的一門系統性學說,達爾文的演化論要被中國人真正了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巡展中,不斷有父母帶著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聆聽達爾文。對於一個個古生物術語,孩子們聽得似懂非懂。結束後一個媽媽對女兒說:「大熊來了,跑得最快的人就能活命,跑得慢的人就要被吃掉,所以你一定要鍛鍊身體,知道嗎?」

    與之相反,一路跟隨巡展,聽了數十場講座的段苒,已經會反過來告訴參觀者,「弱肉強食是很大的誤區」。

    「適者生存,適和強完全是兩回事。」她甚至開始反思自己,「我們總是更喜歡主觀地看待世界,覺得人類進化得更高等,可以俯視和主宰這個世界。可是等你真正了解達爾文以後,就會發現『進化』其實不是這個意思。」

    

相關焦點

  • 新譯本《物種起源》出版發行
    的作者、芝加哥大學演化生物學家科依恩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讀沒讀過《物種起源》,應該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受過正規教育的標準之一。」  達爾文學說傳入中國的時間相當早。1873年,上海《申報》「新書資訊」,介紹了英國博士「大蘊」發表的新書《人本》。
  • 達爾文曾把《物種起源》「捂」了15年
    苗德歲翻譯的《物種起源》  據介紹,由譯林出版社出版、苗德歲翻譯的《物種起源》也正式上市。同時,少兒版《物種起源》也將上市。  達爾文學醫從手術臺逃跑  「達爾文註定是一個大科學家,不想當科學家幾乎不可能。」苗德歲說,達爾文的血脈裡就流著科學基因。
  • 龍漫遠談達爾文的意義:從消除誤讀開始
    後,他又兼以分析當今學術界以及普通大眾對於達爾文演化論的四種常見誤讀,以證偽的方式闡述了達爾文的意義。最後,他介紹了自己在93年發現新基因──「精衛基因」的前因後果,推導出的結論令很多同學耳目一新。所以我們知道了:1,物種起源與演化是以基因的起源與演化為基礎的;2,新基因是由母基因在倍增過程產生的;3,對物種的自然選擇實際上是在對基因的自然選擇的基礎上產生的。
  • 你看的《物種起源》是達爾文的第幾版?看錯版本可是要會錯意的喔
    先前《物種起源》的諸多中譯本都是以第六版,即達爾文生前最後修訂的一版為母本。與通常「愈改愈精」的認知相反,《物種起源》 的修訂版卻越來越偏離作者的本意。耶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達爾文學者凱斯·斯圖沃德·湯姆森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如果要舉出經典名著中修訂本不如初版的例子,《物種起源》就是最好的一例。」這是為什麼?1859年至1872年間,《物種起源》一共出了六版。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達爾文在島上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採集標本,島上一些物種的差異和特異現象引起了他的強烈興趣,令他百思不解。這為他1859年發表的《物競天擇的物種起源》一書提供了原動力和信心,他的著作使加拉帕戈斯群島成為生物學專家和愛好者必去的「聖地」。今天這裡的聖克裡斯託巴爾島上,還豎立著達爾文的半身銅像。現在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已於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自然財產保護區」。
  • 《物種起源》讀後感
    在和達爾文相距幾百年後我有機會拜讀了他的大作《物種起源》。達爾文是一個應該被大家所銘記的人,也許有些人對達爾文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於聽說過他的名字,或者是曾經在課文中有提到過他的文章,又或者僅僅知道他是一個生物學家罷了。
  • 科學網—《物種起源》,你讀哪個版本?
    實際上,《物種起源》的底本就有六版,中譯本也各有特色。那不同的版本有什麼區別?插圖本的圖片何來?普通讀者如何選擇版本?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及編輯。   ■本報記者 溫新紅 最近,兩個版本的《物種起源》插圖版出版上市,分別為譯林出版社出版、苗德歲翻譯的,以及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舒德乾等翻譯的。
  • 《最強蝸牛》物種起源怎麼獲得 物種起源獲得方法分享
    導 讀 最強蝸牛物種起源貴重品怎麼獲取,想知道橙色貴重品怎麼收集,基因模擬裝置怎麼加屬性,四十六億年新幻境怎麼觸發呢
  • 物種起源新手怎麼玩?物種起源新手攻略
    物種起源新手怎麼玩?物種起源新手應該怎麼入手這款科幻類手遊?接下來就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攻略來看看吧。 物種起源新手指南 一、智慧的使用 定義物種由最高到低為ABC,衝擊A時,複製一次雷電,然後扭曲一次合成一次B,直到雷電用完,然後全部B合成A,直到A秒產B和C秒合成B差不多。然後選擇複製,利用C合成B和A生產B來合成A。
  • 《物種起源》,你會讀哪個版本?
    實際上,《物種起源》的底本就有六版,中譯本也各有特色。那不同的版本有什麼區別?插圖本的圖片何來?普通讀者如何選擇版本?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及編輯。   中譯本:百年傳播歷史   事實上,《物種起源》出版已159年,在中國傳播也有百年的歷史,許多學者都翻譯過這部經典之作。
  • 物種起源激活碼禮包福利 物種起源免費禮包領取攻略
    物種起源禮包大全最新信息就在18183發號平臺,最新的禮包大全可以掃描二維碼點擊領取哦。還有更多禮包等你兌換!下面小編帶來了物種起源的禮包,一起掃描下方二維碼,來看看怎麼免費領取吧! 物種起源禮包大全最新信息就在18183發號平臺,最新的禮包大全可以掃描二維碼點擊領取哦。還有更多禮包等你兌換!下面小編帶來了物種起源的禮包,一起掃描下方二維碼,來看看怎麼免費領取吧!
  • 歷史文化——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物種起源》第一版發行,共1250冊,當日便銷售一空。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進化論逐漸撼動整個世界——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一生物學的理論,意外地對中國近代思想史乃至中國現實產生巨大影響,且至今不絕。
  • 科學網—《物種起源》又有新中文譯本
    ■本報記者 洪蔚 近日,譯林出版社「譯林人文精選」叢書推出《物種起源
  • 《物種起源》導讀
    《物種起源》是達爾文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奠定生物進化論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對人類發展進程產生過廣泛影響的巨著。它1859年出版時就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此後的100年多裡仍不斷地引起激烈爭論。
  • 我們為什麼要讀《物種起源》?關於物種起源說,關於達爾文!
    「進化論」,是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在《物種起源》中奠定的科學理論,現在也被稱為是「達爾文主義」,是關於物種起源和生物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改變了世界的科學理論有很多,「進化論」是其中一種,發表了進化論的《物種起源》,也因此成為了改變世界的一本書。這本書自從1895年出版以來,到2020年,已經被翻譯成將近40種語言,印刷了無數次,成為了影響人類進步發展的一本書。
  • 《物種起源》:版本學及其他
    在前不久舉行的「新譯《物種起源》出版沙龍」上,中科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教授,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忠和教授對這一新譯給予了高度評價,苗德歲教授做了精彩發言,講述了《物種起源》及其新譯本背後的故事。作為經典名著,《物種起源》在國內已有很多譯本,現在還有必要重譯嗎?在達爾文生前,《物種起源》總共出版了6版,以前國內均選擇最後一版翻譯,苗德歲則選擇了第二版進行翻譯,這是為什麼?
  • 《物種起源》:達爾文並沒有提出社會達爾文主義
    其實,在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後,引起過一場巨大的震動,波及社會各個領域。在尼採、馬克思、柏格森等思想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這種影響。但將進化論真正用在社會研究上的還是斯賓塞。他被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正是他將達爾文主義的思想擴大到社會上,使其流傳至全球。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物種起源》這本書幾乎是凝聚了達爾文的畢生心血,奠定了演化理論的基礎。我相信大部分人對這本書都有所耳聞,但是真正閱讀過的卻不多。《物種起源》出版於1859年,也就是150多年前。不過在有些情況下,種間競爭會導致某些物種數量大大減少乃至滅絕,這一點在達爾文時代其實並不明顯,因此在物種起源這本書當中所舉的例子也是稍顯晦澀。不過這對我們現代人而言並不陌生,只要看看現在各國政府對於外來物種入侵的嚴防死守,便可見一斑。亞洲鯉魚在美國泛濫成災,那是愁壞了美國政府。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偉大發現
    當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發現每個孤立的島嶼上都有一些不同的物種,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的物種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帶回一些標本,回到英國後,通過分析達爾文帶回來的物種記錄和標本,人們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上90%以上的爬行動物、50%的陸禽和45%的高等植物,都是地球上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 給孩子買《物種起源》,哪個版本好?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自出版至今161年仍舊是經典。在注重擴大知識面的今天,它絕對應是孩子的書架上的書。我在一年多前給娃買的《物種起源》是由科學普及出版社的,兩個韓國作者編輯的漫畫版。漫畫版最大的好處就是易讀,孩子不會覺得枯燥,而且很有趣。它的定位就是科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