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或引發熱浪增加農作物風險

2020-11-30 中國氣象局

  日前,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與熱浪和乾旱相關的極端天氣正在增加全球主要農作物(例如小麥、玉米和大豆)同時歉收的風險。

  通常一個地區的作物歉收可以與另一地區的豐收相抵消,而存儲和貿易系統可以抵禦短期內的天氣變化。但是,這項研究稱,「目前的系統是否能適應更極端的氣候條件令人懷疑」。

  該論文主要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博士凱·康赫貝說:「如果不減輕溫室氣體的排放,熱浪將在未來幾十年變得更加強烈。極端天氣的程度會增加,極端天氣同時發生的可能性也會增加。」他表示,世界各地聯繫日益緊密,即使是那些沒有直接受到熱浪影響的地區,也會產生連鎖反應,出現糧食供應的危機。

  噴射氣流(引導風暴並分離空氣團的高空氣流)是一條快速流動的氣流,從西向東一直環繞北半球。它通常處於一個相對較窄的頻帶內,可以呈現出起伏且持久的波浪形狀。其可能將來自極地的寒冷空氣團,或是來自亞熱帶的熱空氣團吸引到人口眾多的中緯度地區。它的擺動給天氣和氣候帶來很大影響,如在夏天帶來長時間的熱浪、乾旱或洪水,在冬季加劇寒冷。

  研究顯示,在那些持續兩周及以上的波型增加的年份中,受其影響的地區農作物產量平均下降4%,個別地區產量甚至下降了10%以上。如果受影響國家為了確保本國糧食供應而實施出口禁令,就可能導致全球糧食價格飆升。(來源:《自然-氣候變化》編譯:王玫珏)

(責任編輯:崔國輝)

相關焦點

  • 氣候劇變影響世界,高溫熱浪將使歐洲死亡人數增加50倍!
    從7月份開始,歐美國家就頻頻遭遇高溫熱浪襲擊,當中,美國西部、歐洲西部和南部更是高溫持續,也引發了多起森林大火。即便到了8月份,南歐依然籠罩在超過40度的酷熱中。歐洲南部的義大利、西班牙和位處巴爾幹半島的克羅埃西亞等國氣溫居高不下。
  • 準媽媽們注意了:氣候變化不止危害北極熊,還會增加孕期風險!
    氣候變化一詞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使用中,是指氣候隨時間的任何變化不過,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氣候變化是指「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一般我們所說的都是後者。 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土地利用變化等人類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這導致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如災害性氣候事件頻發,冰川和積雪融化加速,水資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近50年來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有所上升;熱浪變得更為頻繁;颱風和颶風的強度也呈現增大趨勢。在熱帶和亞熱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觀測到了強度更強、持續更長的乾旱。 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因子包括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自1750年以來,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這些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主要源於化石燃料使用、農業和土地利用變化。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主報告專門就全球氣候風險的概念認知、發生機理、影響範圍以及中國防範策略進行全面闡述;專題評價篇、國際篇、國內篇以及專論篇,分別就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成效、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氣候變化專題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附錄收錄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能源及碳排放數據,以及全球和中國氣候災害的相關統計數據,並增加了「一帶一路」區域氣候災害數據供讀者參考。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極端暖事件增多,極端冷事件減少;歐洲、亞洲、澳大利亞等地熱浪發生頻率更高;陸地區域的強降水事件增加,歐洲南部和非洲西部乾旱強度更強、持續更長;熱帶氣旋的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存在長期增加趨勢。  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降水變化和冰雪消融正在改變全球水文系統,影響到水資源量和水質,加劇淡水資源缺乏。
  • 如何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威脅?
    氣候變化導致洪澇、乾旱和風暴等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從而造成人群死亡和傷殘率的增加。乾旱還可能引發森林火災、沙塵暴和水質下降,強化高溫事件的健康威脅。颶風不僅會導致直接健康損害,也會造成水體侵入建築物,產生黴菌並汙染室內空氣,從而增加人群患哮喘、上呼吸道不適與下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1984-2018年我國城市氣象災害損失也呈快速增加態勢,以2018年市值計算,1984-2018年我國城市氣象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894.5億元/年。從農作物受災來看,2004-2018年我國因氣象災害年均農作物受災面積和絕收面積分別高達3429.6萬公頃和373.6萬公頃,其中在氣候巨災發生年份損失更大,例如2007年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和絕收面積分別高達4961.4萬公頃和579.8萬公頃。
  • 報告:氣候變化或增加病毒擴散風險 須引起高度警惕
    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電 (李京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7日共同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增加病毒擴散風險,直接威脅全球公共健康,對此須予以高度警惕。新冠疫情暴發後,病毒傳播能力與氣候之間的關係一直備受關注。對此報告指出,兩者的關係尚不清晰,但已有大量科學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增加病毒擴散風險。
  • 氣候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社會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世界氣候模型 (GCM)預測顯示,2030年因氣候變化引起的額外死亡危險度將增加兩倍。其中,瘧疾、營養不良、腹瀉等疾病引發的死亡數將明顯增加。為此,人們更關心的是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是通過何種途徑影響的?如何通過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進而影響到社會安全?
  • 日本大城市新挑戰:因氣候變化地下設施積水風險增加
    日本大城市新挑戰:因氣候變化地下設施積水風險增加 2019-09-03 18:46: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提示:我國人群面臨多重健康威脅|氣候變化|熱浪|新冠肺炎|傳染...
    後者作為首部講述中國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的報告,揭示了國內氣候變化危及人群健康的現狀,為國人敲響警鐘,提示大家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挑戰,應充分認識到健康風險並做好預判。2019年,65歲以上老人暴露在熱浪風險下的天數增加了29億天,是之前最高紀錄的兩倍。2018年,全球有29.6萬名老年人因高溫而失去生命。報告同時指出,氣候變化為登革熱、瘧疾和弧菌病等致命傳染病創造了更有利的傳播條件 ,這可能會使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為防治這些疾病所取得的進展面臨新的挑戰。若不採取緊急行動,氣候變化對全人類健康的威脅將進一步加劇,擾亂人們的生活和生計,並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
  • 什麼是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研究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與地質時期氣候變遷不同,除地質上的證據外,主要靠歷史記載、樹木年輪、冰芯及湖泊沉積物的分析。    自然災害分為很多種,其中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氣象災害主要有:旱災、洪澇、高溫熱浪、沙塵暴、霜凍、冰雹、暴雨、雷雨、大風、雪災等。
  • 研究稱氣候變化已經對人們的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一份重要的新報告顯示,在一個變暖的世界中,威脅已經增加了多少。報告發現,在其他令人震驚的統計數據中,2000年至2018年期間,與熱浪相關的老年人死亡人數增長了近54%。這份全面的健康與氣候變化報告周三發表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該報告由來自學術界、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聯合國機構的100多名專家共同完成。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SROCC主要作者、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蔡榕碩研究員應邀為《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組織了《海洋和冰凍圈變化與影響最新認知專欄》,並就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的上升、海洋物理和化學性質的變化及其對沿海地區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風險及應對措施等要點進行解讀。一、SROCC主要結論和啟示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顯著加速。
  • 颱風北移、熱浪增加、西北暖溼化:全球變暖對中國的影響 | NSR專欄
    具體來講,在中國,熱浪在增加,暴雨在增加,毛毛雨在減少。極端熱浪和暴雨的增加意味著形成旱災和洪澇災害的氣象學因素都在增長。當然,最終是否形成災害,還與我們的預防和應對措施有關。2013年,華東地區經歷了一次持續兩個月的高溫熱浪。有研究者計算了這場熱浪給南京市帶來的經濟損失,結果是南京市全年GDP的3.4%左右。這其中既包含直接經濟損失,也包含間接經濟損失。
  • 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瑞士是這麼做的…
    目前全球正在遭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和威脅, 由氣候變化所引發的自然災害不斷增多,日益增加的極端天氣對世界各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 研究:過去40年,全球海洋熱浪發生頻率增加了20多倍
    它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一系列的:海洋熱浪會導致鳥類、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的死亡率上升,它們會引發有害的藻華,並極大地減少海洋中的營養物質供應。熱浪還會導致珊瑚白化,引發魚類群落向較冷水域遷移,並可能導致極地冰蓋的急劇減少。由波恩的海洋科學家夏洛特·勞夫科特(CharlotteLaufkötter)領導的研究人員,一直在調查近幾十年來人為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一些明顯的海洋熱浪。
  • 歐洲熱浪危機:未來三十年40度以上高溫天氣將是常態
    一個國際科學家聯盟——世界天氣歸因(WWA)表示,如今全球高溫酷暑氣候出現的頻率至少是一個世紀前的4倍,比如8月肆虐歐洲並引發森林野火、造成農作物受損的熱浪「路西法」(Lucifer)。WWA指出,在「路西法」熱浪襲擊南歐期間,義大利醫院的緊急入院人數增加了15%。
  • 氣候變化下的健康危機交織,從「先行」走向「共行」
    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氣候呈現顯著變暖的趨勢,進而引發了高溫熱浪、乾旱洪水、森林火災等極端氣候事件,以及糧食安全、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問題,對對人群健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此背景下,自2015年起,來自全球30餘家頂尖學術機構的120餘位專家共同完成的「柳葉刀倒計時報告」作為全面解析氣候變化趨勢、為各國政府提供政策建議的專業報告,受到各國政府、學術機構以及全社會的關注。
  • 研究:1950年代以來 全球熱浪天數不斷增加
    該研究發現,世界各地熱浪加劇的程度不一,亞馬遜、巴西東北部、西亞(包括印度次大陸部分地區和中亞)和地中海的變化都比澳大利亞南部和亞洲北部的變化更快。唯一有人居住而熱浪沒什麼變化的地區是美國中部。照片來源:Simon Jowett(CC0 1.0)全球「累積熱量」上升中 唯一無增加的數據是熱浪的平均強度該研究用稱為「累積熱量(或累積強度)」的新指標來檢視熱浪的變化。這個指標評估一波熱浪和熱浪季節累積了多少熱。不出所料,這個數字也在上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