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氣候變化或增加病毒擴散風險 須引起高度警惕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電 (李京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7日共同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增加病毒擴散風險,直接威脅全球公共健康,對此須予以高度警惕。

新冠疫情暴發後,病毒傳播能力與氣候之間的關係一直備受關注。對此報告指出,兩者的關係尚不清晰,但已有大量科學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增加病毒擴散風險。

具體表現為:氣候變暖可能導致一些原本只在較低溫度下才能生存的病原體逐步適應溫暖的環境;氣候變暖導致的冰川和凍土融化可能使封存其中的微生物甦醒;氣候變化引發的溫度、降水和溼度的變化會擴大病毒傳播媒介的活動範圍。

報告特別反思了疫情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從短期來看,新冠疫情的短期減排效果不可持續,氣候效應微乎其微。國際能源署預計,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減少25億~31億噸,相比2019年下降8%左右。但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氣候變化並未因新冠而止步。

從長期來看,新冠疫情使全球氣候行動進程全面停滯,對全球氣候治理和國際秩序影響深遠。報告認為,相比疫情對排放的短期影響,疫情防控和提振經濟受到各國政府的更多關注,氣候變化議題被邊緣化的長期影響不容忽視。

報告同時指出,疫情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在全球價值鏈重構浪潮中,科技創新驅動數位化、智能化的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為全球低碳轉型帶來新契機。

除了新冠疫情,2020年澳洲大火、東非蝗災等災害的頻發預示著應對氣候變化亟需提升行動力,而提升行動力首先要明確減排目標。報告強調,為了落實《巴黎協定》,全球需要面向淨零碳排放目標加速轉型。

中國提出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全球人口最多、碳排放總量最大和經濟總量第二的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發展上堅定了戰略方向,明確了發展目標,不僅可以保障國內氣候行動持續高效開展,也將為全球氣候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完)

相關焦點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該報告是對IPCC先前相繼發布的三個工作組報告成果的高度凝鍊與綜合,包括氣候變化及原因、未來氣候變化與風險、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路徑、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措施等內容,反映了近年來科學界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最新認知與理解。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由此可以,因氣候變化所引發的各類災害形勢嚴峻,防範氣候巨災刻不容緩。整個世界正在感受到影響人類與氣候共生存的風險在增加,這與人類追求「天地人和」與「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目標相背離。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具有穩定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的特別報告將氣候變化定義為「能夠識別的氣候狀態的變化,即平均值變化和/或各種特性的變率,並持續較長的時間,一般達幾十年或更長時期。氣候變化或許是由於自然的各種內部過程或外部強迫所致,或者是由於大氣成分或土地利用的持久人為變化所致。」
  • 中科院專家預警:青藏高原須警惕冰湖潰決風險
    作者 | 王進東近日,記者從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專家通過實時遙感分析和現場調查發出預警:青藏高原須高度警惕冰湖潰決風險。金烏措的SAR(合成孔徑雷達)圖像(上:潰決前;下:潰決後)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青藏高原冰湖潰決的風險持續增加
  • 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報告|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
    同時,導致氣候變化的誘因也會加劇人畜共患流行病的風險(傳染病從非人類動物跳到人類進而引起大流行病的風險),氣候行動還可以有效降低未來流行病爆發的風險。 該報告由來自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35個機構的專家合作完成,並由倫敦大學學院牽頭,在《巴黎協定》籤署5周年之際發布。在《巴黎協定》下,各國承諾把全球變暖控制在2℃以下。
  •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在京發布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秀鳳 11月27日,第十二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新動力》(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發展、人類健康和福利形成嚴重威脅。
  • 科學網—IPCC報告顯示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將繼續增加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日前發布的一份特別報告顯示,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已經並將繼續發生變化,與天氣和氣候災害有關的經濟損失已經並將可能增加,需要有效管理不斷變化的極端氣候和災害風險
  • 氣候變化或引發熱浪增加農作物風險
    日前,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與熱浪和乾旱相關的極端天氣正在增加全球主要農作物(例如小麥、玉米和大豆)同時歉收的風險。  通常一個地區的作物歉收可以與另一地區的豐收相抵消,而存儲和貿易系統可以抵禦短期內的天氣變化。
  • 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是2020年世界面臨的最大風險
    2020年1月15日,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s Report 2020),這是該系列報告的第15版。
  • 落實碳達峰過程中,一系列潛在風險必須引起警惕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電力圓桌」2020年四季度會議上,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一邊是經濟持續發展,一邊是控制碳排放增量,如何兼顧?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以碳達峰為目標導向,關鍵在於推進單位GDP能耗強度下降,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但在此過程中,一系列潛在風險必須引起警惕。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這些變化使得世界海洋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了變化,永久凍土、冰蓋和冰川融化, 湖泊和河流的溫度升高,進而改變了原本的大氣環流模式,並增加了極端氣候的風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201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即使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大幅度減少,全球氣溫依舊會比目前高出1~2℃。
  • 日本大城市新挑戰:因氣候變化地下設施積水風險增加
    日本大城市新挑戰:因氣候變化地下設施積水風險增加 2019-09-03 18:46: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氣候變化風險加大,人類該如何應對?
    同這裡的天氣一樣,25日,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第一次主要作者會上,有關氣候變化的討論在熱烈的進行著。此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進入了實質性編寫階段。那麼,第六次評估報告將涵蓋哪些內容,有何亮點,人類又該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呢?
  • 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瑞士是這麼做的…
    目前全球正在遭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和威脅, 由氣候變化所引發的自然災害不斷增多,日益增加的極端天氣對世界各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 [環保微講座]氣候變化對重汙染天氣產生哪些影響
    作者:任國玉(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   《中國極端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指出,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60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中國中東部冬半年平均重汙染天數顯著增加,尤其是華北地區因重汙染天氣導致能見度明顯下降。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中國網4月29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SROCC)於2019年9月25日在摩納哥正式發布。這種變化正在重塑海洋生態系統,並影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海洋初級生產力的下降、物種地理分布的變遷、漁業資源潛在漁獲量的下降以及食品供應的減少。在氣候變化與非氣候人為幹擾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隨著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到21世紀末,幾乎所有類型的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將處於高或很高的風險水平;其中,暖水珊瑚礁生態系統尤其嚴重,例如,當全球升溫1.5℃或2℃時,將分別消失70%~90%或99%以上。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9:防範氣候風險》。主報告專門就全球氣候風險的概念認知、發生機理、影響範圍以及中國防範策略進行全面闡述;專題評價篇、國際篇、國內篇以及專論篇,分別就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成效、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氣候變化專題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附錄收錄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能源及碳排放數據,以及全球和中國氣候災害的相關統計數據,並增加了「一帶一路」區域氣候災害數據供讀者參考。
  • 柳葉刀: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
    然而,這份由120名全世界一流的健康和氣候變化學者以及臨床醫生參與的新報告指出,如果我們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通過制定政策實現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2℃以下——我們可以減緩這些問題,並且取得積極的健康和經濟效益。同時,導致氣候變化的誘因也會加劇人畜共患流行病的風險(傳染病從非人類動物跳到人類進而引起大流行病的風險),氣候行動還可以有效降低未來流行病爆發的風險。
  • 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凸顯全球變暖危害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本報訊 根據聯合國3月31日在日本橫濱發布的一份最新氣候科學報告,從冰川收縮到海洋酸化,氣候變化已經給地球的自然系統留下了顯著印記。該報告首次提出氣候變化對人類安全的影響,並強調將平均氣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不到2攝氏度的重要性。
  • 警惕氣候變化對湖水溫度的影響
    研究稱,科學家們通過人造衛星和地面測量,收集了235個湖的溫度數據,分析這些湖水在這25年來的溫度變化。「我們想看看,在全球升溫情況下,這些湖會發生什麼變化。」山姆·胡克說,他是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科學部經理,本次研究報告的合作者。
  • 溼度降低增加COVID-19風險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之前的研究已經確定了氣候與中國的SARS-CoV病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MERS-CoV病例之間的聯繫,最近一項關於中國COVID-19疫情的研究發現了病毒傳播與每日溫度和相對溼度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