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電 (李京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7日共同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增加病毒擴散風險,直接威脅全球公共健康,對此須予以高度警惕。
新冠疫情暴發後,病毒傳播能力與氣候之間的關係一直備受關注。對此報告指出,兩者的關係尚不清晰,但已有大量科學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增加病毒擴散風險。
具體表現為:氣候變暖可能導致一些原本只在較低溫度下才能生存的病原體逐步適應溫暖的環境;氣候變暖導致的冰川和凍土融化可能使封存其中的微生物甦醒;氣候變化引發的溫度、降水和溼度的變化會擴大病毒傳播媒介的活動範圍。
報告特別反思了疫情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從短期來看,新冠疫情的短期減排效果不可持續,氣候效應微乎其微。國際能源署預計,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減少25億~31億噸,相比2019年下降8%左右。但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氣候變化並未因新冠而止步。
從長期來看,新冠疫情使全球氣候行動進程全面停滯,對全球氣候治理和國際秩序影響深遠。報告認為,相比疫情對排放的短期影響,疫情防控和提振經濟受到各國政府的更多關注,氣候變化議題被邊緣化的長期影響不容忽視。
報告同時指出,疫情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在全球價值鏈重構浪潮中,科技創新驅動數位化、智能化的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為全球低碳轉型帶來新契機。
除了新冠疫情,2020年澳洲大火、東非蝗災等災害的頻發預示著應對氣候變化亟需提升行動力,而提升行動力首先要明確減排目標。報告強調,為了落實《巴黎協定》,全球需要面向淨零碳排放目標加速轉型。
中國提出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全球人口最多、碳排放總量最大和經濟總量第二的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發展上堅定了戰略方向,明確了發展目標,不僅可以保障國內氣候行動持續高效開展,也將為全球氣候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