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類健康。而當人類健康普遍受到影響時,則在一定範圍內影響到「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因此,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勢必會影響到某個社區群體,進而影響到社會安全或公共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世界氣候模型 (GCM)預測顯示,2030年因氣候變化引起的額外死亡危險度將增加兩倍。其中,瘧疾、營養不良、腹瀉等疾病引發的死亡數將明顯增加。為此,人們更關心的是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是通過何種途徑影響的?如何通過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進而影響到社會安全?
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
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包括直接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包括溫度升高、熱浪、洪水等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影響;間接影響的潛在危害更大,如對飲水供應、衛生設施、農業生產、食品安全以及媒介傳播疾病和水傳播疾病的影響等等。
首先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包括熱浪、風暴、洪水、乾旱、颱風,都會通過各種方式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如流行病學專家回顧性調查了1996年~1999年洪災區和非災區人群疾病發生情況,結果顯示:洪災區人群1996年、1998年急性傳染病發病率均高於非災區年平均發病率。同時,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損傷與中毒等8大類慢性非傳染病的患病率災區高於非災區。極端事件除直接造成人員傷亡外,還可通過損毀住所、人口遷移、水源汙染、糧食減產(導致飢餓和營養不良)等間接影響健康,損壞健康服務設施。
其次是熱浪,常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受熱浪影響引起的高死亡率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腦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等。如南京1988年7月4日~20日持續高溫,共發生中暑4500例,其中,重症中暑9.2%,死亡124例,病死率為30.2%。
三是乾旱,乾旱和其他極端天氣氣候不但可以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還可以通過改變植物病原體的生態系統帶來間接影響。
四是空氣汙染。地球臭氧層是阻擋強紫外線的重要屏障,臭氧層遭到破壞則意味著地球上的生物將受到強紫外線的直接威脅。陽光中的強紫外線會引起皮膚癌和加速老化,提高皮膚癌、白內障和雪盲的發病率。
另外,氣候變暖可以導致某些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和復發。這些疾病的傳播媒介和中間宿主的地區分布和數量取決於各種氣象和生物因素。氣候變暖將引起節肢動物等傳染病媒介的地理分布擴大,從而增加全球許多區域的媒介傳播性疾病潛在危險程度。結合當地的各種人為、社會改變等因素,這類潛在危險將大幅增加。當氣候變化造成環境惡化時,還會導致新發傳染病的出現,如禽流感、鉤端螺旋體病、軍團病等疾病。
對社會安全的主要影響
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以引發一個地區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包括飲水安全、衛生設施、農產品生產以及媒介傳播疾病和水傳播疾病的流行等,將直接影響到地區宜居性、食品安全、人口素質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特別是生態系統變化會對脆弱人群或脆弱區域造成更大的影響。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當今全球仍有13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飲用水,有20億人缺少衛生設施。由於公共衛生服務範圍及疾病預防控制能力跟不上應急的需求,從而會導致社會安全問題的出現。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旱災、饑荒、疾病和移民潮最終可能會導致衝突,因此,關於人口和環境變量對衝突的影響研究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四大措施保障人體健康與社會安全
一是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與疾病控制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疾病監測網絡和預警體系,以提高全民預防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突發事件。加強對重點職業人群、脆弱區域及脆弱人群的監測,對特殊人群必須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以減少部分職業人群因高度暴露於各種有害因子下引起的高疾病負擔。
二是強化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公眾自我保護意識與健康教育活動,使各地居民充分認識到氣候變化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提高全民自身保護能力。
三是改善人居條件與自然生態系統:採取科學的方式,促使人們居住區附近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以減少氣候變化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四是加大與人類健康相關的適應對策實施力度:通過強化國際和國內多領域多學科的合作,探索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作用機制、評價和預測的模型研究。研究各類與人類健康相關的適應技術,如氣候變化對我國不同氣候帶城市和農村地區居民健康和疾病傳播的影響;開發建立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早期預警系統和應急預案,以及相應的適應技術。
(周曉農: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研究員,衛生部血吸蟲病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寄生蟲學會理事長,世界衛生組織TDR「環境、農業與傳染病」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間流行病學、醫學貝類學、血吸蟲病流行病等。)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周曉農
江蘇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 楊國靜 (來源於2009年9月21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周曉農 楊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