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氣候變化之問的別致回答——《地球氣候演化小史》讀後感

2020-09-05 這是劉元玲

氣候之問的別致解答


今年勞動節讀到一本妙趣橫生的科普讀物——《地球氣候演化小史》,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一本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一體的氣候變化之作。該書2019年3月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氣候學家葉謙教授。


雖然作者說這本書主要是通過「拉洋片」的寫法,為非氣象學專業的讀者特別為青少年朋友在「三上」(車上,床上,廁上)能夠隨手翻閱所做,然而對我這樣從國際政治、全球治理角度研究氣候變化的中青年讀者而言,該書依舊充滿趣味,吸引我在五一假期的帶娃、家務、外出活動間隙閱讀完畢。

閱讀此書讓我想起曾經讀《氣候變化科學概論》(2018年出版,秦大河主編)的體驗,《氣候變化科學概論》作為國內第一部針對氣候變化科學課程的教材,主要講述了氣候變化科學的發展、觀測事實、驅動因子和歸因、氣候系統模式和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的預估;還講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災害風險管理、氣候變化適應、減緩與可持續發展,以及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與中國的減排行動等內容。對我而言,該書讀起來比較燒腦,充分顯示了氣候變化作為一個科學議題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地球氣候演化小史》的閱讀體驗就輕鬆愉快多了,本書通過4個篇章72個小故事「講完你該知道的地球氣候知識」。例如在講到如何檢測氣候變化時,雖然也有專業術語,然而作者更多的是讓我們知道何時、何地、何人,如何通過一頁舊報紙、一片冰塊、一個氣泡、或者一個年輪,就可以按圖索驥地尋找到氣候變化的線索、證據和結論,讓讀者在「氣候變暖正在發生並且是由於人為因素導致」這個結論面前不得不點頭稱是。書中很多故事都讓我感受到科學研究的魅力和實力,也讚嘆於老師講故事的能力。

《地球氣候演化小史》共有72個故事,每個故事大概一兩千字的內容,搭配精巧的提問和凝練的知識點概括,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書中87幅漫畫均來自葉老師女兒親手繪製。畫面惟妙惟肖,有的逗你微笑,有的啟發你思考,讓這些小故事成為一個一個風味獨特的精緻甜點。這種畫面與文字之間的父女互動也讓這本書增添了溫度和色彩,青春活力和靈動的表達使得它非同一般。

在我看來,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通過這些妙趣橫生的小故事,向我們全方位地展示了氣候變化這個議題的多元性,複雜性,趣味性,全景式地展現了氣候變化作為一個跨學科的議題是多麼值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來研究與思考。如果說氣候變化是一個萬花筒,那麼該書就是葉老師帶領我們旋轉72次後,展現了這個萬花筒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的的美麗和光彩,神奇與困惑。

在講述氣候變化的影響時,我腦海中常常出現的詞語和場景就是IPCC報告中對此的描述:氣候變化對自然系統的影響強烈且複雜,人類系統的某些變化也歸因於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事件對某些生態系統的許多人類系統脆弱性和暴露度都有顯著影響。自然災害給貧困居民群體增加額外負擔,生活負面變化的威脅倍增……

這本書是如何講述氣候變化的影響呢?如果你喝咖啡,你就會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格外印象深刻。書中會講到由於氣候變暖,導致一種被稱為咖啡鏽的真菌侵入哥倫比亞高山地區,導致許多咖啡樹停止開花,咖啡豆質量下降。氣候變暖擴大了咖啡樹天敵漿果蛀蟲的棲息地,直接造成咖啡豆產量下降,連凱蒂貓都表示愁死了。

作為山東人,我從本書中很開心得知由於氣候變暖將導致我大山東的茶葉種植面積增加,品質提高,這對家鄉而言當時是好消息。然而與此同時,很遺憾得知地處熱帶的傳統產茶區,例如印度的阿薩姆邦則會因氣候變暖而導致茶葉產量質量雙降。氣候變化還會導致對人身體健康有益的棕櫚油、紅酒等等美味佳餚的產量和質量。

如果說氣候變化會影響人類吃喝拉撒還算小事一樁,那麼氣候變化還會影響戰爭勝負、民族存亡、國之命運,你信不信呢?作者從氣候變化的角度分析瑪雅文明消失的秘密,指出「皸裂的土地,死去的樹木,強烈乾旱是瑪雅文明真正的終結者」。因為科學家通過對樹木年輪的分析研究發現,1275年至1295年,梅薩沃德的氣候極度乾燥,其間不但發生過連續23年的乾旱,氣溫也非常低,由於氣候變化的作用,玉米產量大幅下降,導致維持該地區生存的整個食物鏈發生崩潰。

氣候變化如何導致戰爭勝負?讓人感慨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神秘結合的就在於「莫斯科相信天氣」這則故事中。豪強一世的拿破崙折戟莫斯科城,原本60萬拿破崙軍隊對陣不到18萬俄國軍隊,僅僅兩個月的時間,拿破崙的主力軍隊就被惡劣多變的天氣「消滅」了近50萬。1812年11月25日,「拿破崙帶著僅剩的5萬人掙扎著來到貝爾齊納河,雖然渡河橋被俄國人破壞早已在意料之中,但當天的天氣又再一次對拿破崙進行折磨……當天的溫度剛好冷到使河水冰冷刺骨,但又無法使漂浮著的冰塊結在一起讓法軍渡過。」這個恰好能置人於死地的溫度當時該多讓拿破崙崩潰啊!最終,六個月後六十萬大軍只剩下一萬三千人,從此拿破崙王朝走向滅亡。回顧歷史我們會再次感嘆:到底有多少英雄夢想敗給了俄羅斯的嚴冬?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我們做了些什麼?又取得了怎樣的果效呢?實際上人類已經做了很多,雖然還遠遠不夠。例如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生物多樣性消失,因而人們在2008年就開始建造農業的「諾亞方舟」,具體結果可能還要等很多年以後才會顯現。

有句話說: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總會或早或晚得到大自然的「報復」。「大河戀」這則故事則講述了美國的母親河密西西比河的遭遇與卡特裡娜颶風的關係:雖然卡特裡娜颶風是紐奧良市遭受毀滅性打擊的直接原因,但真正的罪魁禍首卻是數十年以來人類活動對城市外圍數千平方米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潮溼地的嚴重破壞。1950年,當人們發現密西西比河將發生改道時,為了保護舊入海河道已有的巨大經濟利益,美國國會花費巨資在該地區修建了大量的設施,包括大壩、人工運河和控制潮水的閥門等。這些人為的措施對三角洲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它們減少了淡水和沉積物進入三角洲地區,減緩了三角洲的自然生長過程;淡水進入的減少導致鹽水入侵,使得本來保護三角洲溼地的淡水植物死亡;不合理的人工河流設計,造成來自河流、海洋等多方面的遷移性汙染匯聚。

然而,也有一些原本是積極美好的發心,卻囿於政治的原因,導致政策落地效果很差。通過「加州『水官司』『』」我們看到,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乾旱迫使加州政府首次在全州範圍內採取了強制性限水規定,然而各級政府和廣大城市居民絞盡腦汁的節水對策僅僅完成了既定目標的一半。這是因為加州錯綜複雜的水權法讓各種利益攸關方互相制約互相限制,導致最終實施結果不盡人意。當我們跳出一國,舉目到國際舞臺上,「氣候即政治」這則小故事則為我們展現了全球氣候治理中的競爭與合作,各方如何在「激烈的相互指責中」艱難前行。

作者在書中提出,面對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共同的挑戰,如何通過每個人的個體行為,影響所在利益團體的行動,推動社會乃至全球儘快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保護我們的未來,就成為全人類社會的關注熱點。

就我們每個人而言,氣候變化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它不僅影響我們吃喝拉撒的品質,而且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影響因子,如果我們能「好好吃肉」,能「惜紙如金」,能「少造垃圾」,能「公交出行」,能「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在建造房屋的時候能避免深色,因為「目前全球超過90%的屋頂是深色的,在陽光直射下,深色屋頂表面溫度可達70~90度,而屋頂熱量高,一會增加建築物冷卻的能源消耗,二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加強城市熱島效應」……我們就是在參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正確方向和道路上。

秦大河院士為本書做序時指出:「國內有關氣候變化的科普書籍不多,本書構思新穎,問題巧妙,深入淺出,涉獵廣泛,是一本難得的優秀書籍……葉謙教授作為一名資深氣候學家,從青少年的興趣出發,循循善誘,講述地球氣候變化的故事,聯繫經濟社會中的問題和向可持續發展方式轉型,普及了科學知識,教育了青少年一代,可謂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秦院士對葉老師的評價恰如其分,我很羨慕葉老師。我是屬於拖延症患者,常立志也常放棄,立長志卻不努力。葉老師在書中說「編著一本氣候變化的科普書一直是我的夢想,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遲遲沒有動筆。」如今葉老師夢想成真,作為讀者,我感謝他為我們提供如此有趣且充滿價值的作品。與此同時,也很羨慕他的夢想成真,對他完成該書所付出的努力和堅持很是欽佩,也鞭策自己早日能將自己心中所想通過雙手付諸實踐,祝願自己夢想成真。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九問-環流 溫鹽 氣候變化 PewCenter 科學家 氣候變暖...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氣候變化九問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地球系統模式:回答氣候變化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
    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會變得更加頻發嗎?歷史上導致氣候突變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這一個個問題都關乎地球和人類的未來,但卻很難回答。不少國家都在打造的一件「利器」——地球系統模式或許可以告訴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地球系統模式的「崛起」近百年來,全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
  • 應對氣候變化,動植物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最新成果表明,儘管在生物學上存在根本性差異,但植物和動物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進行的演化進程卻驚人的相似。 據美國「優睿科」網站3月24日報導,《自然·生態學和演化》雜誌的最新成果表明,儘管在生物學上存在根本性差異,但植物和動物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進行的演化進程卻驚人的相似。 研究人員表示,植物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應對溫度變化的方式。「當所在地溫度升高時,大多數動物只需移動到陰涼處就能降低體溫。」
  • 高保真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揭秘了地球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10日報導,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德國不萊梅大學(UOB)、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等首次編制了一份高保真度、具有連續性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它記錄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情況,揭示了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
  • 地球氣候變化受太陽活動影響嗎?
    太陽活動與氣候變化:一個古老的課題  早在1801年,一個名叫赫謝耳(Herschel)的歐洲人推測太陽活動可能與地球氣候之間存在聯繫,並得出太陽黑子少時地球上降水量少的結論。這是關於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影響的最早論述。在隨後的兩百年裡,人們找到很多支持證據,表明太陽活動與某些氣候要素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 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全球氣候變化一直在發生
    全球變暖 首先,我們今天享受的氣候是正常的,然而地球的氣候總是在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通常在數千年或數百萬年的時間裡緩慢發生。 相比之下,現在的地球氣候變化很快。
  • 哪些地球上的物種能逃過氣候變化的劫難
    最近一份引起各方重視的的生物多樣性報告聲稱,目前地球上每四個物種中就有一個面臨滅絕之災。地球生物今天如此之脆弱,很大程度與當今的氣候變化有關。氣候巨變造成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而且出現更多極端反常的天氣。必須發出一些警告。雖然無人否認氣候變化會帶來嚴重後果,但也無人能精確認識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物種的脆弱性,尤其是在遙遠的未來。
  • 氣候變化重塑世界
    」這個詞,各種國際會議的議題裡面一定會有氣候變化,這給人一種感覺,一個國際會議如果沒有討論氣候變化,這個會議好像都不算特別大。比如說這張照片,2015年全世界150個國家元首和領導人,齊聚到一起開會,討論的唯一主題就是關於氣候變化。大家可能會問,氣候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讓這麼多的領導人全部來做同樣一件事情,它對於我們究竟有多重要?
  •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談全球變暖及中國氣候變化
    我們想問一下,這是不是全球變暖的後果?2007-07-26 15:01:18董文杰: 極端的氣候災害形成的原因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氣候的自然變化,這就意味著有沒有全球變暖,有沒有人類影響,這個氣候都會變。在地球上沒出現人的時候,氣候也在變。
  • 冰芯:氣候變化的記錄者
    在該冰芯的氣泡孔裡,儲藏著一些來自270萬年前地球大氣層的氣體。由此證明,270萬年前冰河時代才剛剛開始。科研人員根據對冰芯的研究發現,270萬年前冰河時代的二氧化碳水平還未達到300ppm(百萬分之一),相比現今的二氧化碳水平(405ppm)低許多,這或許能為「是什麼觸發了冰河時代?」的問題提供了線索。
  • NASA揭火星氣候變化之謎:太陽風剝離火星大氣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科學家在記者會上公布火星氣候變化的最新發現,身後大屏幕顯示太陽風暴颳走火星大氣層物質的想像圖。是什麼導致火星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5日報導,根據多項火星探測任務傳回的數據資料,科學家們確定這顆紅色星球上的種種地質學和地球化學證據表明,這裡曾經發生過非常劇烈的氣候變化,徹底改變了火星的面貌。報導稱,現在的火星表面平均溫度在攝氏零下60度左右,兩極地區冬季的最低溫度可達零下125度。
  • 地球的氣候穩定嗎?
    地球的氣候穩定嗎?我們很習慣看到天氣每天都有變化,但總的來說,會認 為氣候是相對穩定的。無論局部的天氣模式如何變來變 去,我們也認為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的冬天應該比 位於南方的邁阿密冷。如果地球的氣候有所改變,我們期 望它應該是經歷千萬年慢慢發生的,以使生物能逐漸適應。
  • 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原標題: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新華社東京9月13日電 (記者藍建中 報導員甘璐)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地球磁場強度發生變動是由於極地冰蓋增減導致地球自轉速度出現變化造成的。這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與地球磁場變化之間的關係。  地球磁場不僅能避免對生物來說有害的宇宙射線和太陽風,還能防止大氣的散逸。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具有豐富的史料文獻,而且擁有樹輪、冰芯、石筍、湖芯等各種自然證據,為進行歷史氣候重建提供了有利條件。
  • 酉陽發現改變地球演化的化石 揭開封存5億年的氣候密碼
    「這次發現疊石層的規模,以成片石林形式出現,堪稱中國南方之最。」重慶二零八地質遺址保護研究院張鋒博士表示。這是改變地球演化的一種化石,正是由於疊層石的出現讓地球大氣氧氣含量急劇升高,為生命演化打下基礎,且對於恢復古地理、古環境與古氣候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2020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 地球正面臨「氣候緊急狀態」
    本報北京11月28日訊記者郭靜原報導:近日,第12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簡稱《綠皮書》)在京發布。《綠皮書》指出,目前地球正面臨「氣候緊急狀態」,提升氣候行動力要正確認識氣候風險,統籌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與減排承諾,儘早明確實現以淨零碳排放為導向的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路徑,提高適應「灰犀牛」氣候事件風險的社會經濟韌性。  《綠皮書》指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第二暖年份,全球平均海平面再創歷史新高,南極和北極海冰範圍保持較低水平。
  • 氣候變化是如何被發現的?|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在過去的兩周,《知識分子》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系列回答了 「全球變暖是真的嗎?」 「升溫1.5度還是2度,世界會有何不同」 「應對氣候變化,植樹造林的作用有多大?」 等問題。 今天的文章,將帶領大家一起回顧氣候變化的發現歷程。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根據監測數據,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這些主要溫室氣體的濃度比工業化前分別增加了45%、157%、22%,是過去80萬年以來最高值,相當於在地球表面每平方米放2~3個晝夜不息的1瓦燈泡。  溫室氣體人為地快速增多,使得地球溫室效應不斷增強,全球正經歷著以氣候變暖為突出標誌的氣候變化。
  • 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整整100年前,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包括偏心率、傾角以及歲差,影響了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緯度和季節分配,驅動了地球氣候準周期變化(Milankovitch, 1920)。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