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統模式:回答氣候變化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

2020-10-27 中國氣象數據

氣候如何變化

地球未來怎樣

地球系統模式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地球未來的氣候到底將如何變化,幾十年後會繼續變暖還是轉向「冰河世紀」?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會變得更加頻發嗎?歷史上導致氣候突變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這一個個問題都關乎地球和人類的未來,但卻很難回答。

不少國家都在打造的一件「利器」——地球系統模式或許可以告訴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

地球系統模式的「崛起」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氣候變暖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沙漠化加劇,以及高溫、暴雨、乾旱、風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與強度增加。

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全世界各地顯現威力。

要深入研究氣候變化的機制和原因,並預測未來的變化趨勢,以便採取應對措施,必須從了解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等各圈層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出發。如此宏大、內容繁多的研究就需要藉助能夠描述多圈層相互作用的物理和化學過程的地球系統模式。

「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地球系統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可幫助我們了解導致氣候變化的因素,以及這些變化的嚴重程度,從而提升應對能力。」世界氣象組織首席科學家帕維爾·卡巴特說。

從學科發展本身來講,地球系統模式的雛形——氣候系統模式的發展已成為近20年來國際熱門的前沿課題,不少國家紛紛制訂各種氣候系統模式乃至地球系統模式研究計劃,並投入巨資發展。地球系統模式發展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當地球系統模式遇上人工智慧

隨著氣候系統各分量模式不斷豐富,地球系統模式將更加注重多圈層、多過程、多要素的耦合。與此同時,地球系統數據也在激增。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先後組織 了 五 次 國 際 耦 合 模 式 比 較 計 劃(CMIP1、CMIP2、CMIP3、CMIP5和CMIP6)。其中,CMIP5模式輸出的數據總量超過3PB,而 CMIP6模式輸出的數據總量預計將超過30PB。

影響大氣環境的要素十分複雜。而隨著考慮的要素越來越多,地球系統模式的數據量也隨之水漲船高。

然而,地球系統模式的預測能力並不一定會因為數據量的劇增而提升,科學家還需要深入理解這些數據背後地球系統各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反饋機制。由此,一些研究人員開始轉向利用人工智慧,尤其是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來改進地球系統模式。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已經開始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模式來替換部分氣候和天氣模式。

不同研究領域的「破壁者」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顯示,基於地球系統模式,氣候變化和碳循環之間的反饋作用將加劇全球變暖。此外,到21世紀末在所有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全球海洋酸化都將加劇。

科學家對地球系統模式寄予厚望,希望其在預測長時間尺度上的地球氣候和環境變化中發揮關鍵作用。世界氣象組織明確指出,全球氣象事業到了一個全新的轉折點,氣象業務將轉向在無縫隙的地球系統框架下推進天氣、氣候、水和環境業務。利用地球系統模式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進行預測,已成為未來模式的發展趨勢。

應對氣候變化以及預測和預防其未來影響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並且為減少科學領域、政策制定者、商業界和更廣泛社會之間的障礙提供了新的必要條件。打破不同研究領域之間的障礙是發展地球系統模式的關鍵之一。地球系統模式不僅涉及各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還需要考慮日益加重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只有匯聚各領域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將科學、服務和政策制定聯繫起來。

團結協作是地球系統模式發展的前提

「地球系統模式研發需要跨越不同學科的協作和結合,包括氣象學、氣候學、水文學、環境和社會學、經濟學等,這可大大提高各種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及全面性,包括天氣預報、氣候預估、洪水和乾旱預警以及空氣品質預報和衛生服務等。」帕維爾·卡巴特說。

相關焦點

  • 氣候系統模式:預測地球的未來
    所以,要真正掌握氣候系統的變化規律,就需要把握氣候系統內各圈層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同時掌握外部因素和人類活動自身的複雜影響。這就要求人類要找到一種能整體考慮到這些複雜影響過程的方法或手段。目前來看,發展和完善氣候系統模式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途徑。
  • 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即將準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即將進入準業務化運行。  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
  • 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進入準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
  • ...業務化運行整體預測性能提升 更有力支撐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從科學層面而言,我們有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問題不僅在於科技,而是在我們如何使用它。」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題為「何去何從: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的氣候峰會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場次。其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發言中的一句話,令在座許多人深思。
  • ——地球系統模式會讓天氣-氣候模式走向統一嗎?
    NCEP的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系統是美國國家氣象局(NWS)履行其使命的核心支撐。2012年,「桑迪」颶風襲擊美國東海岸並造成巨大損失,NCEP模式的問題也暴露出來,引發了美國政界、學術界乃至媒體和大眾的詬病。在輿論的漩渦裡,NWS也迎來了轉機:作為美國「桑迪」颶風重建戰略的落實步驟,在NWS能力建設的研究向業務轉化項目(R2O)中,下一代全球預報模式系統建設被提上日程。
  • 對氣候變化之問的別致回答——《地球氣候演化小史》讀後感
    氣候之問的別致解答今年勞動節讀到一本妙趣橫生的科普讀物——《地球氣候演化小史》,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一本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一體的氣候變化之作。該書2019年3月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氣候學家葉謙教授。
  • 曾慶存院士: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自研巨系統大規模高性能計算
    ,開發經歷數十年,是我國高度自主化研發的完整地球系統模式。將地球上的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研究,並統一協調全球氣候、生態與環境變化的有關研究,稱為地球系統動力學。其作為一門學科,核心之一是建立地球系統動力學模式的模擬研究。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曹龍表示,只有大尺度範圍的對地球氣候系統的人工幹預,才能有效抑制全球變暖。隨著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深入研究,原有的科學計劃表現出片段化、碎片化等問題。「這些問題追根溯源是科學研究方法單一、研究結果內部化等缺陷的結果,科研人員難以全面系統地對地球系統開展觀測和研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特別助理劉衛東說。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上述問題的核心就是氣候變化-水-生態-人類社會的協同機制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保障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的科學基礎。本文通過分析近半個世紀以來黃河流域氣候水文的變化,揭示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影響的事實,從水資源現狀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所存在的問題,最後給出了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亟待進行研究的基礎科學問題。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四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節約能源資源、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等多方面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人類活動很可能是近半個世紀全球變暖的主因近百年來,地球氣候系統經歷著一場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2007年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了新一輪科學評估報告。
  • 我國氣候預測模式邁向世界先進
    ……這些工作往往要提前半個月甚至一個季度部署,準確的氣候預測,是決策的重要參數。氣象工作者,已為發展獨立自主的氣候預測模式付出數十年努力。今年11月,進入準業務化運行的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得到「整體性能同類先進,部分性能國際領先」的權威評價。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的更好支撐氣候模式是開展氣候預測的客觀工具和手段。
  • 地學系地球系統模式研發再上新臺階
    近日,國際模式發展主流期刊《地球系統模擬進展》(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發表了介紹該模式的論文「聯合地球系統模式:介紹和評估」(Community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Model (CIESM):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 氣候變化九問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談氣候問題,普京:沒人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的起因
    據法新社當天最新消息,普京在談到氣候變化問題時表示,「沒人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的起因。「沒有人知道全球變化的起因,」普京當天告訴記者:「我們知道,在地球的歷史上有過溫暖期與寒冷期,這可能取決於宇宙的進程」。俄塔社稱,這是自2001年以來,普京參加的第15次年度大型記者會。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12日,記者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獲悉,近日,由該實驗室「卓越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張紹晴教授首席領導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多位專家學者主導參與的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高解析度(10公里海洋+25公裡大氣)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成功實現在國產眾核「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
  • 氣候變化九問-環流 溫鹽 氣候變化 PewCenter 科學家 氣候變暖...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氣候變化2001
    請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三次科學評估——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簡介  候環境是全球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對自然、生物、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正在並將繼續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及其可能產生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政治政策影響,已得到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談全球變暖及中國氣候變化
    這是通過大量的分析,並且科學家用氣候系統模式。因為由於這個系統非常龐大,我們不可能把地球搬進實驗室來做。但是科學家發明了一個辦法,把地球寫成數字,然後科學家就拿這個模式做試驗,做數字虛擬化的實驗。 一個是他考慮地球自然的影響,比如火山爆發引起的變化,正好可以算出100年的曲線。另外還可以把自然變化不考慮,保留人類活動的影響,過去100年怎麼變,得到第二條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