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系統模式:預測地球的未來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圖為人們想像中城市遭受海水侵襲的場景。

  氣候預測,即根據過去氣候的演變規律,推斷未來某一時期內氣候發展的可能趨勢。由於氣候變化存在各種不同的時間尺度,從預測幾十年以內的短期氣候變化到預測萬年以上冰期和間冰期的氣候變遷,都屬於氣候預測的範疇。和人類活動最密切的,則是一年以上到幾十年以內的氣候預測。    

  氣候預測需要長期連續的觀測資料,全球整體化的氣候預測也可以提高局部地區氣候預測的準確性,因此近年各國之間氣候觀測數據共享和氣候預測合作越來越廣泛。不過,人類能夠立刻感知的氣候及其變化只是氣候系統內很少數要素的分布和演變,而這樣的演變卻涉及到整個氣候系統複雜的相互作用過程。所以,要真正掌握氣候系統的變化規律,就需要把握氣候系統內各圈層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同時掌握外部因素和人類活動自身的複雜影響。這就要求人類要找到一種能整體考慮到這些複雜影響過程的方法或手段。目前來看,發展和完善氣候系統模式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途徑。

  目前,氣象部門正謀求發展和完善氣候系統模式,從而為政府提供可靠的氣候預測,使得決策者可以制定正確合理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以從容應對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衝擊。

  在2014年10月31日印發的《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2014-2020年)實施方案》中,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和氣候系統模式被列為核心攻關任務之一。對於如何完成這一重大任務,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認為,從預報要素來說,要實現月內強降水、強降溫過程、氣候現象、氣候事件、氣候災害和極端事件以及面向行業的預測;在時間尺度上,要實現延伸期(10天至30天)至年的無縫隙連結;在空間尺度上,全國實現分縣預報,實現針對亞洲區域的降尺度預測。

  在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模式比對中,國家氣候中心的氣候預測模式與國內其他模式相比總體性能較好,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此外,現有的氣候預測模式沒有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對於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對氣候預測的影響還難以在模式中客觀反映。因此,國家氣候中心還提出增加碳循環、氮循環、大氣化學和氣溶膠等過程,建立地球系統模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4年也發布了一套地球系統模式,據該模式負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海外院長王斌介紹,這一地球系統模式每年將發布一次升級版本,最終目的是使模式能夠模擬和預測高影響性災害天氣事件,模擬氣候變化、進行季節內至年際氣候預測,模擬歷史氣候變化以及進行未來氣候變化的預估,同時達到全球20-30千米的較高解析度。

  氣候系統龐大而複雜,在全球範圍內,氣候系統模式仍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然而,氣候變暖所帶來的種種影響正促使人們對氣候預測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可預見的將來,氣候預測將更多地走入每個人的生活,成為人類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不可或缺的利器。

  (來源:《中國氣象報》 2015年3月22日3版 責任編輯:唐淼)

  

相關焦點

  • 地球系統模式:回答氣候變化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
    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會變得更加頻發嗎?歷史上導致氣候突變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這一個個問題都關乎地球和人類的未來,但卻很難回答。不少國家都在打造的一件「利器」——地球系統模式或許可以告訴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地球系統模式的「崛起」近百年來,全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
  • 我國氣候預測模式邁向世界先進
    1995年起,國家氣候中心啟動我國第一代季節氣候預測以及月動力延伸氣候預測業務系統研發,2005年投入業務化運行。如今,第三代氣候模式,即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 (下稱BCC-CPSv3系統)全部研製完成。「公眾常見天氣預報可預報性在8天左右。超過這個時間,就要用氣候預測描述未來一段時間裡的平均狀態,如溫度偏高偏低、降水偏多偏少及概率等。
  • 為了預測未來的氣候,科學家想辦法精確「測量」地球的遠古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
  • ——地球系統模式會讓天氣-氣候模式走向統一嗎?
    而事實的確如此,從2014年開始,全球主要氣象預報中心,紛紛提出未來5年左右模式升級換代的計劃。其中,美國下一代全球預報系統(Next Generation Global Prediction System,NGGPS)有別於目前氣象界全球模式的概念,其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地球系統模式的內涵,因此引起了全球氣象界更多的關注。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一種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氣候模型的開發中包括古氣候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未來氣候的情景並提出緩解策略。這些數據涵蓋了範圍廣泛的氣候條件,可以以歷史數據無法提供的方式為氣候模型提供信息。地球過去的這些時期涵蓋了很大範圍的溫度,降水模式和冰蓋分布。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他們的研究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著重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關於地球遙遠的氣候歷史的信息變得可用,這種見識與增進對氣候系統的關鍵要素如何受到高溫室氣體水平的影響的認識越來越相關。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12日,記者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獲悉,近日,由該實驗室「卓越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張紹晴教授首席領導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多位專家學者主導參與的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高解析度(10公里海洋+25公裡大氣)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成功實現在國產眾核「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
  • 中國海洋大學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氣候變化是當今全球發展面臨的最複雜、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通過對地球表面多圈層流體運動方程在超級計算機上進行離散編程形成的地球系統模式,可以對地球表面的氣候狀態進行數值模擬;用人類觀測系統初始化後地球系統模式可以預報預測未來氣候狀態的演變。地球系統模式是地球氣候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 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正式啟用
    ,大力推進地球系統科學及相關預測,有效推動高解析度海洋與地球系統模型的革新性發展,為科學應對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技術支持。 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啟用後,將以1900年為坐標零點,利用高性能計算機對其前後共1000年的全球氣候變化進行高尺度解析度的模擬計算,對全球及區域性氣候進行高精度觀察及預測,通過提升預測的模擬手段和效果來提高人類對颱風、洪澇、旱災等極端天氣的預測精準度。
  • Science:過去氣候預示著我們的未來
    「研究過去是為了預測將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試圖從古氣候變化規律中尋找未來全球變化的趨勢。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經歷了多次大幅度的氣候變化,如白堊紀中期高溫期和晚更新世末次冰盛期等(圖1),這些氣候變化為未來氣候演變的模擬和預測提供了參考信息。過去的氣候狀態與今天截然不同,但提供了豐富的證據。
  • 美國宇航局:2100年全球氣候變化預測圖
    這些氣候模擬使用了當前能夠獲得的最佳氣候系統物理模型,對兩類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模式下全球氣候未來走向進行了測算。這裡展示的是一份全球氣溫圖2015年6月11日據美國宇航局(NASA)網站報導,該機構近日發布了直到2100年全球氣溫與降水的變化預測情況。這是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趨勢做出的測算結果。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
    12月10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位最高的科學基金項目,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是首個落地江蘇省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該項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申請,經過通訊評議、網絡答辯、現場考察等多輪評審程序,正式獲批。
  • 地球系統模式CESM的性能建模
    摘 要: CESM是由美國國家大氣中心於2010年發布的新一代地球系統模式,是目前最先進、使用最廣泛的地球系統模式之一。CESM利用耦合器協同大氣、海洋、陸面、海冰等分量模式進行氣候模擬。 關鍵詞: CESM;性能建模;性能預測       地球系統模式為地球系統變化規律、認識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以及相應政策制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定量依據,是上述研究的科學量化工具之一。
  • 曾慶存院士: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自研巨系統大規模高性能計算
    ,開發經歷數十年,是我國高度自主化研發的完整地球系統模式。將地球上的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研究,並統一協調全球氣候、生態與環境變化的有關研究,稱為地球系統動力學。其作為一門學科,核心之一是建立地球系統動力學模式的模擬研究。
  • 地學系地球系統模式研發再上新臺階
    近日,國際模式發展主流期刊《地球系統模擬進展》(Journal of Advances in Modeling Earth Systems)發表了介紹該模式的論文「聯合地球系統模式:介紹和評估」(Community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Model (CIESM):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 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全球氣候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在萬年到百萬年尺度上,對準周期性的天文強迫有複雜的非線性響應。為研究CENOGRID的時域特徵,研究團隊進行了重現分析(recurrence analysis, 也稱遞歸分析)。重現分析可以揭示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過程,以及非線性相互作用信息,重現圖是對時間序列的內部結構及可預測性的可視化。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數據顯示,每年因氣候變化和氣候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元。因此,氣候變化研究,或者說地球系統模式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意義。  地球系統模式,正是定量描述地球系統各組成部分性狀及其相互作用的數學物理模型。它基於地球系統中的動力、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建立起來的數學方程組,通過高性能計算技術與方法進行數值求解,以實現對地球系統各種複雜行為的模擬與預測。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全球氣候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在萬年到百萬年尺度上,對準周期性的天文強迫有複雜的非線性響應。為研究CENOGRID的時域特徵,研究團隊進行了重現分析(recurrence analysis, 也稱遞歸分析)。重現分析可以揭示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過程,以及非線性相互作用信息,重現圖是對時間序列的內部結構及可預測性的可視化。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全球氣候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在萬年到百萬年尺度上,對準周期性的天文強迫有複雜的非線性響應。為研究CENOGRID的時域特徵,研究團隊進行了重現分析(recurrence analysis, 也稱遞歸分析)。重現分析可以揭示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過程,以及非線性相互作用信息,重現圖是對時間序列的內部結構及可預測性的可視化。
  • 透過地球歷史,重建全球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