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過去氣候預示著我們的未來

2021-01-19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Science:過去氣候預示著我們的未來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已改變了地球的氣候,並推動它走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溫暖狀態。儘管這種增溫狀態在地球歷史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相似型,但過去的氣候——「古氣候(paleoclimates)」為理解全球變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研究過去是為了預測將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試圖從古氣候變化規律中尋找未來全球變化的趨勢。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經歷了多次大幅度的氣候變化,如白堊紀中期高溫期和晚更新世末次冰盛期等(圖1),這些氣候變化為未來氣候演變的模擬和預測提供了參考信息。過去的氣候狀態與今天截然不同,但提供了豐富的證據。過去的氣候狀態可以揭示出大氣CO2濃度在一定的範圍內(400-2000ppm)變化時地球氣候系統是如何運行的(圖1)。

圖1 距今1億年以來的氣候演化歷史和未來200年不同情景預測情況(Tierney et al.,2020)

最近,美國亞利桑那大學Jessica Tierney和合作者在Science上刊登綜述性論文,系統地總結和評價了古氣候研究在科學應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重要作用,強調了它對現代氣候模擬研究和未來氣候變化預測的重要性。該論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評述了古氣候研究能夠有效評估、修正和完善現有氣候模式,減少氣候模擬研究的不確定性和認識未來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價值。

一、古氣候對氣候敏感度的約束

平衡氣候敏感度(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ECS)已經被廣泛採用,並被作為地球氣候系統對輻射強迫響應的簡單度量標準。其定義為大氣CO2加倍增長後,地球系統反饋過程(水汽、雲、雪)從幾年到幾十年內達到平衡後,導致的全球近地表空氣溫度的變化幅度。由於ECS的高低對環境、經濟社會影響非常重要(Hope et al.,2015),因此減小ECS估算誤差一直是學術界優先考慮的主題之一。一些新觀點認為,ECS變化與氣候背景有關,並隨其變化——具體來說,在較暖的氣候狀態下,ECS會增加(Meraner et al.,2013)。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溫暖氣候可以為ECS值的波動範圍提供參照。

二、冰凍圈穩定性的古氣候視角

對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預測尚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主要原因是對冰蓋穩定性和臨界狀態缺乏足夠的認識(Bamber et al.,2019)。古氣候記錄可以為理解過去冰蓋變化與海平面上升之間的關係、冰凍圈對氣候變暖的敏感性提供證據,從而降低預測的不確定性。在過去的幾年裡,古氣候學界在地質證據和氣候建模方面取得了重要進步,在冰蓋大小、形狀和範圍的代用指標的產生和解釋方面取得進展(Wise et al., 2017;Rovere et al., 2016;Gulick et al.,2017),將有助於增加我們對溫暖氣候狀態下冰凍圈動力學的理解。

三、古氣候揭示的區域和季節性氣候變化信息

未來氣候變暖將改變降雨和溫度的空間模態和季節性變化模式,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Wilby, 2007)。陸地表面的區域性變化(積雪減少、凍土融化、綠化、荒漠化)可能進一步觸發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反饋作用,從而減弱或放大太陽輻射強迫效應,進而影響氣候變化(Arneth et al.,2010)。當前,氣候模型在區域降雨未來變化的趨勢和幅度上還存在重大分歧(Knutti and Sedláck,2013)。改進對區域氣候變化的預測能力,需將氣候系統的內部變化(例如,年際-百年振蕩)與外部強迫(例如,溫室氣體或氣溶膠)的作用有效分開。在這方面,古氣候研究提供的區域和季節性氣候變化信息至關重要,因為它們記錄了長期、連續的氣候變化歷史,極大延長了現代氣候的器測記錄(Deser et al.,2012)。

四、氣候突變

氣候突變是古氣候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即地球氣候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內出現異常變化,嚴重偏離了平均氣候狀態。其特徵是溫度、降水模式和海洋環流的發生顯著改變,並在地質記錄中留下明顯的氣候環境印跡,比如白堊紀中期海洋缺氧事件中無處不在的黑色頁巖(Jenkyns,2010)。研究者認為,氣候突變記錄了地球一度進入異常狀態,並恢復至正常狀態的信息,具有重要研究意義。此外,發生在大約56Ma前後,由迅速的溫室氣體釋放所引發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ETM)就是古氣候記錄中最顯著的氣候突變之一,可為理解人類排放溫室氣體所引起的全球變暖提供重要參考。

五、架起古氣候數據與模型之間的橋梁

氣候模型提供了對地球系統溫度、風速和降水等直接的模擬結果。但是古氣候信息是間接的,主要是通過對氣候變化有響應的物理參數(如:磁化率和粒度)、化學參數(如:元素)和/或生物化石(如:有孔蟲、孢粉)等代用指標來重建過去氣候變化。然而,氣候環境代用指標並不是完美的氣候記錄,有固有的不確定性。儘管可通過轉換函數等方法,將古氣候定量重建結果與模擬結果進行直接比較,但如果不考慮這些方法的不確定性,就可能導致錯誤的解釋。這種在模型結果和代用指標之間產生的「語言障礙」,造成利用古氣候代用指標指示過去氣候變化和評估氣候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將古氣候數據和氣候模擬結果有效結合就顯得至關重要(圖2)。論文作者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三個關鍵的步驟:(i)選擇合適的與指標記錄相關的化學示蹤方法;(ii)明確代用指標的氣候環境意義;以及(iii)整合古氣候記錄與模型數據的分析方法。

圖2 基於古氣候指標優化後的末次冰盛期海表面溫度、地面溫度和降雨情況。圖中DSST為末次冰盛期(LGM)與晚全新世海表面溫度的差值,DSAT為地表溫度的差值,DPrecip為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Tierney et al., 2020)

古全球變化研究表明,遠在人類工業活動之前,全球氣候就不斷發生變化。地球歷史上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力是自然因素。相對於地球長期的氣候演化,工業化以來全球氣候的變化是微小的,是漫長地球演化過程中眾多氣候波動的一小段。未來隨著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逐漸增加,預估地球氣候未來變化趨勢仍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古氣候研究是我們理解未來氣候變化的重要基礎之一,也是有限的器測氣候數據之外,檢驗氣候模型預測結果的唯一途徑。古氣候學的未來是將地質證據與氣候模型研究相結合,以便更準確地評估和預測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致謝:感謝新生代室郝青振研究員、吳海斌研究員對本文的修改和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Arneth A, Harrison S P, Zaehle S, et al.Terrestrial biogeochemical feedbacks in the climate system[J]. NatureGeoscience, 2010, 3(8): 525-532.

Bamber J L, Oppenheimer M, Kopp R E, et al. Ice sheet contributionsto future sea-level rise from structured expert judgment[J]. 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23): 11195-11200.

Deser C, Phillips A, Bourdette V, et al. Uncertainty in climatechange projections: the role of internal variability[J]. Climate dynamics,2012, 38(3-4): 527-546.

Gulick S P S, Shevenell A E, Montelli A, et al. Initiation andlong-term instability of the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J]. Nature, 2017,552(7684): 225-229.

Hope C. The $10 trillion value of better information about the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5, 373(2054): 20140429.

Jenkyns H C. Geochemistry of oceanic anoxic events[J]. Geochemistry,Geophysics, Geosystems, 2010, 11(3).

Knutti R, Sedlácek J. Robustness and uncertainties in the new CMIP5 climate modelprojections[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3, 3(4): 369-373.

Meraner K, Mauritsen T, Voigt A. Robust increase in equilibriumclimate sensitivity under global warming[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3, 40(22): 5944-5948.

Rovere A, Raymo M E, Vacchi M, et al. The analysis of LastInterglacial (MIS 5e) relative sea-level indicators: Reconstructing sea-levelin a warmer world[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6, 159: 404-427.

Tierney J,Poulsen C,Montanez I et al. Past climates inform ourfuture[J].Science, 2020, 30(6517).

Wilby R L. A review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the builtenvironment[J]. Built Environment, 2007, 33(1): 31-45.

Wise M G, Dowdeswell J A, Jakobsson M, et al.Evidence of marine ice-cliff instability in Pine Island Bay from iceberg-keelplough marks[J]. Nature, 2017, 550(7677): 506-510.

(撰稿:陸浩/新生代室)

校對:張騰飛

相關焦點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為了提高我們對未來的氣候模型,它通過重建過去的這些溫暖的氣候,以測試模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地質檔案為我們提供了這些古老的高CO 2世界的詳細圖片。為了改進我們未來的氣候模型,重要的是通過重建過去的這些溫暖的氣候來測試這些模型。」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這些數據涵蓋了範圍廣泛的氣候條件,可以以歷史數據無法提供的方式為氣候模型提供信息。地球過去的這些時期涵蓋了很大範圍的溫度,降水模式和冰蓋分布。 「為了提高我們對未來的氣候模型,它通過重建過去的這些溫暖的氣候,以測試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 科趣小學堂 | 神秘莫測的夢之預示未來作用——到底是預示未來,還是曾經經歷的重現?
    我們的世界是神秘莫測的,我們的經歷真實可靠的,我們的記憶是真假難辨的。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的夢是怎麼樣的?我們在現實世界有一種經歷,對應一種記憶,在夢裡又有一種經歷,對應一種記憶,當這兩種記憶重疊,我們就會在經歷後一種經歷時突然想起,這一幕似曾相識,好像經歷過。現實中的經歷在夢中重現,我們不回感到奇怪,但一旦夢中的經歷在現實中重現,我們就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一種言語無法描述的感覺——這是怎麼回事,這一幕好像在哪經歷過。
  • 地球的過去可以揭示氣候系統動力學的哪些方面?
    人們對地球的過去了解的越多,就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的變化(NRC,2011年)。我們現在生活在人類世,人類已經成為地質因素(Crutzen, 2006)。地質歷史上需要數千到百萬年才能發生的變化,現今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就可以發生。幾千萬到幾億年間被埋藏和轉化的碳,在百年時間尺度內就可以重新回到了大氣中。
  • 我們如何面對極端變化的氣候?
    當世界上的地震、海嘯不時發生時,我們看透了極端天氣的肆虐,還有人類的脆弱,那不堪一擊的生命根本無法與大自然對抗。可是,我們還是依然故我,繼續汙染環境、發動戰爭和製造新疫疾,而這些都是帶領人類走向末日的因素。
  • 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未來
    原標題: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未來  樂夢融   人類等了30年,終於等到了2015年10月21日。   這個日子有什麼特別的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三部曲《回到未來》中有個情節,主角麥克弗萊和布朗博士乘坐時間旅行車從1985年到達了未來,他們的「目的地」就是2015年10月21日。
  • 異常氣候出現了?北極圈首迎38℃高溫,這是一種不好氣候預示嗎
    在我們印象中,北極地區氣溫一直都很低,一般情況下,都處在0攝氏度以下,過去實情確實是這樣,但現在變得有些不確定了,隨著氣候環境的大變,北極圈地區多次被太陽曬得「發燒」了,2018年夏季,北極科考站記錄數據顯示,北極地區出現有史以來最高溫30攝氏度,如今這個紀錄再次被打破,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與未來」鰲山論壇舉辦
    「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過去、現在與未來」鰲山論壇舉辦 2016-10-24 海洋研究所 :過去、現在和未來」鰲山論壇在青島國家實驗室舉辦。
  • 澳山火或預示未來地球狀況 後果將難以想像
    1月13日,據外媒報導,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地理學專家表示,澳大利亞的極端森林大火預示著氣候變化在現實中帶來的後果或將難以想像。報導中指出,從2019年至今,澳大利亞這場大火仍未結束,已經燃燒了100多天,大火過火面積達1030萬公頃。
  • 全球氣候變化下,未來的我們將會與山火共生,我們要如何才能應對?
    在過去的兩百年中人類快速將過去數億年間封存在地下的碳釋放出來,這些碳在燃燒過程中形成的二氧化碳正在快速改變整個地球的環境,山火肆虐只是微不足道的影響之一。我們的未來會怎樣?這個問題我們或許能夠從地質學家們哪裡得到部分答案。不過在講地質學家們的答案之前,我得先給可能的非專業人士簡單科普一下基礎的知識。
  • 【校友活動-上海】7 June-The Science Reality of Climate Change|氣候變化的科學現實
    )對氣候變化的最新情況發表主旨演講,隨後與各界專家就氣候變化的挑戰和解決方案進行專題討論。,顯然我們需要更堅實的科學證據來為未來的政策提供信息。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天氣變化模式,海平面,交通運輸和金融世界?它將如何影響上海?中國?全球?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根據Siegert教授的介紹,專家小組將致力於探討社會各界如何攜手利用創新科技和金融手段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 過去是我們的過去,未來是我們的現在
    看巫解這篇小說,常有一種回到過去的感覺。即便在二十年前,這樣的人群就存在了,只不過那時候社會環境沒有這樣的複雜,也還沒有「蟻族」這個概念。當時,也有很多大學畢業的學生,群租在郊區破敗的院落中,住在地下室裡,為女友買的一瓶紅酒沾沾自喜,騎車穿越大半個城市去喝酒,數著錢過日子,有人不聲不響攢錢買了個冰箱,都可以成為同學中傳來傳去的八卦。這種生活是每一個平民子女所經歷過的。
  • 那些否認氣候變化的人,其實並不關心氣候
    ,以至於現在我們正面臨著緊急的全球氣候情況。氣候變化只是自然循環的一部分 地球的氣候一直在變化,但古氣候學研究表明 ,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氣候在過去150年的變化非常異常,這不可能是一種自然變化。根據模擬結果的預測顯示,與過去500萬年相比,未來可能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全球變暖形勢。
  • Science Advances發表海洋學院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為「氣候...
    古氣候研究始於近代歐洲,基於當地的地質現象,學術界發現了第四紀「冰期旋迴」現象,即過去數十萬年以來,地球氣候在溫暖的間冰河和寒冷的冰河時代之間來回振蕩,振蕩的周期約為10萬年研究發現,過去80萬年以來,道爾效應波動只有顯著的歲差周期,而沒有10萬年周期。進一步分析認為,低緯水文循環強度變化引起的降水同位素變化、土壤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過程中的同位素分餾變化,是軌道尺度上道爾效應波動的主控因素;而其他因子對道爾效應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簡單說來,道爾效應波動主要反映低緯水文循環過程,而與高緯氣候變化關係不大。
  • 面對極端氣候災難,我們該如何減少碳排放?
    氣候變化說明在全球變暖的幾年中,極端天氣出現的越來越頻繁。  之前,澳大利亞智庫突破性國家氣候恢復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電影中的末日災難,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該智庫科學家認為,文明的死刑判決可能已經籤署。曾經的某年某日,當氣候變化可能意味著世界末日和我們的結束。  當然,雖然這只是一個預測,但最新的分析數據顯示,這種情況正在變得更加嚴重。
  • 老鼠烏託邦,一個能預示人類未來的黑色實驗
    據說這個實驗預言了人類的未來,也跟昨天聊的日本社會問題的話題有關係。還沒聽過這個實驗的朋友不妨來看看。這個實驗的科學依據是,老鼠和人類一樣都是社會性動物,卡爾洪通過模擬一個老鼠的社會環境來預示人類的未來。 1968年7月9日,美國馬裡蘭州的一所實驗室中誕生了25號宇宙,一個叫做約翰·卡爾洪的人,成為了這個宇宙的造物主。
  • 追蹤冰河時代氣候變暖的足跡
    此外,由於對過去氣候的精確日期記錄相對較少,氣候突變是否同時發生也很難確定,「氣候記錄的精確年代測定是關鍵。我們需要確切地知道在每個地點發生突變的時間,以便加以比較。」另一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博士生Ellen Corrick告訴《中國科學報》。
  • 海馬θ振蕩編碼未來和過去行為的交替序列
    海馬θ振蕩編碼未來和過去行為的交替序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48:36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Brad E.
  • 為何我們夢裡容易回到過去!
    這是夢境可以有的功能,但很遺憾,在陳鵬解夢接受到的夢境諮詢案例中,回到過去的比比皆是,即便有些夢到了將來(預言夢),也只是停滯3年以內的事務中,雖然這是成為解夢判斷夢境預示一些短期事件的事實基礎。今天就問問大家是不是都有夢裡回到古代、回到學生時期、回到孩童時期、回到和前愛人戀人交往的歷程?那麼,有幾個人會夢見將來哪怕是十年後的生活場景呢?
  • 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共存的,意味著我們能回到過去也能前往未來?
    ,而未來像是一張白紙,什麼都可能發生,但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模糊了我們對時間的概念,他曾說過,過去,現在跟未來的差別只是我們頑固堅持的幻覺。當然,我們無法一次看到整塊宇宙,我們感受到的宇宙是一片片的「現在」,位於它後面的蛋糕是「過去」,位於它前面的蛋糕就是「未來」。而每個觀測者都有各自切蛋糕的方法,如果把蛋糕切成過去,現在跟未來,那把刀就是他們的「現在」,每個人的「這裡」都不一樣,同理,每個人的「現在」也不一樣,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各自有一片獨特的「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