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二號C星成功升空 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C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9月21日,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此外,海洋二號C星通過整星帶太陽翼運輸等方式實現了大型遙感衛星的發射場流程優化,大幅縮短了發射場工作周期,對後續大型遙感衛星和商業衛星流程優化具有良好的推廣和示範效應。
——新華網
2
有望用於臨床異種器官移植的「豬3.0」誕生
由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成功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參與研究的還有雲南農業大學、美國哈佛大學、eGenesis公司等。相關成果已於9月21日發表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
領銜該研究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團隊說,科研人員把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術和轉座子基因插入技術結合,修改了一批基因位點,培育出一種特別的豬,具有13個獨立的基因修飾。研究者修改了豬與人之間免疫和凝血方面的不兼容性,並徹底根除了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是嵌在細胞內基因組的病毒,在豬身體裡不會有毒性,但對於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是一個重大醫療風險問題。
——新華網
3
同濟大學參與的大型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出爐——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變化首次呈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近日結果出爐——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的6600萬年的一個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了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該成果被納入由全球21家實驗室合作完成的CENOGRID(新生代全球參考底棲有孔蟲碳氧同位素數據集)氣候標準曲線。中國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該項研究。CENOGRID氣候標準曲線成為過去6600萬年氣候的新參照標準,可讓人們更準確地知道地球上何時變暖或變冷,對氣候變化的深層機制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科技日報》
4
慧眼衛星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
▲低頻QPO起源於圍繞黑洞進動的高速噴流。圖片來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9月21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在線發表了慧眼(HXMT)衛星最新觀測結果:在高於200千電子伏特(keV)的能段發現了黑洞雙星系統的低頻準周期振蕩(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能量最高的低頻QPO現象。
研究表明,其起源於黑洞視界附近的相對論噴流(向外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流)的進動,為解決一直以來存在爭議的低頻QPO物理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該研究工作由中科院高能所、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德國圖賓根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5
新型止血材料製造用上藻類和蝦殼
俄羅斯門捷列夫化工大學用殼聚糖、藻酸鹽兩種生物聚合物和銀納米顆粒合成了一種新材料,不僅可以有效止血,還具有明顯抗菌活性。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高分子材料與高分子生物材料》上。
俄羅斯科研人員提出一種含有三種成分的新止血材料,藻酸鹽、殼聚糖(分別從藻類和甲殼動物的殼中提取)和銀納米顆粒。銀納米顆粒不是用標準化學方法獲取,而是通過生物合成方法,通過在富含銀離子的環境中生長的蘑菇製成。
——《科技日報》
6
零下八十攝氏度,水以液態形式存在有助解釋極端環境下水的異常特性
▲圖片來源:PNNL官網
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首次對超冷水進行測量後發現,在零下80攝氏度的極低溫度下,水以液態形式存在,且由兩種液體混合而成。最新研究增加了我們對水的深層了解,也可以幫助科學家解釋液態水為何能在木星、土星等冰凍星球上存在。
研究人員稱,新研究可以揭示液態水在密閉環境中的行為,未來他們也可以藉助這項研究中用到的技術,追蹤各種化學反應背後分子如何重新排列。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