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現白堊紀猛龍,祖先來自遙遠亞洲

2020-11-25 騰訊網

文 | 小盜龍

美國發現白堊紀猛龍,祖先來自遙遠亞洲

伶盜龍(俗稱迅猛龍)是非常著名的肉食性恐龍,最近古生物學家在美國南部發現了伶盜龍的近親,它的祖先來自於大洋彼岸的亞洲。

聖胡安遺骨

聖胡安盆地位於美國西南部,地跨科羅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形成於白堊紀的拉臘米造山運動。正是由於形成於白堊紀時期,聖胡安盆地保存了白堊紀時期的沉積,這就是白楊山組(Ojo Alamo Formation)地層。

圖註:聖胡安盆地,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聖胡安盆地在美國的位置,圖片來自網絡

白楊山組地層保存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特別是在新墨西哥州境內。2008年,古生物學家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M. Sullivan)等人在白楊山組地層中發現了一些零散的恐龍化石,2009年又進行了後續發掘。

圖註:在聖胡安盆地發現的恐龍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2011年,在科學文獻中首次描述了提到了白楊山組的化石發現。2015年和2016年,又有了更多發現。2020年,古生物學家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來自白堊紀末期新墨西哥州新馳龍類恐龍及馳龍類生物多樣性分析》(New Dromaeosaurid Dinosau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New Mexico and Biodiversity of Dromaeosaurids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的論文,將這種恐龍命名為納瓦霍猛龍(Dineobellator)。

納瓦霍猛龍的屬名來自於印第安納瓦霍語中的「Diné」(意為「納瓦霍」)及拉丁語中的「bellator」(意為「勇士」),屬名正是來自於化石發現地居住的納瓦霍人,不過我們對於納瓦霍人了解更多來自於電影《風語者》。納瓦霍猛龍的模式種名為西南納瓦霍盜龍(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模式種名「notohesperus」來自拉丁語,意為「西南」,因為發現化石的聖胡安盆地位於美國西南部。

圖註:電影《風語者》,圖片來自網絡

聖胡安遺骨

敏捷的殺手

納瓦霍猛龍屬於著名的馳龍類,與著名的伶盜龍、恐爪龍、猶他盜龍等是一個家族的。化石顯示納瓦霍盜龍的體長超過3米,身高不足1米,體重在18至22千克之間。

圖註:《侏羅紀世界》中的伶盜龍「小藍」就屬於馳龍類,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納瓦霍猛龍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納瓦霍猛龍長著一個大大的腦袋,在腦袋兩邊有一雙大眼睛。在納瓦霍猛龍的嘴中長有兩排鋒利的牙齒,這是其獵殺的主要武器。由於下頜骨較為粗壯,表明納瓦霍猛龍有很強的咬合力。

納瓦霍猛龍的腦袋後面是較長而且靈活的脖子,之後是強壯的身體和細長而且韌性十足的尾巴。納瓦霍猛龍的四肢健壯,前爪有三指,能夠靈活抓握,後肢長而有力,能夠快速奔跑。像其他馳龍類一樣,納瓦霍猛龍後肢第二趾高高翹起,是獵殺的利器。當納瓦霍猛龍捕獵的時候,會用腳上的大爪子進行刺殺。

圖註:納瓦霍猛龍的骨骼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發現的化石非常有限,但是在尺骨上卻保留了羽莖瘤,這是附著羽毛的證據,也證明了納瓦霍猛龍是長有羽毛的,外貌看上去毛茸茸的,就像是一隻能夠快速奔跑的大鳥。

敏捷的殺手

活在大滅絕之前

發現納瓦霍猛龍化石的白楊山組地層地質年代橫跨白堊紀至古近紀,距今6900萬年前至6400萬年前,而納瓦霍猛龍生存於距今6700萬年前。

除了納瓦霍猛龍,白楊山組地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其他恐龍,包括有屬於竊蛋龍類的白楊山盜龍(Ojoraptorsaurus)、似鳥龍類、傷齒龍類、暴龍類;屬於甲龍類的雕齒甲龍(Glyptodontopelta);角龍類的白楊山角龍(Ojoceratops)、牛角龍(Torosaurus);蜥腳類的阿拉摩龍(Alamosaurus)及鴨嘴龍類。

圖註:白楊山組地層中的古生物(主要是恐龍),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白楊山組生態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白楊山組地層中最大的動物——阿拉莫龍,圖片來自網絡

根據目前白楊山組的化石發現能夠重建白堊紀晚期的陸地生態系統,表明當時的環境是溫暖潮溼的熱帶。納瓦霍猛龍是食物鏈中的小型掠食者,同時也是兇猛的殺手,在其如同鐮刀般的第二趾爪上保存有圓形鑿凹,這很可能是與同類或者其他肉食性恐龍搏鬥時留下的。

根據系統發育分析,古生物學家認為納瓦霍猛龍屬於伶盜龍亞科,而這個亞科的主要成員分布在亞洲,證明了納瓦霍猛龍的祖先是從亞洲經過陸橋進入北美洲的,而不是北美洲的土著馳龍類。

圖註:納瓦霍猛龍發現的化石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納瓦霍猛龍在馳龍類系統發育中的位置,圖片來自網絡

作為一個新發現的馳龍類,納瓦霍猛龍也表現出了許多獨一無二的特徵,其中就包括了尾巴根部椎骨的內向彎曲,這一結構可以增加運動的敏捷性,有利於追捕小型獵物。納瓦霍猛龍不僅豐富了白楊山組地層中馳龍類的發現,而且還證明在大滅絕發生之前,恐龍的演化和分化依然在繼續。

參考資料:

1.Jasinski, S. E.; Sullivan, R. M.; Dodson, P. (2020). "New Dromaeosaurid Dinosau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New Mexico and Biodiversity of Dromaeosaurids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Scientific Reports. 10 (1). doi:10.1038/s41598-020-61480-7. ISSN 2045-2322. CC-BY icon.svg Material was copied from this source, which is available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2.Jasinski, S. E.; Sullivan, R. M.; Lucas, S. G. (2011). "Taxonomic composition of the Alamo Wash local faun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jo Alamo Formation (Naashoibito Member) San Juan Basin, New Mexico".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53.

-完-

相關焦點

  • 美國古生物學家:發現霸王龍始祖
    中新社休斯敦2月21日電 生物學專業期刊「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21日刊發研究文章稱:古生物學家在美國猶他州發現霸王龍始祖的化石。《自然》雜誌下屬在線開放期刊「通訊生物學」網站當日發表了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林賽⋅贊諾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團隊將一具發現於猶他州中部的暴龍化石命名為「厄運的先兆」(Moros Intrepidus),並稱經過十年的發掘和研究發現,它是霸王龍的始祖。文章顯示,它是北美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暴龍化石,死亡時年近7歲,接近成年。
  • 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 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
    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霸王龍足跡的發現,能否有助於探尋白堊紀世界恐龍種群密碼?在著名電影《侏羅紀公園》中,霸王龍因為體型碩大、行動敏捷、生性兇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白堊紀大滅絕致森林盡毀 只餘極少數陸棲鳥類殘存
    6,600 萬年前的白堊紀,巨型隕石撞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後,現代鳥類祖先成為唯一一支倖存的恐龍。英國巴斯大學古脊椎生物學家 Daniel Field 的研究團隊為了解當時鳥類情況,首先尋找哪一科、不論樹棲與否都仍有現代後裔的雀鳥,然後再分析來自美洲、歐洲與亞洲已滅絕鳥類化石,分析其腳比例與其他骨骼特徵,最後從美國北達科他州南部搜集撞擊事件前後的花粉、樹木與孢子樣本,以了解當年的樹林變化。
  • 探秘:中國人的祖先又來自何處
    我們連續兩天探究了「萬那杜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南方」之後,有讀友詢問「中國人的祖先又來自何處」。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我從哪裡來」的命題,算做這個話題的終結篇。通過比較田園洞人和未混入古老遺傳成分的歐洲人的基因組數據比對,確定了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確已呈現亞洲人遺傳特徵的結論。雖然田園洞人是古東亞人,但研究最終證實田園洞人與東亞和東南亞古人類和現代人具有很高的同源位點,但是通過直系祖先測試分析發現,田園洞人並非現代東亞人的直接祖先。
  • 軟殼的恐龍蛋化石,科學家認為,它來自白堊紀的海洋霸主滄龍
    在最近發表於《自然》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認為一顆代號為A. bradyi,具有6800萬年歷史的足球大小的蛋——有史以來最大的軟殼蛋(類似於蛇蛋或壁虎蛋),也是有史以來發現的第二大恐龍蛋——可能來自於生存在白堊紀的南極洲的海洋霸主,滄龍。
  • 遼西發現「反關節」的鳥祖先
    鳥類的祖先是什麼樣子的?它和我們抬頭而望的鳥類有不同嗎?5月8日,剛剛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古脊椎動物雜誌》(JVP)發表了由瀋陽師範大學胡東宇教授帶領的古鳥類研究組關於「渤海鳥」(Bohaiornis)的新發現,它已距今約1.25億年,是「熱河生物群」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也是如今鳥類的祖先。
  • 原來可怕的霸王龍是由這樣的祖先進化而來的!
    嗯,比袋鼠小一點,正如我們現在從新發現的霸王龍祖先那裡得知的那樣,9600萬年前從現在的猶他州回到白堊紀的小野獸,它正在幫助彌補霸王龍化石記錄中7000萬年的缺口。它的名字很好聽:Moros intrepidus。它是以希臘的摩洛斯神的名字命名的,摩洛斯象徵著即將到來的厄運;而單詞intrepid(無畏的),因為它的祖先起源於另一個大陸。
  • 遠古南極區域發現白堊紀早期「怪異恐龍」殘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一處遺址發現1.1億年前外形怪異的恐龍物種,它被命名為「伊拉夫羅龍(elaphrosaur)」,遠古時期該地區位於南極區域。這是在澳大利亞境內首次發現蜥腳類恐龍的證據,也是迄今全球發現第二具白堊紀時期蜥腳類恐龍化石。
  • 我們的遠古祖先是毛茸茸的小型食蟲者
    作者:Robert Sanders,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供圖:SalTheColourGeek/Flickr科學家們基於對107種不同種類哺乳動物基因組的分析,證明了人類遙遠的祖先——在6600萬年前恐龍腳邊迅速跑來跑去的小型覆毛生物
  • 美洲原住民祖先是從亞洲坐船來的?最新考古發現或顛覆認知
    Cooper's Ferry 考古現場 封面新聞記者 燕磊 綜合編譯報導 據美媒綜合報導,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美洲原住民的祖先是大約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它們生活在晚白堊世的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至6550萬年前,隨後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事件中銷聲匿跡。化石發現於北美洲各地;亞洲則有其親戚——特暴龍、分支龍等。「尋找暴龍類的足跡,也就是最大的肉食恐龍足跡,長久以來是我的夢想之一。」
  • 亞洲首例!中國發現霸王龍足跡
    不過,長期以來,霸王龍在亞洲的足跡沒有被發現。今天(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界的專家學者宣布,在江西省贛州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霸王龍的足跡。霸王龍足跡 邢立達供圖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 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 全人類的祖先是誰?來自哪裡?答案很讓人難以接受
    在中華神州大地上,迄今發現最早原始人活動的痕跡,是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他們在這邊土地上留下了生活和勞動的印記。此外,距今80萬年前的藍田人、70萬年前的北京人、2萬年前的山頂洞人,一個個原始人遺址被發現,證明我們的祖先曾在這片土地生活過。
  • 科學家發現古生物化石,來自1.25億年前,或是蝙蝠的祖先!
    其中的研究,也包括蝙蝠的祖先。 蝙蝠祖先的尋找也並易事,在2006年我國科學家在內蒙古發現了一種哺乳動物的化石,它的長相非常奇特,在翅膀上還有翼膜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專家談發現過程
    陳龍山 攝  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記者了解到,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 亞洲首例!江西贛州發現暴龍足跡 專家:可能是虔州龍
    不過,長期以來,暴龍類在亞洲的足跡非常罕見。昨日,中外古生物學界的專家學者宣布,在江西省贛州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的暴龍足跡,這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 研究發現紅豆杉屬植物起源於早白堊紀
    中新網昆明9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研究團隊與來自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的中國科學院PIFI學者Michael M?ller博士等合作,在全球紅豆杉屬植物物種分化與時空演化歷史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紅豆杉屬植物起源於早白堊紀。
  • 亞洲最小的恐龍被發現,如同一隻雞大小,性格卻殘暴酷愛吃肉
    19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歐文在野外勘探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幾塊很大的動物骨頭,研究發現很像是蜥蜴的骨頭化石,不過年代非常久遠了,應該是屬於某一種未知的史前動物。此後,伴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越來越多的化石被找到,歐文正式將這種動物命名為「恐龍」,從字面的意思來看,是「恐怖的蜥蜴」。
  • 發現疑似企鵝祖先化石,企鵝最早或來自北極
    筆者:三體-小遙近幾年,科學家對海鳥的進化過程展開了深入的探索,因為有一部分化石表明,它們中很有可能存在企鵝的祖先,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不過暫時沒有得到關鍵性證據。然而有一部分科學家表示,企鵝未必是南極本土的生物,它們的祖先或許來自遙遠的北極。人們很難想像北極和南極之間擁有這樣巧妙的聯繫,畢竟北極還有兇猛的北極熊,它們與企鵝始終無法正面接觸。作為地軸的兩個端點,南北兩極雖然在自然環境上有一定的共同之處,卻擁有不太一樣的生態結構,相比之下,北極的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而漫長的生物進化史同樣值得人們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