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2021-01-08 奇點使者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這種新物種的恐龍,被稱作「烏比拉哈拉」小恐龍,它是以當地圖皮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的,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長矛之王」,它們的特點是擁有著非常豔麗的鬃毛,而且還有著和孔雀類似的「開屏功能」。

來自白堊紀的「霸屏」小恐龍

研究者表示,這種烏比拉哈拉小恐龍,是一種非常有趣,喜歡展示自己的小恐龍,它們身上的鬃毛又長又厚,而且就好像是我們熟悉的小狗一樣,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會鬃毛站立起來,而當它們處於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它們的鬃毛就會平放在皮膚之上。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羽毛,是可以伴隨著生長而定期更換的,一旦它們的羽毛受到了損壞,就會重新形成新的羽毛。這種特殊功能也讓它們時刻都處於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

那麼,為何這種小恐龍如此喜歡裝扮自己呢?研究認為,這或許是為了吸引伴侶,就好像是我們熟悉的另一種動物——孔雀一樣,當雄性孔雀開屏的時候,它們就會展示自己來吸引伴侶,或許在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生活裡,它們也用這種方式來吸引伴侶。

而在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之前,研究者們一直認為這種通過展示自己來吸引伴侶注意的方式,是鳥類後期演化而成的,不過伴隨著這種小恐龍的出現,讓研究者確認,它們的這種本領,或許是從鳥類的祖先——恐龍身上繼承而來的。

鳥類起源於恐龍「實錘」?

提到鳥類的起源,雖然現代研究普遍認為,鳥類的祖先是某一種史前爬行動物,不過究竟是誰進化成了鳥類,至今仍然是由很多爭議的。

當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後不久,在德國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化石,它看起來具有鳥類的特徵,來自於1.55億年之前,這種奇怪的遠古生物被稱作「始祖鳥」,一直到20世紀末,始祖鳥都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

不過伴隨著原始鳥類早期化石的不斷出現,始祖鳥的身份也不斷受到爭議,比方說在1996年,我國遼寧省北票市發現了一個類似於始祖鳥的化石,它被稱作「中國龍鳥」,它也曾經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

但是,伴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卻發現無論是始祖鳥還是中國龍鳥、孔子鳥等,它們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它們的羽毛是對稱的,而鳥類的羽毛卻並不是對稱的,此外,在身體特徵等一些方面,它們都看起來更像是恐龍,而並非是鳥類。

所以,截止到目前為止,這些古老的遠古生物,都被認為是恐龍,而並不是鳥類。不過它們的出現也似乎證明了一個問題——鳥類或許真的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拿這次發現的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來說,它雖然是一種小型的恐龍,不過,它卻並不是已知最小的恐龍,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的小恐龍,全長只有39釐米,它也成為了世界上已知最小的恐龍。

而且更加讓人驚訝的是,小盜龍的身體結構、羽毛對稱分布情況等,也都與鳥類一致,所以,多年來在科學界,一致都認為小盜龍或許才是鳥類的祖先,認為它屬於恐龍向著鳥類演化的「中間關鍵性環節」。

小盜龍是一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這個發現也印證了此前的另一種猜想:鳥類起源於某種獸腳類動物。

同時,小盜龍還是樹棲恐龍,通過化石研究發現,來自於白堊紀早期的它們,已經可以進行短距離滑翔了,這也是鳥類飛向天空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那麼,為何鳥類的起源還是無法塵埃落定呢?這是因為由於出土化石的不完整,導致一些爭議仍然存在,比方說鳥類究竟是起源於樹棲恐龍還是陸棲恐龍?

拿同樣和鳥類擁有很多類似特徵的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來說,它們就是陸棲恐龍的一種。此外,究竟是什麼因素讓恐龍開始朝著鳥類進化,也是未解之謎,只有日後這些問題全部一一揭曉,恐龍的起源之謎,才可以徹底塵埃落定。

相關焦點

  • 鳥類起源於恐龍有新證 恐龍時代可能色彩斑斕
    鳥類起源於恐龍有了新證據 恐龍時代可能色彩斑斕   記者齊芳今天(2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中國、英國和愛爾蘭三國科學家在熱河生物群的鳥類和帶毛恐龍中發現了兩種黑色素體。這不僅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新證據,更首次證明生活在1.25億年前的一些古鳥類和帶毛的恐龍均具有「色彩斑斕」的基礎。這一發現將刊登在最新出版的《自然》上。   專家解釋說,雖然很多科普圖畫中恐龍時代的生物和今天的動物一樣五顏六色,但這只是科學家和藝術家「將近論古」的推論,一直缺乏科學實證。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朋友們喜歡最新的科學趣聞,記得加我粉絲和關注,美女小倩會給朋友們創作更多的科學類文章,歡迎朋友們和我一起探討。現在有一種科學推論,那就是有一部分恐龍演化成了鳥類,因此白堊紀的那一場浩劫,並沒有完全的將恐龍滅絕。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如果沒有松柏科植物的樹脂,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還有這麼小的恐龍。這個體型極小的恐龍的出現,或許將改寫鳥類的演化史,並且讓科學家了解到更多恐龍時代的生態環境。頭骨模型科學家通過對於琥珀的CT掃描,進行骨骼3D建模,還可以直接觀察到化石不具有的軟組織。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嗎?
    雖然說恐龍滅絕了這個說法是沒錯的,但其實在所有恐龍的物種裡,有一個小分支並沒有滅絕哦。也就是說,這個分支的恐龍頑強的活到了現在,並且繁衍進化成為了一個我們熟悉的類群——鳥類。因為科學家們發現鳥類起源於一種能夠快速奔跑的小型肉食類恐龍。不過,你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我們看到的恐龍的樣子,跟鱷魚、蜥蜴的樣子很接近,皮膚上有鱗片,光禿禿的。鳥類身上長滿了羽毛,看起來差別很大,怎麼可能是同一類動物呢?
  • 神秘的白堊紀時代,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其中一部分進化成鳥類
    從一點點的哭泣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沒有恐龍時代的終結,很可能哺乳動物就不會有大的發展,科學家們從歷代的生命演化模式中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舊的物種滅絕了,新的物種可以開始繁衍生息。那麼科學家們在恐龍研究方面取得了什麼進展呢?
  • 白堊紀的恐龍長啥樣?毛茸茸的!有點好看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對我們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博士生皮埃爾·考克斯(Pierre Cockx)共同研究。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
  • 琥珀中的白堊紀生物:世界最小恐龍比蜂鳥小卻有100顆牙齒
    眼齒鳥琥珀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悉,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該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一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這次古生物學家竟然在琥珀中發現一個完整的鳥頭,這隻鳥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的鳥類! 被封印的鳥頭 緬甸琥珀產自緬甸北部的胡康谷地,這些琥珀形成於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由於特殊的保存環境,胡康谷地中發現了大量的琥珀化石,琥珀之中的包含物成為我們探索恐龍時代的獨特途徑!
  • 緬甸琥珀中發現新恐龍,比蜂鳥還小,但還有比它更奇怪的恐龍
    3月12日,中美加三國科學家在緬甸白堊紀地層的琥珀中發現一種新的恐龍品種,大約生活在9900萬年前。新發現琥珀中的恐龍頭骨記得小學有篇課文曾講過,琥珀裡為啥會有小蟲子,但有恐龍還真是沒想到。其實這並非首次在琥珀裡發現恐龍,參與本次研究的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早在2016年,就發現了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龍。曾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尾巴這次發現的恐龍新品種,雖然僅保留頭部,但卻透露出許多重要信息,並且有3個非常神奇的地方。
  • 《科學》:日本新研究佐證「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鳥類翅膀內3根趾骨的位置相當於人類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與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獸腳類恐龍前肢具有相同形態。
  • 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恐龍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可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恐龍。北票龍北票龍是一種長有羽毛的肉食性恐龍,是在遼寧省的北票市發現的因此命名為北票龍,在不知道這種恐龍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所以可以說是北票龍提高了北票市的知名度。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為什麼當時的廣東會成為恐龍最愛的安家之地呢?原來,白堊紀中晚期氣候普遍高溫、乾旱,隨恐龍化石一道出土的紅砂巖就是佐證之一。「高溫下,鐵發生化學反應會變成紅色。」佛山地質局總工程師劉建雄說。然而也有例外。劉建雄向記者展示的一份廣東省白堊紀古近紀盆地分布略圖顯示,廣東地區除了高山之外,還有眾多的盆地。
  • 科學家重建恐龍DNA結構:恐龍「演化成功的藍圖」
    北京時間8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稱,恐龍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與現代鳥類是一樣的。這種多樣性幫助它們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中迅速演化,並統治了地球大約1.8億年的時間。利用來自現生海龜和鳥類的DNA,研究人員成功將超過2.55億年前的DNA歷史拼接起來。科學家認為,恐龍的DNA組織方式可能為它們提供了一份「演化成功的藍圖」。
  • 蜂鳥大的恐龍被發現,表示微型恐龍能活到現在?科學家:確實有!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到底有多小?如果跟現代生物比較的話,就跟一隻蜂鳥差不多!發現最小的恐龍:眼齒鳥的團隊是大名鼎鼎的邢立達博士團隊,他們已經有多個第一,包括第一枚亞成鳥琥珀、第一枚介形琥珀、第一枚蛙琥珀、第一枚古鳥琥珀、第一枚恐龍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古蛇琥珀等等,不得不說邢立達博士運氣不是一般的好,當然也使得他所在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排位也水漲船高。
  • 蝨子1億年前就有了?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19-12-13 12:59 來源:澎湃新聞
  • 雞的祖先竟然是恐龍!還有的科學家妄圖用雞的基因來復活恐龍
    但這些都只是它的表面,事實上,雞有一個特別讓人震驚的祖先,那就是遠古時期的恐龍,雞的祖先是恐龍,拉倒吧。其實我自己對於這個消息也是非常的震驚,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呢?但是現在卻是各種各樣的生物,所以我們不妨可以猜想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都是由恐龍慢慢演化而來的。對於雞的祖先,我們也可以進行猜想,雞有翅膀,也會飛,所以不妨猜想雞也算一種鳥類。
  • "中國獵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添力證
    中、美、加三國學者日前在我國「恐龍之鄉」遼西發現的中國獵龍具有從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渡特徵,這一發現是自1996年長羽毛恐龍化石出土以來「鳥類起源於恐龍」理論獲得的又一重大證據,中國科學家也由此突破了「鳥類起源」研究的最前沿。
  • 恐龍進化成鳥類有了實錘,科學家找到證據:它們丟了一側卵巢
    雖然這個觀點只是一種假說,想要徹底證實還需要大量的證據,不過,在1998年,在我國遼西地區採集到的一塊恐龍化石,卻為這個觀點提供了一定的佐證。科學家們將這種來自於白堊紀早期的獸腳類恐龍稱作「中國鳥龍」,發現它的結構上,和鳥類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