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這種新物種的恐龍,被稱作「烏比拉哈拉」小恐龍,它是以當地圖皮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的,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長矛之王」,它們的特點是擁有著非常豔麗的鬃毛,而且還有著和孔雀類似的「開屏功能」。
來自白堊紀的「霸屏」小恐龍
研究者表示,這種烏比拉哈拉小恐龍,是一種非常有趣,喜歡展示自己的小恐龍,它們身上的鬃毛又長又厚,而且就好像是我們熟悉的小狗一樣,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會鬃毛站立起來,而當它們處於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它們的鬃毛就會平放在皮膚之上。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羽毛,是可以伴隨著生長而定期更換的,一旦它們的羽毛受到了損壞,就會重新形成新的羽毛。這種特殊功能也讓它們時刻都處於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
那麼,為何這種小恐龍如此喜歡裝扮自己呢?研究認為,這或許是為了吸引伴侶,就好像是我們熟悉的另一種動物——孔雀一樣,當雄性孔雀開屏的時候,它們就會展示自己來吸引伴侶,或許在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生活裡,它們也用這種方式來吸引伴侶。
而在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之前,研究者們一直認為這種通過展示自己來吸引伴侶注意的方式,是鳥類後期演化而成的,不過伴隨著這種小恐龍的出現,讓研究者確認,它們的這種本領,或許是從鳥類的祖先——恐龍身上繼承而來的。
鳥類起源於恐龍「實錘」?
提到鳥類的起源,雖然現代研究普遍認為,鳥類的祖先是某一種史前爬行動物,不過究竟是誰進化成了鳥類,至今仍然是由很多爭議的。
當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後不久,在德國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化石,它看起來具有鳥類的特徵,來自於1.55億年之前,這種奇怪的遠古生物被稱作「始祖鳥」,一直到20世紀末,始祖鳥都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
不過伴隨著原始鳥類早期化石的不斷出現,始祖鳥的身份也不斷受到爭議,比方說在1996年,我國遼寧省北票市發現了一個類似於始祖鳥的化石,它被稱作「中國龍鳥」,它也曾經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
但是,伴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卻發現無論是始祖鳥還是中國龍鳥、孔子鳥等,它們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它們的羽毛是對稱的,而鳥類的羽毛卻並不是對稱的,此外,在身體特徵等一些方面,它們都看起來更像是恐龍,而並非是鳥類。
所以,截止到目前為止,這些古老的遠古生物,都被認為是恐龍,而並不是鳥類。不過它們的出現也似乎證明了一個問題——鳥類或許真的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拿這次發現的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來說,它雖然是一種小型的恐龍,不過,它卻並不是已知最小的恐龍,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的小恐龍,全長只有39釐米,它也成為了世界上已知最小的恐龍。
而且更加讓人驚訝的是,小盜龍的身體結構、羽毛對稱分布情況等,也都與鳥類一致,所以,多年來在科學界,一致都認為小盜龍或許才是鳥類的祖先,認為它屬於恐龍向著鳥類演化的「中間關鍵性環節」。
小盜龍是一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這個發現也印證了此前的另一種猜想:鳥類起源於某種獸腳類動物。
同時,小盜龍還是樹棲恐龍,通過化石研究發現,來自於白堊紀早期的它們,已經可以進行短距離滑翔了,這也是鳥類飛向天空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那麼,為何鳥類的起源還是無法塵埃落定呢?這是因為由於出土化石的不完整,導致一些爭議仍然存在,比方說鳥類究竟是起源於樹棲恐龍還是陸棲恐龍?
拿同樣和鳥類擁有很多類似特徵的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來說,它們就是陸棲恐龍的一種。此外,究竟是什麼因素讓恐龍開始朝著鳥類進化,也是未解之謎,只有日後這些問題全部一一揭曉,恐龍的起源之謎,才可以徹底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