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年前DNA碎片或現身 是否來自恐龍存爭議

2020-11-24 環球網

新解

根據目前的理論,遺傳物質不可能保存幾千萬年。在生物死後,其體內的DNA就會開始降解。2012年的一項研究認為,古生物學家只能恢復距今680萬年以內的生物的DNA序列。而對於在6500萬年前滅絕的非鳥恐龍,其遺傳物質早已消失。

但對一隻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幼年亞冠龍的研究,正試圖挑戰這一觀點。科學家在其化石中發現了被認為不可能存在的物質——恐龍DNA的降解產物。

古生物遺傳物質或能存在數千萬年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博士後艾麗達·M·巴耶勒等人在一項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的研究中指出,他們發現的一塊亞冠龍軟骨化石不僅含有這隻恐龍的原始蛋白、軟骨細胞,還顯示出DNA的化學特徵。

化石記錄不僅是古生物的骨骼和足跡,還包括古生物的遺傳物質碎片,它們能將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緊密連接。在研究已滅絕的近代生物,如猛獁象和巨型樹懶時,古生物學家能修正它們的親緣關係譜圖,探究物種間的親緣關係。此外,他們還能發掘一些全新的生物學特徵,如動物的皮膚顏色變化。同樣,來自非鳥類恐龍的DNA將為理解其生理特徵的出現提供豐富的新信息。

如果這項研究的結論成立,這表明生物體內的生物遺傳物質或能存在數千萬年,遠長於之前認為的數百萬年。但前提是,古生物學家需要確認這些DNA碎片真實存在。

不確定因素加劇來源爭議

就在上述論文發布後不久,受恐龍骨骼化石中生物分子爭議的啟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博士後梁仁興(音譯)報導稱,他們在一種存在於白堊紀的尖角龍骨骼化石中發現了罕見微生物。研究人員找到並分析了骨骼中的DNA,發現它們屬於此前從未見過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這塊骨骼化石中獨特的微生物組,也讓研究人員感到困惑:這些蛋白質和可能存在的遺傳物質是來自於恐龍本身,還是來自在化石形成過程中棲息在此的細菌?

在化石中發現的微生物群落,與化石周圍的微生物群落並不相同。這也讓對恐龍DNA、蛋白和其他生物分子的搜尋工作變得更加複雜了。因為現代的物質可能會覆蓋過去在其中生存的生物,形成假象。「即使所有的有機物都能被保存下來,」梁仁興說,「鑑別過程也將會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從眾多分子中尋找屬於恐龍的DNA如同大海撈針,可能導致潛在的錯誤結論。」

這些不確定因素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爭議:恐龍骨骼化石中的這些生物學物質代表了什麼?在亞冠龍軟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它的顯微結構,並使用了能結合DNA的化學染料。但在尖角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DNA測序分析了骨骼中殘留的遺傳物質的性質,並沒有觀察骨骼的顯微結構。

巴耶勒認為,細菌不太可能進入軟骨細胞後用它們的遺傳物質誤導研究者,讓研究人員誤以為這些微生物才是真正的研究材料。

在這場爭議中一個最大的難題是,我們很難進行重複實驗。古生物學家曾經也面臨過這個問題:1993年,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上映時,一些研究表示發現了中生代時期的DNA。但隨後,這些研究結果均被推翻了,因為其他研究團隊在重複實驗中,無法得到相同的結果。雖然在那之後,古生物遺傳學發生了一些改變,但多個實驗室能重複得到一致的結果,依然十分重要。不過,這樣的合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展。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分子古生物學還是一門有爭議的學科。第一個關鍵問題是,科學家們使用的技術手段本身是用於尋找完整的分子,但在尋找古生物分子的蹤跡時,這些分子在漫長的時間中已經被降解改變。更重要的是,對於恐龍通過礦物交換作用轉變為堅硬化石的過程,古生物學家還有諸多疑問。巴耶勒說:「我們還沒有完全了解生物分子化石化的複雜化學機制。例如,我們並不清楚化石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是否與骨骼內部的微生物存在相互作用。」

然而,隨著科學家陸續發現隱藏在古生物骨骼化石中的線索,分子古生物學也正在發展制定相應的標準。「我希望有更多的古生物學家和生物學家嘗試做這些事情。」巴耶勒說,「如果我們在這個方向上共同努力,將能更快得到答案。」

即使恐龍的「DNA分子」被證實是一場烏龍,這樣的努力也能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收益。微生物群落被認為參與了骨骼的保存過程,當骨骼被礦物質替換時,這些微生物能幫助恐龍殘骸變成化石。「將來,通過研究這些曾棲息在恐龍骨骼中的遠古微生物群落的DNA,將有益於理解在地質時期,這些微生物在恐龍骨骼的礦化和保存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梁仁興說。

來源: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新的恐龍DNA碎片,《侏羅紀公園》的場景有望成為現實
    系列電影《侏羅紀公園》裡,從「恐龍」血液中充血的蚊子體內提取DNA的概念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一個傑出的藝術構思。但是,其實這只是虛構的一個科學設想。近期,全球知名的科學網站--科學美國人發表的最新論文顯示,科學家們在發現新的恐龍DNA碎片上有了重要進展,這增加了探索恐龍遺傳學的可能性,但圍繞這一發現也引發了一些科學上的爭論。
  • 科學家發現,7千萬年前化石中疑現恐龍DNA,人類真能復活恐龍?
    古生物學是否會復活一直是業界關注的問題,許多人希望那些古老的生物會復活。然而,從自然生態循環的角度來看,這顯然不符合規律。畢竟,生態環境在不斷變化,生物自身的適應性也在變化。然而,在2011年,一個日本研究小組通過克隆技術利用猛獁象細胞培育出了一隻猛獁象。
  • 穿越時空的溫度計,揭秘七千萬年前恐龍的體溫
    人類的正常體溫在36到37攝氏度之間,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已經滅絕的恐龍的體溫是多少?"既然想知道恐龍的體溫,那我們就直接測一測就好了!"近期,來自耶魯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表示,我們隔著七千萬年,也能把恐龍的體溫給測出來!
  • 7000萬年前化石中疑現「恐龍DNA」,恐龍真的能夠復活嗎?
    而最初說的是可能在2017年迎來「猛獁象寶寶」的誕生,如今已經到2020年了,所以說暫時依然沒有成功培育出猛獁象,也沒有過多的消息,如果後期出現了相應的報告我們再來看看。
  • 人類起源最大爭議,3億年前我們真是一條魚嗎?手指留下關鍵證據
    在歷史上,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說是顛覆性的發現,「用進廢退,適者生存」的道理,一度就引起了眾多的爭議,其中反對最為激烈的自然要屬於基督教,19世紀七十年代,一位教士尖酸刻薄的在集會上嘲笑道:我知道,達爾文先生想證明,我們的祖先是一群猴子,說罷引起了臺下的一群人鬨笑。
  • 小行星碎片引發4.46億年前地球生命大爆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4.46億年前,一顆小行星可能改變了地球的生命圖景。6600萬年前,堪稱「地球殺手」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不僅在地球上留下一個巨大的撞擊坑,同時還讓恐龍家族走向覆滅。與終結恐龍時代的小行星不同,這顆小行星並未撞擊地球。不過,它在小行星帶的一次對撞讓整個太陽系淹沒在塵埃之中。
  • 俄羅斯遠東地區發現恐龍化石,專家透露其中可能含有恐龍頭骨碎片
    Primorsky水族館解釋稱,這些化石化石是當地恐龍愛好者考察羅斯基島海岸時發現的,這一神奇的發現是由7歲的德米特裡·塞連科 (Dmitry Sirenko)所發現的。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這一男孩說道:「我非常喜歡恐龍,我一直夢想著能找到一隻真正的恐龍的化石,我一直看著那些石頭
  • 它來自125萬年前的猛禽恐龍
    你知道嘛,恐龍也長頭皮屑!你可能見過博物館裡的恐龍骨架,但是見過它的頭皮屑嗎?近日,古生物學家在一隻烏鴉大小的小盜龍化石身上發現了一些皮膚碎片,這些碎片就是它的頭屑,也就是說這些是距今 1.25 億年前的恐龍的頭皮屑!
  • 臍帶血存儲爭議:存還是不存
    由於行業正處發展初期,市場上良莠不齊的機構與企業為臍帶血蒙上神秘面紗,也讓民眾對臍帶血產生疑惑甚至爭議:臍帶血儲存到底是「生命保險」還是商家噱頭?據了解,市場上的臍帶血儲存業務費用在各地有一些差異。大部分機構臍血儲存費用在一萬到兩萬不等,存儲年限為20至23年。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 我們可能發現恐龍DNA了,距離復活恐龍還有多遠?
    可是,問題就在於,我們始終沒有得到恐龍的DNA。這是因為,DNA這種分子實在是太難保存了。實際上,從一隻動物死亡的那一刻開始,它體內的DNA就開始分解了。2012年一項關於鴕鳥骨骼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動物死後521年左右,其體內的DNA大概就有一半已經分解掉了。按照這個速率來計算,古生物學家最多只能恢復死亡時間不超過680萬年的動物DNA序列。
  • 我們能克隆恐龍嗎?怎樣獲得恐龍的DNA是第一步
    恐龍骨骼中的神秘DNA屬於誰DNA是克隆恐龍的必要條件,但研究人員至今從未發現過恐龍的DNA,不過有意思的是,他們在恐龍骨骼中發現了一些神秘的DNA片段。施韋策轉而對恐龍化石的軟組織產生了興趣,比如她和同事在一種8000萬年前的鴨嘴龍化石中發現了血管組織。但克隆恐龍離不開DNA研究,這才是創造真正的侏羅紀公園所需要的科學。DNA能存活多久科學家需要DNA來克隆恐龍,但生物體死亡之後DNA就會開始衰變。
  • 猜想木乃伊之謎,DNA記憶存儲,複製人是否有本體記憶?
    2012年哈佛大學教授喬治,丘奇把一本五萬字的電子書存入了dna並在他的論文裡面發表出來只要用測序儀人們就可以閱讀這本書。2016年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套新的編碼系統,可以極大的增加dna分子的數據存儲容量他們將一部電影,一個電腦作業系統,一篇論文,一個電腦病毒,一張電子券進行了「鹼基編碼」,並成功的合成了實體dna
  • 揭秘:千萬年恐龍化石裡為何有人類腳印?
    【科技訊】11月10日消息,據媒體報導,近日科學家在研究這多年前就已出土的恐龍化石時有了新的發現。在恐龍骨架化石的旁邊,竟然發現了一個人的足跡。這也令科學家們對這具化石的真假產生了懷疑。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一篇頂刊論文  何以成為「眾矢之的」  2020年3月12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來自緬甸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的封面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所謂主龍,是現代鳥類及鱷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包括已經滅亡的非鳥恐龍與翼龍;與之相對的概念是鱗龍,這一類型包括蜥蜴、蛇、蚯蚓等。  參與質疑的學者之一、來自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王維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恐龍和蜥蜴的頭骨形態有天壤之別,不需要古生物學家,只需要上過普通動物學課程的本科生都可分辨。在這件琥珀的研究中,恐龍專家把蜥蜴當成恐龍,實在是匪夷所思。
  • 遠古生物鱟蟲大量現身成都水田 與恐龍同時期(圖)
    記者李慶  看稀奇 可以  風雨無阻每天看客超五六十  「怪物」現身彭州水田,之後被專家證實為二億五千萬年前恐龍時期的一種甲殼綱動物——三眼恐龍蝦。  為了親眼目睹「怪物」,從2日報導刊出當天至今,彭州市天彭鎮西郊鄉來壽村五組每天都會有許多人慕名來看稀奇。
  • 麻煩給七千萬年前的恐龍發條信息
    「既然想知道恐龍的體溫,那我們就直接測一測就好了!」近期,來自耶魯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表示,我們隔著七千萬年,也能把恐龍的體溫給測出來! 科學家們用了什麼法寶呢? 恐龍到底是啥動物?
  • 盤點2020年度十大最酷的恐龍研究發現
    想了解植食性恐龍具體吃啥植物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植物的葉子等很不容易被保存為化石,即使這些植物被保存為化石,也難搞明白與它們一起保存的恐龍究竟是否吃它們。以加拿大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Brown博士為首的科學家團隊在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雜誌(2020年6月3號)發表了一篇有關恐龍消化道的研究論文。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恐龍真的滅絕了嗎?地球是否還有恐龍存在
    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恐龍是當之無愧的地球霸主,在地球上生存了幾億年,統治著地球。結果在一次自然災難中讓恐龍從地球上消失的無影無蹤。現在地球上已經看不到恐龍的影子了。但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地球上還存在3種恐龍,分別是剛果恐龍、蛇頸龍、和翼龍。
  • 科學家發現了數億年前不該存在的東西,人類是否要警惕呢?
    大約50億年前一片熾熱的原始星雲不斷聚集,最後形成了太陽系,太陽佔據中心位置最先出現,同時周圍的「星子」也開始吸引物質積聚,原始的行星開始出現。太陽系形成之初,大行星不僅僅有八個,目前科學家認為月球的出現就是因為原始行星和地球發生了碰撞,除去碎片外最終形成了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