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
根據目前的理論,遺傳物質不可能保存幾千萬年。在生物死後,其體內的DNA就會開始降解。2012年的一項研究認為,古生物學家只能恢復距今680萬年以內的生物的DNA序列。而對於在6500萬年前滅絕的非鳥恐龍,其遺傳物質早已消失。
但對一隻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幼年亞冠龍的研究,正試圖挑戰這一觀點。科學家在其化石中發現了被認為不可能存在的物質——恐龍DNA的降解產物。
古生物遺傳物質或能存在數千萬年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博士後艾麗達·M·巴耶勒等人在一項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的研究中指出,他們發現的一塊亞冠龍軟骨化石不僅含有這隻恐龍的原始蛋白、軟骨細胞,還顯示出DNA的化學特徵。
化石記錄不僅是古生物的骨骼和足跡,還包括古生物的遺傳物質碎片,它們能將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緊密連接。在研究已滅絕的近代生物,如猛獁象和巨型樹懶時,古生物學家能修正它們的親緣關係譜圖,探究物種間的親緣關係。此外,他們還能發掘一些全新的生物學特徵,如動物的皮膚顏色變化。同樣,來自非鳥類恐龍的DNA將為理解其生理特徵的出現提供豐富的新信息。
如果這項研究的結論成立,這表明生物體內的生物遺傳物質或能存在數千萬年,遠長於之前認為的數百萬年。但前提是,古生物學家需要確認這些DNA碎片真實存在。
不確定因素加劇來源爭議
就在上述論文發布後不久,受恐龍骨骼化石中生物分子爭議的啟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博士後梁仁興(音譯)報導稱,他們在一種存在於白堊紀的尖角龍骨骼化石中發現了罕見微生物。研究人員找到並分析了骨骼中的DNA,發現它們屬於此前從未見過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這塊骨骼化石中獨特的微生物組,也讓研究人員感到困惑:這些蛋白質和可能存在的遺傳物質是來自於恐龍本身,還是來自在化石形成過程中棲息在此的細菌?
在化石中發現的微生物群落,與化石周圍的微生物群落並不相同。這也讓對恐龍DNA、蛋白和其他生物分子的搜尋工作變得更加複雜了。因為現代的物質可能會覆蓋過去在其中生存的生物,形成假象。「即使所有的有機物都能被保存下來,」梁仁興說,「鑑別過程也將會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從眾多分子中尋找屬於恐龍的DNA如同大海撈針,可能導致潛在的錯誤結論。」
這些不確定因素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爭議:恐龍骨骼化石中的這些生物學物質代表了什麼?在亞冠龍軟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它的顯微結構,並使用了能結合DNA的化學染料。但在尖角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DNA測序分析了骨骼中殘留的遺傳物質的性質,並沒有觀察骨骼的顯微結構。
巴耶勒認為,細菌不太可能進入軟骨細胞後用它們的遺傳物質誤導研究者,讓研究人員誤以為這些微生物才是真正的研究材料。
在這場爭議中一個最大的難題是,我們很難進行重複實驗。古生物學家曾經也面臨過這個問題:1993年,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上映時,一些研究表示發現了中生代時期的DNA。但隨後,這些研究結果均被推翻了,因為其他研究團隊在重複實驗中,無法得到相同的結果。雖然在那之後,古生物遺傳學發生了一些改變,但多個實驗室能重複得到一致的結果,依然十分重要。不過,這樣的合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展。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分子古生物學還是一門有爭議的學科。第一個關鍵問題是,科學家們使用的技術手段本身是用於尋找完整的分子,但在尋找古生物分子的蹤跡時,這些分子在漫長的時間中已經被降解改變。更重要的是,對於恐龍通過礦物交換作用轉變為堅硬化石的過程,古生物學家還有諸多疑問。巴耶勒說:「我們還沒有完全了解生物分子化石化的複雜化學機制。例如,我們並不清楚化石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是否與骨骼內部的微生物存在相互作用。」
然而,隨著科學家陸續發現隱藏在古生物骨骼化石中的線索,分子古生物學也正在發展制定相應的標準。「我希望有更多的古生物學家和生物學家嘗試做這些事情。」巴耶勒說,「如果我們在這個方向上共同努力,將能更快得到答案。」
即使恐龍的「DNA分子」被證實是一場烏龍,這樣的努力也能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收益。微生物群落被認為參與了骨骼的保存過程,當骨骼被礦物質替換時,這些微生物能幫助恐龍殘骸變成化石。「將來,通過研究這些曾棲息在恐龍骨骼中的遠古微生物群落的DNA,將有益於理解在地質時期,這些微生物在恐龍骨骼的礦化和保存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梁仁興說。
來源: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