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形蟲是一類具有雙瓣殼的水生微型甲殼類動物,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將近5億年。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6日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德、英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對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進行了研究,表明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同時該結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16日作為封面論文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
△琥珀化石標本
地層中保存其雙瓣殼的化石非常豐富,但其軟體部分通常不易保存。近日,該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的王賀博士和王博研究員等,與德國和英國科研人員合作,首次報導了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
報導稱,該枚琥珀重0.676克,長17.5毫米、寬13.5毫米、厚4毫米,共保存了39個介形蟲化石標本。介形蟲個體最大0.59毫米,最小0.24毫米。這些介形蟲歸屬於三個不同的類群,並含有從幼年到成年的較完整的發育序列。
該研究首次在白堊紀介形蟲化石中發現介形蟲的巨型精子,其長度至少相當於介形蟲體長的三分之一。該發現也是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將其化石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
△演示視頻
研究人員認為,該化石表明與現代介形蟲有性生殖相關的生殖器官至少在白堊紀中期就已形成,其形態特徵在一億年間沒有發生改變。同時也進一步表明介形蟲的這種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為生殖行為的演化停滯現象提供了一個重要實例。(總臺央視記者 劉湘攸)
(編輯 李茗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