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四種全新的昆蟲物種

2021-01-08 科學網

 

8月28日,來自中國的科研團隊宣布,發現了四種全新的昆蟲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分類學期刊Zookeys上。

這項研究由石探記科學團隊成員,來自北京林業大學的史宏亮博士,本科生朱平舟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梁紅斌副研究員共同完成。該研究描述了中國劫步甲屬Lesticus的四個新種,提出了一個新的同物異名,提供了中國該屬所有種類的名錄和檢索表。此次新發現的4種步甲新種體型較大,具有顯著的金屬光澤,對解釋東洋區低海拔山區昆蟲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劫步甲屬由著名昆蟲學家dejean於1828年建立,屬於步甲科通緣步甲族短角步甲亞族,可以依據頦強烈縮短、觸角第一節不延長、雄性下唇須末節三角形等特徵與其他步甲快速區分。通常體型較大,15-30mm,有些種類通體黑色,另一些則具有顯著的金屬光澤。該屬主要分布於東洋區的低海拔山區,目前我國已記錄18種,在南方具有較高的多樣性,尤以雲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為最,在北方則種類較為單一。

以下為本研究描述的四個新種:

lesticus auripennis金鞘劫步甲

鑑別特徵:頭部及前胸背板黑色,鞘翅金屬紫色或金屬綠色。前胸側緣在后角之前微彎,基凹光潔,幾乎無刻點。後胸前側片長寬近等。

分布:廣東南嶺。

詞源:aur-是金色的,pennis是翅膀,指代該種金屬色的鞘翅。

lestichus bii畢氏劫步甲

鑑別特徵:體黑色。前胸側緣具缺齒,基凹深,後胸前側片長寬近等。鞘翅行距隆起,奇數行寬於偶數行,第三行距無毛穴。陽莖端片強烈截形,不呈鉤狀。

分布:西藏墨脫。

詞源:以正模標本採集者畢文烜命名。

lestichus violaceous紫光劫步甲

鑑別特徵:頭部及前胸背板藍紫色,鞘翅紫色。前胸側緣在后角之前微彎,基凹光潔,幾乎無刻點。後胸前側片長顯著大於寬。

分布:雲南盈江。

詞源:violaceous表示該種強烈的紫色光澤。

lestichus xiaodongi曉東劫步甲

鑑別特徵:頭部及前胸背板藍綠色,鞘翅暗金屬藍色。前胸側緣在后角之前強烈彎曲,基凹較深,略具刻點和皺紋,后角略向外突出,後胸前側片長大於寬。

分布:雲南盈江。

詞源:以正模標本採集者楊曉東命名。

這篇文章的一大亮點在於對步甲雄性外生殖器內囊的研究。陽莖是步甲的雄性外生殖器,其形態一般是判定種類的重要依據。但在劫步甲屬中,陽莖形態差異較小,有時甚至難以區分,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了陽莖內囊的形態。在陽莖端部具有端孔,端孔處連接一個柔軟膜質的內囊,平時縮入骨化的陽莖中,交配時在雌性受精囊內膨脹,內囊端部具一射精孔,精包由此排出,進入雌性生殖道中。在研究中發現內囊整體的形態走向、各個囊的大小位置形態等特徵在種內穩定而種間變化極大,具有重要的分類學價值,既能作為種類鑑定的依據,也能據此推斷種間關係,構建系統發育樹。

根據已有標本,本文研究了中國劫步甲屬已知18種中14種的內囊。再加上法國學者Roux等人2016年出版的《Les Trigonotomi. Révision》中提供的19種外國劫步甲內囊圖片,本文主要依據內囊的走向和偏轉角度,將其劃分為4種基本類型。I型(圖8、12、22、25、27)是最常見的類型,特點為內囊整體走向向前延伸,有時向背面彎曲,其他類型都可以解釋為由I型變化而來。II型(圖4、13)的特點是內囊整體向左彎曲;III型(圖26)的特點是內囊基部出現一個額外的巨大的囊(basal lobe);IV型(圖28)的特點是內囊整體強烈螺旋扭曲。

該課題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中國搜索訊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研究還發現,白堊紀的飄翅目昆蟲具有單層融合型鱗片,其形態比已知鱗翅目鱗片所有類型都原始。王博說,這一研究表明具有結構色的翅膀鱗片在鱗翅目出現前就已在飄翅目等原始類群中廣泛存在。
  • 中國科學家利用新技術破解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中國科學家利用新技術破解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2018-04-12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史建磊   中新社南京4月1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該所研究團隊利用新的分析技術,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結構色的確切證據
  • 中國科學家確認發現小鯢新物種——"吉林爪鯢"
    新華網長春3月8日電(記者齊海山)中國科學家最近確認在吉林省發現的一種小鯢為新物種,並命名為吉林爪鯢。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吉林黃泥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幾年前聯合開展小鯢物種研究與調查時,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奇異的小鯢,經過實驗室遺傳學分子實驗,確認為小鯢新物種。
  • 兩個全新物種被發現,為何自然界不斷有新物種出現?
    據報導,近日,來自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科學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Taiwania》和國內核心期刊《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在我國雲南地區,發現了2個全新的植物物種,它們一個取名為紫花黃藥,一個取名為大葉可愛花,光是從名字上來看,它們就美麗極了!
  • 海南發現世界海生昆蟲新物種 系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文章指出,該科考隊在我國西沙群島羚羊礁發現一種海蝽科昆蟲世界新物種,並根據其分布地點將其命名為羚羊礁海蝽。這是海蝽科昆蟲在我國首次被發現,為中國昆蟲新記錄科。謝強介紹,海蝽科昆蟲早在我國鄰近海域被發現,因此曾有學者指出其在中國分布的可能性,所以考察過程中他非常留意這類昆蟲的蹤跡。2018年7月,謝強就在西沙群島羚羊礁發現了海蝽科昆蟲。
  • 上海現昆蟲新物種 近些年發現的新物種刷新世界觀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說,雙斑粗角步甲家族的第26名新成員在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被發現。這種小甲蟲對生存環境要求極其嚴苛,只有在植被非常茂密的樹林裡才可以發現。近些年發現的新物種刷新世界觀。
  • 發現昆蟲新物種:獨一無二的上海籍「雙斑粗角步甲」
    前方高能 發現新物種近日,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裡驚現昆蟲新物種,實在是太令人激動了!據說這種小甲蟲對生存環境要求特別嚴苛,需要土壤的溼度和落葉層的保護,只有在植被茂密的原生態森林裡才可能存活下來,而我們中國上海的公園給這種昆蟲提供了非常宜居的環境。昆蟲新物種長什麼樣子?又是誰第一個發現它的?它有什麼研究價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更多精彩請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誰第一個發現了它?
  • 浙江沿海發現海洋昆蟲新物種「中華二叉搖蚊」
    圖為:在浙江沿海新發現的物種——中華二叉搖蚊(雄成蟲) 陳春棠 攝中新網台州4月12日電 (見習記者 範宇斌 通訊員 朱凌飛)12日記者獲悉,國際知名的動物學領域Top期刊《Zoologica Scripta》刊發了採集自浙江台州和舟山的海洋昆蟲新物種
  • 名字曾被用來命名昆蟲的男孩又發現了新物種
    不久前,國際著名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紹興諸暨二中高二學生趙鐵雄和上海師範大學博士殷子為,美國芝加哥博物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Alfred F.Newton共同署名發表科學論文,宣布發現了一個新的昆蟲物種
  • 四面山發現昆蟲新物種 命名為「四面山狄苔蛾」
    江津日報訊(記者 江波 通訊員 梁寧)日前,四面山森林資源服務中心傳來好消息,在該中心與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聯合開展的「四面山大蛾類資源調查」工作中,研究發現苔蛾科新種「四面山狄苔蛾」,相關論文已在國際權威昆蟲分類學雜誌「ZooKeys」上公開發表。
  •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南古所 楊定華 攝中新網南京5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博研究員、史恭樂副研究員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
  • 上海發現昆蟲新物種:擁有強大本領會「放炮」
    上海發現昆蟲新物種:擁有強大本領會「放炮」 2017年12月14日 13:00:24來源:北方網   上海昆蟲界,又添新物種!13日,記者從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獲悉,在該站和濱江森林公園聯合舉辦的「生物限時尋」活動中,採集到一種昆蟲標本,經確認是「雙斑粗角步甲」家族的新物種。目前,上海市正發起為其命名活動。  去年9月24日,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和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聯合主辦「生物限時尋」活動,200多位市民跟著專家找植物、看鳥類、尋昆蟲,新民晚報也曾報導過這一「尋找野趣」的過程。
  • 神秘亞馬遜河驚現四種全新生物物種(組圖)
    世界動物新物種的三大「出產」寶地之一  深不可測的亞馬遜河總是藏著許多深不可測的秘密。幾個世紀以來,禁不住誘惑的科學家和探險家紛紛湧向亞馬遜地區試圖挖掘出更多奇特的故事。這不,近來英國廣播公司(BBC)又帶領一幫科學家與潛水員前往了亞馬遜河,開始科學探險。
  • 中國發現世界最長昆蟲新物種 竹節蟲足長超60釐米(圖)
    世界最長新物種被發現,為一種竹節蟲新物種,它有著細長的身子和四肢,連頭須都十分細長,顏色很像乾枯的樹木,它的足長有62.4釐米,刷新了世界上已經被人類發現的80餘萬種昆蟲中的最長紀錄。  5月6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公布了發現昆蟲新物種消息。此次公布發現的是一個竹節蟲新物種——足全長62.4釐米的巨型竹節蟲,身體長度也達到36.1釐米。刷新了世界上已經被人類發現的80餘萬種昆蟲中的最長紀錄。
  • 中國發現世界最長昆蟲新物種 足全長超60釐米
    中國發現世界最長昆蟲新物種/6) "← →"翻頁 5月6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公布了發現昆蟲新物種消息
  • 澳大利亞發現豆娘新物種
    原標題:澳大利亞發現豆娘新物種   新華社雪梨10月23日電 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23日發布新聞公告說,該博物館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豆娘物種,對評估特定生態系統變化有重要意義。
  • 上海學者發現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是昆蟲綱活化石
    視覺中國 圖  中新社上海10月28日電:上海師範大學28日在滬披露,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著名期刊《Zootaxa》發表論文,報導了繼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目昆蟲物種——「海南缺翅蟲」。
  • 上海學者發現昆蟲新物種 命名"海南缺翅蟲"(圖)
    10月28日,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在介紹  當日,上海師範大學宣布,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我國海南省發現了昆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缺翅蟲」。日前,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發表了描述「海南缺翅蟲」的學術論文。據了解,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四種新的單細胞生物物種
    科學家在太平洋深處發現了四種新的單細胞生物。科學家發現的巨型阿米巴蟲這四種新的單細胞外生真菌是由英國國家海洋中心、夏威夷大學和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的。四個新物種是在西克拉裡昂·克裡伯頓地區(western Clarion Clipperton Zone)使用水下無人機發現的,那裡的海底深度超過3英裡。科學家們對2018年採集的標本進行分析,揭示了這些新物種。這項發現發表在《歐洲原生學雜誌》上。
  • 上海最近發現的全球昆蟲新物種有名字了!叫「上海雙斑粗角步甲」
    原標題:上海最近發現的全球昆蟲新物種有名字了!叫「上海雙斑粗角步甲」  12月13日,上海科研工作者對外公布,在上海濱江森林公園內發現全球昆蟲新物種,並公開向上海市民徵集它的新名字。這些名字都有一個共同點:和新物種的家鄉——上海有關,希望通過名字讓全世界的昆蟲愛好者一看就知道它們來自上海,而票選的結果為上海雙斑粗角步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