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近發現的全球昆蟲新物種有名字了!叫「上海雙斑粗角步甲」

2020-12-06 東方網

原標題:上海最近發現的全球昆蟲新物種有名字了!叫「上海雙斑粗角步甲」

  12月13日,上海科研工作者對外公布,在上海濱江森林公園內發現全球昆蟲新物種,並公開向上海市民徵集它的新名字。

  12月19日,結果揭曉:上海雙斑粗角步甲(Eustra shanghaiensis)以4000多票,比濱江雙斑粗角步甲(Eustra bingang)多出 1000多票,成為第一名,正式成為該新物種的名字。

上海雙斑粗角步甲

  取名後論文即將發表

  據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的發現者之一,戀野物語自然探索工作室聯合創始人宋曉彬介紹,對外公開徵集的新名字共有5個,除了上述兩大「熱門」以外,還有黃歇雙斑粗角步甲(Eustra huangxiei)、斯氏雙斑粗角步甲(Eustra swinhoei)、震旦雙斑粗角步甲(Eustra zhendan)。這些名字都有一個共同點:和新物種的家鄉——上海有關,希望通過名字讓全世界的昆蟲愛好者一看就知道它們來自上海,而票選的結果為上海雙斑粗角步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徵。

  「作為發現者,可以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新物種,但我們很高興能把這個寶貴的權利共享出來,讓全上海都能感受到這份喜悅。」宋曉彬自豪地說。

  伴隨著新名字的揭曉,上海雙斑粗角步甲將以學術論文的形式被正式發表在國際動物學權威期刊《ZooKeys》上,並被錄入動物學名錄,從程序上真正成為被全球認可的昆蟲新物種。

  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的專家介紹說,從發現新物種到該物種被正式錄入動物學名錄,有專門的程序,其中,很重要的一步,是論文投稿至國際權威期刊之前,必須徵求權威專家的意見,並通過逐層嚴格的審核,如果專家對論文相關內容提出疑問,論文就暫時不能發表,還需改進。

  據宋曉彬透露,從2017年9月論文接受審核後,論文已通過三輪審核,目前已正式被《ZooKeys》接收,就等正式命名確認後第一時間發表,所以近期就會有喜訊對外公布。

《ZooKeys》上的發表流程截圖

  有新發現還有新記錄

  12月19日,更多有關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的細節被公布。

  據宋曉彬介紹,上海雙斑粗角步甲主要有三個分類學特徵:前足脛節上具有一個觸角清潔器,可以幫助它清理觸角上的泥土、沙石等垃圾;鞘翅上有一對對稱的黑色斑紋;鞘翅邊緣帶有折邊,幫助它們攻擊來自前方的天敵。

  從習性來看,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生存在植被非常茂密的樹林裡,平時因為害怕乾燥,總是躲在潮溼的朽木下,以捕食跳蟲、蟎蟲等小型節肢動物為生。為了求生,它們演化出了豐富的物理和化學「武器」,比如蟲體上的剛毛,可以感到周圍細微的震動,從而方便它們判斷獵食對象的方位;又比如蟲體上的細微腺體,會發出化學物質,吸引昆蟲過來,方便捕食。

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細節圖

  除了發表和描述新發現的物種外,宋曉彬表示,論文還整理了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的其他家族成員,有兩種還是上海地區的新記錄種。

  比如,早在1949年,國外昆蟲分類學家就在上海記載了一種雙斑粗角步甲,即中華雙斑粗角步甲(Eustra chinensis),它算的上是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的近親,很容易與上海雙斑粗角步甲混淆,這導致宋曉彬和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後彭中等發現者在採集標本的四五個月後,才看出端倪,差點錯過一個重大發現。和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相比,中華雙斑粗角步甲體型較大,觸角偏細長,複眼較小。上海雙斑粗角步甲體型較小,觸角偏短偏粗,複眼較大。兩者的雄性生殖器區別很大,生境和習性也有很大差異:中華雙斑粗角步甲「潛伏」在肉食性螞蟻的洞穴內,靠偷吃螞蟻的「剩飯剩菜」維持生存。

圖中,A為上海雙斑粗角步甲,B為中華雙斑粗角步甲

  此外,科研工作者今年還在上海幸運地記錄到了慄伊塔粗角步甲(Itamus castaneus),這是人們首次在上海發現它們的蹤跡,以往只在中國的雲南、廣西、廣東等地發現它們的身影。

科研工作者正在介紹慄伊塔粗角步甲

  更多新物種尚待發現

  2017年,註定是上海生物界尤其是昆蟲界值得銘記的「豐收年」。今年3月,國際動物學權威期刊《Zootaxa》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發布一種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Batriscenellus xijiaogongyuan)的昆蟲新種;9月,上海又發現了一種名為「天馬華冥小葬甲」(Sinobathyscia tianma)的新種。算上這次的上海雙斑粗角步甲,上海動物大家庭一年內足足多了三名新成員。

左圖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右圖為天馬華冥小葬甲

  對此,有人認為是上海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功勞,宋曉彬表示,這的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對脆弱的上海雙斑粗角步甲而言,一旦其賴以生存的茂密植被和陰溼環境遭到幹擾,很容易死亡,所以應當儘可能避免人為幹擾。從最初發現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的生境來看,是上海濱江森林公園內一處近鄰河道的樹林內,就幾乎沒有人為打擾,這裡的落葉層可以很好地保持土壤溼度,為超過200頭上海雙斑粗角步甲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

  據他回憶,2007年就和上海雙斑粗角步甲這個新物種有過一面之緣,只是當初沒有認出來,因為那時它還是只幼蟲,而當再回頭去找它時,那塊地和周邊一起進行了施工建設,新物種原有的生境受到了外界幹擾,所以那頭上海雙斑粗角步甲有可能「搬了家」,也可能適應不了新環境而死亡。

  對於上海今年生物發現的豐收,宋曉彬表示,還要歸功於上海生物分類學研究的興起和發展。他坦言,該學科發達的國家,比如英國、法國、德國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探索,已經很難再發現新物種,而中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客觀上還存在很多新物種尚未被發現,靜靜地「等」在那裡。

  「發現其實是把雙刃劍。」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辦公室主任金鈺麒介紹說,新物種公布後,不少生物愛好者將慕名而來,如果不加以引導和規範,很可能對原本脆弱的生境造成幹擾,所以上海濱江森林公園正在研究制定方案,盡最大可能降低外界對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的影響。

  據悉,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的論文發表團隊已將三份標本分別贈送給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師範大學和上海濱江森林公園,有興趣的市民日後不妨前往上海濱江森林公園等地設置的展示點參觀標本,別去野外打擾它們的自然生息。

相關焦點

  • 發現昆蟲新物種:獨一無二的上海籍「雙斑粗角步甲」
    前方高能 發現新物種近日,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裡驚現昆蟲新物種,實在是太令人激動了!據說這種小甲蟲對生存環境要求特別嚴苛,需要土壤的溼度和落葉層的保護,只有在植被茂密的原生態森林裡才可能存活下來,而我們中國上海的公園給這種昆蟲提供了非常宜居的環境。昆蟲新物種長什麼樣子?又是誰第一個發現它的?它有什麼研究價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更多精彩請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誰第一個發現了它?
  • 上海現昆蟲新物種 近些年發現的新物種刷新世界觀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說,雙斑粗角步甲家族的第26名新成員在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被發現。這種小甲蟲對生存環境要求極其嚴苛,只有在植被非常茂密的樹林裡才可以發現。近些年發現的新物種刷新世界觀。
  • 上海發現昆蟲新物種:擁有強大本領會「放炮」
    上海發現昆蟲新物種:擁有強大本領會「放炮」 2017年12月14日 13:00:24來源:北方網   上海昆蟲界,又添新物種!13日,記者從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獲悉,在該站和濱江森林公園聯合舉辦的「生物限時尋」活動中,採集到一種昆蟲標本,經確認是「雙斑粗角步甲」家族的新物種。目前,上海市正發起為其命名活動。  去年9月24日,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和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聯合主辦「生物限時尋」活動,200多位市民跟著專家找植物、看鳥類、尋昆蟲,新民晚報也曾報導過這一「尋找野趣」的過程。
  • 有個甲蟲名叫「上海」
    上海雙斑粗角步甲解剖發現,這類小甲蟲有特殊結構,既不屬於中華雙斑粗角步甲,也無法歸類於任何一種人類已知的雙斑粗角步甲種類。這意味著,它們也許是從未被人類認識的新物種。「這類昆蟲對環境的苛責度很高。在上海發現新物種是意義重大的。」彭中說。
  • 有隻甲蟲名叫「上海」
    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後彭中和戀野物語自然探索工作室聯合創始人宋曉彬把這隻小甲蟲從一段樹幹中採集出來時,並沒有意識到它是未知物種。    直到2017年12月,在仔細翻閱了大量文獻並對小甲蟲進行解剖比對後,研究者終於確認,它是「雙斑粗角步甲」家族的一個新物種,是這個珍稀昆蟲家族被確認的第26個成員,也是2017年第3個在上海市被發現的新物種。
  • 上海現昆蟲新物種 小小傢伙本領強等你命名
    2017年的年初,戀野物語自然探索工作室的宋曉彬及上海師範大學的彭中博士後在整理採集的昆蟲標本時,欣喜的發現了一個新物種「雙斑粗角步甲」,它是在濱江森林公園中發現的。自此,該昆蟲家族迎來了它們的第26個成員。
  • 名字曾被用來命名昆蟲的男孩又發現了新物種
    ,美國芝加哥博物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Alfred F.Newton共同署名發表科學論文,宣布發現了一個新的昆蟲物種——Odontalgus dongbaiensis yin&zhao,中文名「東白山」。
  • 上海學者發現昆蟲新物種 命名"海南缺翅蟲"(圖)
    10月28日,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在介紹  當日,上海師範大學宣布,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我國海南省發現了昆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缺翅蟲」。日前,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發表了描述「海南缺翅蟲」的學術論文。據了解,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 上海學者發現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是昆蟲綱活化石
    視覺中國 圖  中新社上海10月28日電:上海師範大學28日在滬披露,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著名期刊《Zootaxa》發表論文,報導了繼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目昆蟲物種——「海南缺翅蟲」。
  • 這些昆蟲的名字,好聽又有詩意,你是否了解過!
    說到昆蟲,可能會有很多人非常的會非常的討厭和害怕,但是這世界上的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因此在我們生活周圍都是昆蟲的活動範圍,除了討厭昆蟲,你是否有了解過昆蟲的名字,或許你聽過他們的名字之後,就不會討厭了,那麼就來看看小編分享的好聽的昆蟲名字
  • 上海動物園再次發現新物種定名「虹橋萊甲」 還將奉上科普大餐
    原標題:上海動物園奉上科普大餐  東方網4月23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記者從上海動物園舉辦的2018年「生物多樣性活動」活動上獲悉,其最近發現的一個甲蟲新種正式定名為「虹橋萊甲」,並從即日起在《上海動物園鄉土昆蟲標本展》上與大家見面,也是上海動物園近年來發現的第二個新物種。
  • 【科普】上海發現昆蟲新物種:西郊公園毛角蟻甲是何來歷?
    在上海師大藏有30萬號標本的昆蟲研究室裡,這一新物種已被殷子為副教授等製作為模式標本,下有紅色標籤——這意味著,它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正模」樣品,被收藏於此地。 「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蟻甲亞科。首先,「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屬於昆蟲,是一類軀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擁有2對翅膀和3對足的節肢動物。
  • 上海又發現一甲蟲新物種 已被正式命名
    原標題:上海再新添一小甲蟲新種  今年年初,上海動物園內發現甲蟲新種「西郊公園毛角蟻甲」的新聞被各大媒體爭相轉載。今天,同樣是來自上海,另一種體形更加嬌小的甲蟲新物種被正式命名,這篇論文發表在國際動物學期刊 Zootaxa 上。
  • 上海動物園內發現新物種,命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
    西郊公園毛角蟻甲上海動物園內發現了新物種,被技術研究人員命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李利珍介紹,此次命名的新物種——「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是上海首次發現,不過不能確定這種小甲蟲是不是上海特有的。2017年3月,這篇記述上海新物種的學術論文已正式刊登在國際動物學權威期刊《Zootaxa》上。
  • 上海本土昆蟲又有哪些?上海動物園「生物多樣性活動」等你來
    今天起,上海動物園2018年生物多樣性活動由地球日系列活動啟動,其中包括拯救班頭雁系列活動、全球海生貝類展、靈長動物多樣性系列活動、上海動物園本土昆蟲展、專題講座、自然課堂等等。 生物多樣性概念緣何而來?
  • 上海動物園發現新物種:酷似螞蟻有隱形翅膀
    上海動物園和上海師範大學聯合展開的昆蟲多樣性調查收穫重大成果。研究人員在上海動物園內發現了全新物種——西郊公園毛角蟻甲。據介紹,「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屬於昆蟲,簡單來說就是一類軀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擁有2對翅膀和3對足的節肢動物。
  • 上海「偷渡客」——昆蟲篇(上)
    上海「偷渡客」——昆蟲篇(上)外來入侵物曾被人稱為「最可怕的偷渡客」,今年也是一個外來入侵物種曝光的大年,前前後後出現了:美國的鯉魚、中國的小龍蝦、丹麥的生蠔等等。有人說:這些入侵物種太小兒科,似乎可以靠吃解決掉。今天小編強勢科普一下,靠吃解決不了而且正在危害上海生態環境的昆蟲「偷渡客」。
  • 上海本土昆蟲又有哪些?上海動物園「生物多樣...
    今天起,上海動物園2018年生物多樣性活動由地球日系列活動啟動,其中包括拯救班頭雁系列活動、全球海生貝類展、靈長動物多樣性系列活動、上海動物園本土昆蟲展、專題講座、自然課堂等等。 生物多樣性概念緣何而來?
  • 有排面!只因一張照片,科學家發現的這個新物種將以「推特」命名
    許多新發現的物種都會以發現者或名人的名字來命名,如愛氏微袋獅(Microleo attenboroughi)、碧昂絲馬蠅(Scaptia beyonceae),甚至還有一種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北部的稀有蝸牛被命名為哎呀史蒂夫艾爾文
  • 上海昆蟲博物館
    上海昆蟲館一瞥    概況  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昆蟲學科普教育基地」,隸屬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該基地以原上海昆蟲研究所昆蟲標本館為依託,設有固定昆蟲學科普教育展示場所,有所級領導主管,有昆蟲專業工作人員從事「昆蟲學科普基地」的日常工作。  中國科學院上海博物館的前身為法國神父韓伯祿(P.M.Heude)創辦的原震旦博物館(Museum Heude)昆虫部。解放後被中國科學院接管,近50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大型的專業昆蟲收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