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隻甲蟲名叫「上海」

2020-11-23 中國青年報

    乍一看,這隻小蟲子並不起眼。它躲在陰暗潮溼的朽木中,全身披著褐黃色盔甲、約3毫米長的身體,和一隻常見的螞蟻差不多大。

    就連科學家也差點忽視了它。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後彭中和戀野物語自然探索工作室聯合創始人宋曉彬把這隻小甲蟲從一段樹幹中採集出來時,並沒有意識到它是未知物種。

    直到2017年12月,在仔細翻閱了大量文獻並對小甲蟲進行解剖比對後,研究者終於確認,它是「雙斑粗角步甲」家族的一個新物種,是這個珍稀昆蟲家族被確認的第26個成員,也是2017年第3個在上海市被發現的新物種。

    每年,數以萬計的新物種在世界各個角落被發現,但人類已知的生物種類僅為120~130萬種,不到估計總數的五分之一。21世紀初,人類已知的昆蟲有100多萬種,仍有許多種類未被發現。

    在進入實驗室前,人類不知道這些能噴高溫霧態物質的小蟲有著獨一無二的身份。直到它們被採集、製成標本,才被曝光在公眾眼前,引發關注。

    「在高度城市化的上海要發現一個新物種是比較困難的。」彭中感到興奮,「值得我們慶幸的是上海生物樣其實是較高的,有很多值得我們調查的物種。」

    感受到威脅時,它能噴射接近60℃高溫的霧態化學物質

    最初發現這類小蟲子時,彭中和宋曉彬並未覺得有什麼特殊之處。

    2016年9月底的一天,作為上海師範大學昆蟲專家團隊成員,彭中參與了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和濱江森林公園共同舉辦的「生物限時尋」活動。這是一項由科學家帶領普通民眾觀察大自然的科普活動,旨在提升公眾對自然的關注度。

    活動進行到下午時,彭中在一段倒在河畔的枯木中發現了一群新奇的褐黃色小甲蟲。它們在樹皮、樹幹的縫隙間四散奔走,暴露在人類的目光中。

    出於職業習慣,彭中與同伴小心翼翼地將枯木一點點分解開,用專業的採蟲工具收集小蟲。這些體型微小的甲蟲與其他昆蟲一起,被送到宋曉彬的工作室,接受分類、飼養和研究。

    被帶回的甲蟲一共有200多頭(頭:昆蟲學專業領域描述量詞),鞘翅上分布著一對橢圓形黑斑,觸角的末幾節粗壯,具有「雙斑粗角步甲」的普遍特徵。

    彭中迅速想起消失很久的「中華雙斑粗角步甲」。這種昆蟲曾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的文獻中,但描述模糊,也未在國內留下標本。「難道它們又重見天日了?」

    為了能更好地研究這些新客人,宋曉彬從採集地點處專門收集了溼度較高的腐朽木頭,還原採集地的原始生活環境,給小蟲搭建了一個舒適的家。在經過3個月的觀察後,他們發現小甲蟲身上存在更多的「疑點」。

    儘管這類昆蟲的外觀與半個多世紀前記錄的中華雙斑粗角步甲相似,但體型比中華雙斑粗角步甲更小,平均體長3.12毫米,複眼更大。

    最不同尋常的是,它有一套「絕密防身武器」——「放炮」。這一特徵與民間熟知的「放屁蟲」椿象類似,但打擊更加精準。感受到威脅時,它能瞬間噴射出接近60℃高溫的霧態化學物質襲擊敵人,甚至能夠改變這些氣體噴射的方向。宋曉彬的手指就被它們灼傷過,在指尖留下一塊2毫米左右的深紅色印記。

    解剖發現,這類小甲蟲有特殊結構,既不屬於中華雙斑粗角步甲,也無法歸類於任何一種人類已知的雙斑粗角步甲種類。這意味著,它們也許是從未被人類認識的新物種。

    「這類昆蟲對環境的苛責度很高。在上海發現新物種是意義重大的。」彭中說。

    哪怕只遺漏了一篇文獻,都不能確定它的「新」

    要給新發現的物種「上戶口」,需要漫長的過程,其中的曲折往往不為普通人所知。

    截至目前,僅在今年一年內,就有3種新昆蟲物種在上海被確認。2017年3月,記述上海新物種「西郊公園毛角蟻甲」的學術論文正式刊登在國際動物學權威期刊Zootaxa(《動物階元》)上。幾個月後,一種體型更為嬌小的新物種「天馬華冥小葬甲」也在上海被發現。

    每當發現新物種,總有一些評論讓彭中哭笑不得,比如「全國都有,少見多怪」,或是「科學家不務正業」。

    「自然是一本書,這本書要有目錄,要靠分類學家對自然界事物進行歸類和編號,給它們取名字,才能把這個目錄做好。」做了多年分類學研究,彭中堅定地說,「科學嚴謹性並沒有大眾想的那麼簡單。」

    250年前,瑞典生物分類學家卡爾·林奈設計分類法,此後每年約有1.5~1.8萬個新物種被發現,其中幾乎一半都是昆蟲。林奈最先提出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物種分類法,至今仍被人們採用。

    當一類新物種被發現後,需要對它進行專業的描述和命名。宋曉彬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這一次確定「雙斑粗角步甲」新種,從採集標本到最後論文發表,用了差不多1年的時間。

    首先要做的,是確認它的「新」。在將新物種歸類到某個基本類群後,研究者需要針對這一類群的所有條目進行檢閱。此後,研究者將對收集的標本進行解剖,觀察它們身上的細微結構,再結合文獻比對以前所有被描述過的物種。

    宋曉彬將它比喻成一個遊戲。「就像玩『大家來找茬』一樣,尋找新物種和老物種的不同之處。只有發現足夠多的不同之後,才能確定它是一個新物種。」

    「就算遺漏了哪怕一篇文獻,都會導致鑑定結果出現錯誤。」彭中說。

    在窮盡資料的過程中,宋曉彬和彭中發現,跟這種「雙斑粗角步甲」新種親緣關係最近的兩個物種標本,分別位於日本和菲律賓。為了比對這兩個「近親」的標本信息,宋曉彬專門向兩地同行發送郵件申請。菲律賓的標本直接跨洋而來,被宋曉彬解剖。日本的同行為他專門拍攝標本照片,提供參考。

    從初春到深秋,「雙斑粗角步甲」新種的比對才陸續完成,在向Zookeys投遞論文,經過同行評議認可通過後,彭中和宋曉彬才敢正式確認它是一種新物種。

    確認最終的比對結果後,彭中既感到高興,也有「小小的害怕」。「它們並不像蚊子、蒼蠅一樣,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這麼好。我害怕它剛被發現,一旦環境改變,又很快消失。」

    了解身邊有多少生物,才能知道我們會失去多少

    一旦獲得人類的命名,這種新種雙斑粗角步甲就將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登上國際權威期刊,並被錄入動物學名錄,從程序上真正成為被全球認可的昆蟲新物種。

    「現在就差臨門一腳了。」在確認新種「雙斑粗角步甲」後,宋曉彬和彭中認真為這位「新朋友」擬了幾個名字,放到網上,接受網友投票。這隻小蟲的名字將從「上海雙斑粗角步甲」「黃歇雙斑粗角步甲」「濱江雙斑粗角步甲」中誕生。

    一直致力於科普工作的兩位研究者認為這個決定意義重大。「拉丁學名是在全世界通用的,並且將永久地留用下去。」彭中有點激動, 「這應該是中國分類學家第一次把一個新物種的命名權交給公眾。」

    在他看來,「了解身邊有多少生物,才談得上保護。」

    2011年,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生物學教授鮑裡斯·沃姆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生態學家卡米羅·莫拉等共同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估算,在這個星球上的各種生物形式高達870萬種。

    如果使用傳統方法對新物種進行識別和描述,需要30萬名分類學家花費1200年,投入約3640億美元,才能編纂出一部數據翔實、內容豐富的「自然百科全書」。

    在彭中看來,發現新物種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問題,更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

    「每年都有許多新物種被發現,每個物種都非常獨特,代表不同領域的意義。」彭中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對生物學家來說,許多新物種甚至在被登記之前就已經悄然消失。

    「由於人類的活動,我們正在失去許多物種。但我們得知道到底有些什麼物種,才能真正了解失去它們的程度。」生態學家卡米羅·莫拉曾憂心忡忡地向媒體表示。

    1999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奠湘在整理一批1974年的舊標本時,發現一種新種「中華白玉簪」,在此後的幾十年中,人們都未能在野外重見它的真身。

    2017年年初,研究人員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一個孤立的森林裡發現了一種新的猩猩種,它們有一頭飄逸的捲髮和愛吃毛毛蟲的嗜好。當被發現時,這種猩猩家族僅剩下不到800頭成員,因為它們的棲息地受到大壩修建和道路施工的威脅。

    在亞馬遜原始森林,探險者平均每隔一天就會發現一種全新的動植物物種。然而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和巴西環境組織聯合發布的報告,由於棲息地被破壞,在科學家有機會研究這些物種之前,許多新發現的物種已經受到威脅或瀕臨滅絕。

    對研究昆蟲分類的彭中而言,昆蟲的生存境況更令他擔憂。「昆蟲不像鳥或者哺乳動物。如果這片林子沒了,鳥兒可以飛走,但是昆蟲不行。昆蟲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一個花壇、一片樹林,它的壽命就是這麼長,花壇和樹林對它來說就是全世界,或者整個星球。」

    在12月19日下午舉行的發布會上,給上海小甲蟲命名的投票結果正式公布,它有了名字「上海雙斑粗角步甲」。彭中希望通過公眾參與命名的方式,讓小小的昆蟲能在它的原產地上海獲得某種「歸屬感」,也喚起大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情。

    「如果有一天你也看到一隻會放炮的小蟲子,你第一反應是踩死它,還是說『咦,這有可能是那個新物種呢?』」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江山

相關焦點

  • 有個甲蟲名叫「上海」
    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後彭中和戀野物語自然探索工作室聯合創始人宋曉彬把這隻小甲蟲從一段樹幹中採集出來時,並沒有意識到它是未知物種。上海雙斑粗角步甲解剖發現,這類小甲蟲有特殊結構,既不屬於中華雙斑粗角步甲,也無法歸類於任何一種人類已知的雙斑粗角步甲種類。這意味著,它們也許是從未被人類認識的新物種。「這類昆蟲對環境的苛責度很高。在上海發現新物種是意義重大的。」彭中說。
  • 看,那隻甲蟲竟然可以穿腸逃生!
    一隻小小的甲蟲出現在了一隻黑斑側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面前。幾乎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這隻小蟲就被眼前的捕食者吞進了肚裡。經過大約2小時時間,這隻頑強的甲蟲成功脫離蛙腹——它隨著糞便被排洩出來,但依然生機勃勃。在上面的故事中,穿腸而過頑強生還的主人公是一種名叫梭形扁牙甲(Regimbartia attenuata)的水生甲蟲。神戶大學昆蟲學研究者杉浦真治在實驗中發現了它們特別的求生技巧。
  • 把甲蟲當寵物豢養 臺中一老闆收藏甲蟲上千隻
    華夏經緯網4月2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現代人養的寵物千奇百怪,在臺中市就有一家甲蟲專賣店收藏1千多隻甲蟲,從單價數十元到身價上萬元的甲蟲都有。據悉,該專賣店老闆,不但餵甲蟲吃果凍還常常幫它們洗澡。這裡充滿世界各地的甲蟲,老闆養甲蟲就像養寵物一樣。
  • 日本美女養了只會畫畫的甲蟲,頓時走紅網絡,一幅畫賣到800元!
    這名女孩名叫櫻井,是一名日本人。櫻井居住在一家公寓房中,由於日本政府有明確規定,為了保持公寓的清潔衛生,公寓房裡不可以飼養小狗小貓等寵物。於是櫻井便萌生了飼養甲蟲的決定,由於甲蟲的體積十分小,而且也不需要太大的生存空間,因此飼養甲蟲是再也適合不過的了。
  • 《矢車菊》:討厭的甲蟲,可憐的矢車菊
    在德國的山坡、田野、水畔、路邊、房前屋後到處都有它的蹤跡,德國人奉矢車菊為國花。有一首題名《矢車菊之歌》的小詩寫得樸素而清麗,就像矢車菊本身一樣。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中,有一則名叫《矢車菊》,寫一株荒野裡的枯萎的矢車菊,希望能得到陽光的照耀,變得生機勃勃,但一隻甲蟲卻喋喋不休地打擊著矢車菊的希望。
  • 東陽一小夥家「住」著2000隻甲蟲 他待甲蟲如「初戀」
    浙江在線11月04日訊養寵物並不稀奇,不過東陽有個26歲的小夥方瀟,喜歡飼養甲蟲。在他家裡,幼蟲、成蟲、標本全部加起來,大約有2000隻甲蟲。和小貓小狗不同,甲蟲和人類幾乎沒有交流,把甲蟲當成寵物養的樂趣在哪裡?
  • 甲蟲當愛寵?海寧「骨灰級」玩家養了上千隻甲蟲,品種更是稀奇古怪!
    在海寧,有位大二學生竟已養了9年的寵物甲蟲,還註冊了自己的商標,將寵物甲蟲營銷工作做得有聲有色。瘦瘦高高的個頭,內斂樸實的面容,戴著一副黑框眼鏡……乍看去,誰都不會將眼前這個大男孩同寵物甲蟲聯繫起來,但他的的確確是這方面的絕頂高手。他叫沈喆斌,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2014級廣告專業1班的一名在校大學生,卻已是校園裡的一位「甲蟲達人」和一名有了9年飼養經驗的「骨灰級」甲蟲愛好者。在他的工作室裡,各種各樣的寵物甲蟲標本會看得你眼花繚亂。
  • 遇見甲蟲,令人驚嘆的奇異甲蟲標本一次看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狂熱甲蟲Beetle-mania在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裡,鞘翅目的標本大約有1000萬份。每年大約有2000到3000個新標本被添加進來,這些收藏跨越了三個世紀,大概有19.5萬種標本。許多標本是19世紀用來描述和命名它們的物種。這個未被確認的標本是在坦尚尼亞的烏尊格瓦山國家公園被收集到的。
  • 小夥為養甲蟲扎進深山4年 養了3萬多隻甲蟲
    26歲的溫州帥小夥黃賽只穿了一件短袖T恤在侍弄著寵物甲蟲。   「我喜歡甲蟲,我相信養殖寵物甲蟲會成為我一輩子的事業,如果另一半不能接受我喜歡甲蟲,我寧願單身。」黃賽說。空閒時,黃賽會將甲蟲放在手上把玩,甲蟲尖利的爪和鉗子常常抓傷黃賽,但黃賽依舊愛不釋手。「我喜歡它的顏色、形狀以及它們的各種可愛。甲蟲是無毒的,被夾住會有些疼,但對人體無害。」   黃賽會給甲蟲做果凍吃,一隻只甲蟲會伸出觸角不斷地吞噬果凍,果凍裡放了紅糖以及各種胺基酸。「一個果凍只夠甲蟲吃三天,甲蟲就是愛吃甜食。我做的這種果凍,能延長甲蟲五六個月的生命。」
  • 猜猜看,這隻甲蟲有多大?
    該郵件被該關風險防控部門的布控指令命中,經海關關員機檢查驗,顯示圖像異常,人工查驗後發現該郵件內裝物品為泡沫箱裝塑料方盒兩個,每個盒子內各裝黑色甲蟲一隻。
  • 小夥退學躲進深山 養萬隻甲蟲當寵物(圖)
    7年後,他們已擁有138個品種的甲蟲,活體數量超過10000隻,半年銷售達18萬元。「牧野蟲社」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甲蟲養殖館一間小平房,白牆上畫了4隻色彩斑斕的巨型甲蟲,在海拔1000米的高山深處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裡便是黃賽和劉海東合夥經營的「牧野蟲社」。麗水雲和縣崇頭鎮黃家畲村,與「雲和梯田」景區毗鄰,海拔近千米。
  • 九隻網購甲蟲被截獲 成蟲後幾乎沒有天敵
    遼寧檢驗檢疫局查驗進境國際郵件時,通過X光機從一件郵包中截獲9隻活體甲蟲,其中包括有「重型坦克」之稱的亞克提恩大兜蟲,由於其龐大的身軀,成蟲幾乎沒有天敵。  數據顯示,自去年年底至今,遼寧瀋陽、大連口岸先後從進境國際郵件中截獲活體甲蟲31隻,達到近年來截獲數量之最。
  • 塑料瓶裡有玄機!鄭州海關在郵遞渠道截獲進境活體甲蟲15隻
    3月5日,鄭州海關在來自日本的郵件中截獲活體甲蟲15隻,包括成蟲3隻,幼蟲12隻。初步鑑定為「犀金龜科長戟大兜蟲」和「戰神大兜蟲」。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這些甲蟲最大的體長
  • (視頻)12隻這麼大的甲蟲,在郵包裡爬著
    近日,廣州海關所屬廣州郵局海關在一件進境郵件中截獲12隻活體長戟犀金龜,目前已按相關規定予以處置。廣州郵局海關現場關員在對進境郵件進行監管時,發現一件寄往廣東某地、申報為「塑料玩偶」的郵件X光機圖像存在異常,圖像顯示郵件內有多個大小不一的塑料容器,並呈現出疑似昆蟲輪廓的陰影。
  • (視頻)猜猜看,這隻甲蟲有多大?
    該郵件被該關風險防控部門的布控指令命中,經海關關員機檢查驗,顯示圖像異常,人工查驗後發現該郵件內裝物品為泡沫箱裝塑料方盒兩個,每個盒子內各裝黑色甲蟲一隻。經天津海關動植食中心鑑定均為蘇門答臘扁鍬。蘇門答臘扁鍬為世界第二大巨扁鍬,紀錄個體107.4毫米,主要棲息地位於蘇門答臘島,外型厚實且擁有鋸齒狀的大顎,頭胸部較寬,個體體型巨大。
  • 小夥為養甲蟲扎進深山4年 養了3萬多隻甲蟲,最貴的千元一隻
    26歲的溫州帥小夥黃賽只穿了一件短袖T恤在侍弄著寵物甲蟲。  「我喜歡甲蟲,我相信養殖寵物甲蟲會成為我一輩子的事業,如果另一半不能接受我喜歡甲蟲,我寧願單身。」黃賽說。空閒時,黃賽會將甲蟲放在手上把玩,甲蟲尖利的爪和鉗子常常抓傷黃賽,但黃賽依舊愛不釋手。「我喜歡它的顏色、形狀以及它們的各種可愛。甲蟲是無毒的,被夾住會有些疼,但對人體無害。」  黃賽會給甲蟲做果凍吃,一隻只甲蟲會伸出觸角不斷地吞噬果凍,果凍裡放了紅糖以及各種胺基酸。「一個果凍只夠甲蟲吃三天,甲蟲就是愛吃甜食。我做的這種果凍,能延長甲蟲五六個月的生命。」
  • 網傳「天價」甲蟲價值20萬元 實際只值數百元
    ,對比網絡照片後,他驚呆了:這隻甲蟲叫「陽彩臂金龜」,網傳能賣到20萬元。蘇先生說,前幾天,他回龍巖永定土樓老家,踏進家門時,突然看到地上有隻甲蟲,燈光下折射出綠光。他覺得好奇,便俯身撿了起來,仔細一查看,發覺有點似曾相識。知道甲蟲愛吃水果,他便用水果餵它,不料兩天後還是死了。蘇先生說,事後他想起來,從廈門出發前,他看到的一條電視新聞就是有關這種甲蟲的,難怪似曾相識。上網一查,發現這種甲蟲叫「陽彩臂金龜」,極其罕見,價格高達20萬元。
  • 日本人有多愛甲蟲,玻利維亞國寶甲蟲賣到瀕危!
    馬馬尼說,為了確保甲蟲活著抵達日本和其他海外市場,他每隔一天就會給甲蟲洗澡,以保持它們的整潔。 馬馬尼利用客運將甲蟲送到秘魯的中間人那裡,再由中間人負責空運至日本。他說,從一九九六年開始尋找撒旦大兜蟲以來,他已經利用這個模式向日本出口了約七百多隻甲蟲。此外,他有時也會運送幼蟲到國外,幼蟲更容易瞞過機場海關人員的眼睛。
  • 如果遇到這樣的甲蟲活體千萬別碰,因為它的價值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如果遇到樣式奇怪的甲蟲,一定要留意,因為可能在你看來不起眼的甲蟲卻是身價很高的極品寶貝。雖然價高,但是遇到活體千萬別碰,因為它非常珍貴。據報導,一女網友下班回家,在小區的林蔭路上發現一隻特別奇怪的甲蟲;因為體型特別奇怪,和其他甲蟲完全不同,而且非常美麗。
  • 樂清小夥深山養甲蟲 建國內首屈一指的甲蟲養殖館
    7年後,他們已擁有138個品種的甲蟲,活體數量超過10000隻,半年銷售達18萬元。  「牧野蟲社」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甲蟲養殖館  一間小平房,白牆上畫了4隻色彩斑斕的巨型甲蟲,在海拔1000米的高山深處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裡便是黃賽和劉海東合夥經營的「牧野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