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蟲博物館舉辦的科普活動。
上海昆蟲館一瞥
概況
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昆蟲學科普教育基地」,隸屬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該基地以原上海昆蟲研究所昆蟲標本館為依託,設有固定昆蟲學科普教育展示場所,有所級領導主管,有昆蟲專業工作人員從事「昆蟲學科普基地」的日常工作。
中國科學院上海博物館的前身為法國神父韓伯祿(P.M.Heude)創辦的原震旦博物館(Museum Heude)昆虫部。解放後被中國科學院接管,近50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大型的專業昆蟲收藏館。該館是華東乃至我國南方地區唯一的專業性昆蟲收藏館,有著極為豐富的昆蟲科普資源,收藏歷史悠久,標本涵蓋全國各地,昆蟲類群豐富,收藏量達百萬餘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館內保藏著一大批瀕危珍稀昆蟲標本,以及一批國際和國內的危險性檢疫害蟲標本。
為支持科普教育,促進科普教育基地建設,1998年所領導從科研大樓中闢出100平方米辦公用房,並投資專項經費,在昆蟲標本館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一個集昆蟲的生活、昆蟲的多樣性、昆蟲與人類的關係及昆蟲與藝術和觀賞昆蟲的展示廳。內容豐富的昆蟲標本展品與生動的圖片解說,使展示廳倍添特色。昆蟲展示廳面向社會展出後,引起了較大反響和上級領導的重視。幼兒園小朋友、中、小學生、生物愛好者們,甚至外省市來滬的個人、團體旅遊者紛紛來到基地參觀學習。上海、北京、江蘇等地的多家新聞媒體為此專門作了採訪報導。
昆蟲博物館是人們了解大自然的重要渠道,是集昆蟲標本收藏、昆蟲分類學研究、生命科學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昆蟲學知識普及為一體的重要基地。昆蟲作為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在世界日益關注人類、環境和資源的同時,其科普意義更為突出。
功能
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原上海昆蟲研究所標本館)在科學普及教育領域有著較好的工作基礎、較強的優勢和特色。
該館多年來為昆蟲科學知識的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從1991年以來,特別是在每年的科技節,都要接待成百成千的中、小學生。在普及昆蟲科學知識的同時,幫助中、小學生樹立從小愛科學的信念,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昆蟲學科普展示廳」自建立以來,基本免費向社會開放,並配有專業講解員給予認真講解與昆蟲科普指導,是上海市唯一以昆蟲為對象的展覽場所。
我們在參與歷年的「上海市科技節」、首屆及第二屆「全國科技周」和上海市科普基地聯合會舉辦的一系列活動中,積極籌備、落實科普活動內容,發揮科技優勢,體現昆蟲學科普特色,精心設計製作昆蟲科普宣傳冊和流動宣傳用的昆蟲科普專題宣傳板,把該所正在進行的昆蟲學科學研究內容轉化為容易理解的科普形式,精選通俗易懂的昆蟲科普內容,配以圖文並貌的生動解說,讓人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走進自然、享受自然、了解昆蟲,學到昆蟲科學知識。
平時我們結合自己的研究工作,不定期在中、小學校,社區舉辦昆蟲科普專題講座和科普夏令營活動,普及昆蟲知識,指導大家採集和製作昆蟲標本,培養人們對昆蟲的濃厚興趣和動手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昆蟲學知識和技術。
積極參與社區、街道和學校聯合舉辦的科普活動。我們精心製作的中國昆蟲、特別是蝴蝶標本展品以及昆蟲科普宣傳版面在巡迴展出中得到了社區、街道和學校廣大市民和學生的喜愛與一致的好評。同時,我們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做好、做足昆蟲學的科學普及宣傳工作。
不斷地積累和總結在研究與科普工作中獲取的珍貴素材,出版科普讀物,已出版《中國名貴蝴蝶》、《原野蟲趣》《秋日蟲語》等,積極參與《科學》雜誌生物部分昆蟲科普條目的編寫等,讀者普遍反應良好。
特色
新建立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博物館」作為特色明顯的昆蟲學專業科普展館,2003年將以嶄新的形象面對廣大觀眾。屆時人們不僅可以在2000平方米的展廳內看到豐富的昆蟲標本、生動的昆蟲圖片和文字解釋,還可以在標本製作室內學一手製作昆蟲標本的技術,在昆蟲養殖房內與一些可愛小精靈親密接觸,業餘愛好者可以在專家們的指導下得到更多的知識和樂趣。
本館將逐步形成融科普培訓、科學報告、科教影視為一體的大型科普教育基地。用聲、光、電形象展示昆蟲的多姿多彩,讓昆蟲科普以嶄新的姿態呈現於廣大民眾。崇尚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大幅度提高我館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和對社會綜合貢獻的能力,使有限的自然資源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造福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