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2020-12-02 四川日報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大爪子 短胳膊 體型「迷你」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屈婷)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和命名了兩種新的恐龍:烏拉特半爪龍和彭氏西域爪龍。兇猛的獸腳類恐龍家族裡多了兩個來自中國的「萌貨」。
  它們屬於獸腳類恐龍中最為奇異的一個類群——阿爾瓦雷斯龍類恐龍家族,有著醒目的大爪子、短胳膊,體型「迷你」,甚至不到1米長。在時間尺度上,這兩種恐龍生活在早白堊世,介於早期和晚期阿爾瓦雷斯龍類之間。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4日的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研究者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詹姆斯·克拉克教授和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譚琳教授等。
  徐星說,這兩個新恐龍的化石材料呈現出其類群進化的過渡性。它揭示了阿爾瓦雷斯龍類恐龍如何演化出只有一個手指的手。對像人類這樣的靈長類而言,靈活的手指可以幫助捕獵、收集食物,發明和使用工具,這是人類逐漸與猿類區分開來的關鍵進化。但獸腳類恐龍卻經歷了不同的趨勢——手指減少。
  有趣的是,早期的阿爾瓦雷斯龍類具有典型的肉食型牙齒和更利於抓握獵物的手,而只有晚期的阿爾瓦雷斯龍類才演化出了巨大的單爪。最早和最晚的阿爾瓦雷斯龍類之間存在一個至少長達9000萬年的化石空白階段。半爪龍和西域爪龍恰好生活在這一空白階段的中間點左右。
  西域爪龍於2005年發現於中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半爪龍於2009年發現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地區。「新發現顯示,阿爾瓦雷斯龍類很可能是在亞洲起源後遷徙到其他大陸的,這不同於傳統觀點,即這一類群在泛大陸解體過程中分別在南方大陸和北方大陸進行了獨立演化。」徐星說。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產出了一批最為重要的恐龍化石標本。徐星說:「此次研究僅僅展示了我們驚人發現的冰山一角。」

相關焦點

  • 美科學家發現兩種恐龍新物種化石
    新華網華盛頓9月22日電(記者 任海軍)美國科學家22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在猶他州沙漠中發現了兩種與三角龍相近的恐龍新物種的化石。  這兩種恐龍均為食草恐龍,分別被命名為科斯莫角龍和猶他角龍,前者可能是人類所知的頭部「裝飾」最多的恐龍,後者有5個角,體型較前者稍大。  猶他角龍鼻子上長有一個大角,眼旁的角向兩邊而不是向上長,體長在5.5米至6.7米之間,身高約1.8米,體重3噸到4噸。  科斯莫角龍面部特徵與猶他角龍相似,但頭部長有10個角,其體長約為4.6米,重約2.5噸。
  • 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新華社瀋陽9月25日電(記者 陳夢陽)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美猶他州發現兩種新型恐龍
    科斯莫多角龍  生命  趙鵬  上周,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南猶他沙漠裡新發現了兩種恐龍化石,新發現的恐龍跟三角龍是近親,包括一種巨大的頭上長著15隻角的恐龍。  新發現的這種植食性恐龍———名叫科斯莫多角龍,被認為是迄今人類已知的頭部最複雜的恐龍。另外一種恐龍,頭上長有5隻角,個頭也比另外一隻更大,它被命名為猶他多角龍。  「不是每天你都能發現兩種像犀牛一樣大的恐龍品種,並且它們還都與北美發現的其他種類的恐龍很不一樣。」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馬克·勞溫說。
  • 中國境內發現兩種新恐龍化石 科學家:大爪子會吃蟲
    中國境內發現兩種新恐龍化石 科學家:大爪子會吃蟲 2018-08-29 03:18:56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認為,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即1.74億年前,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新屬種——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 河北發現新恐龍:翅膀結構獨一無二
    外媒稱,中國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4月3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從一件來自中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中,發現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 中國科學家發現霸王龍祖先長有羽毛的證據
    新華網倫敦10月6日電(記者曹麗君)中國科學家在將於7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近日在遼寧境內發現的化石證明,這種古老動物的祖先長有羽毛。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博士等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掘到一些恐龍碎片,從其形態上判斷,這些化石屬於一種身長約1.5米、體重較輕的恐龍,大約生活在1.28億年至1.39億年前。  從其較為完整的頭骨化石判斷,這種恐龍和大約6000萬年後出現的霸王龍相似,而其身體特徵則與長有羽毛的中華龍鳥相似。
  • 2020年,重慶新「誕生」兩種恐龍,都來自這個地方!
    2020年,重慶新「誕生」兩種恐龍,都來自這個地方!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消息,重慶去年新命名了兩種恐龍,發現的恐龍分別為普安雲陽龍(Yunyangosaurus puanensis)和普賢峨眉龍(Omeisaurus puxiani),材料均來自於新發現的重慶雲陽恐龍化石群。
  • 30釐米的恐龍長啥樣?中國科學家發現美頜龍類新物種
    恐龍家族裡的成員們並不都是大個子,還有的身體結構像一隻沒有羽毛的雞。 美頜龍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典型」的小型獸腳類恐龍的集合,包括具有歷史意義的美頜龍和中華鳥龍——分布比較零散。該分支的絕大多數已經確定的成員發現於德國索爾恩霍芬群島的上侏羅統地層和中國遼西下白堊統義縣組地層。
  • 兩種新恐龍"姓贛" 已有三種恐龍以江西地名命名
    連續兩期,《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雜誌將目光聚焦贛州的恐龍化石。其中,第三期一篇論文命名了蜥腳次亞目巨龍形類多孔椎龍類恐龍一個新屬新種——中國贛南龍;第四期一篇論文又命名獸腳亞目竊蛋龍次亞目竊蛋龍科恐龍一個新屬新種——贛州江西龍。記者昨日了解到,加上之前曾引起全國轟動的廣昌甘竹恐龍,已經有三種以我省地名命名的恐龍。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
    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英國《自然》雜誌9月25日在其網站刊登了這一重大發現,稱「本次發現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並將在10月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 冰天雪地裡的"侏儒恐龍":介紹一種新發現的恐龍
    中國網3月18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3月17日報導,世界如此之大,有生之年應去北極尋找恐龍。我們的「弗萊詩曼博士」託尼.菲奧裡洛先生(恐龍電影行業的科學顧問)認為:在3D電影中,關於恐龍的電影製作已經進行數年而且希望增加一種「獸腳類恐龍」,用西班牙最新發現的歐洲最大的恐龍化石展現出一種新的食肉恐龍。
  • 外媒:中國學者發現具有似蝙蝠翅膀小型恐龍
    參考消息網4月30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4月3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從一件來自中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中,發現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 直播預告:「中國恐龍的新家」第一站
    以恐龍為代表的古生物形象往往一直陪伴著孩子們的童年時代,不斷激發著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值得我們驕傲的是,咱們中國才是世界上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恐龍研究的絕對大國!截止至2019年12月,我國已經根據骨骼化石發現命名了322種各類恐龍!
  • 「2019新恐龍」中國發現擁有霸氣名字的羽毛恐龍
    中國發現擁有霸氣名字的羽毛恐龍卻沒有腦袋取名真的是一門藝術,不僅對人,對恐龍也是一樣。熟知萬事萬物,都得從它們的名字開始。一種恐龍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自然會更容易被大眾所記住。一般來說,恐龍的命名是根據自身的特徵、發現地點,或者是當地的神話傳說,今天要介紹的這種恐龍就得名於我國的神話典故。
  • 發現具長尾羽的侏羅紀恐龍
    中國科學家近期發現的一枚與鳥類極具親緣關係的恐龍化石,為揭開鳥類起源、飛行起源及羽毛起源之謎等均提供了新的證據。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自1995年發現首顆太陽系外行星到2013年12月28日為止,已有1056顆系外行星被確認,其中12顆被認為有可能適宜生命存在。這12顆行星均為質量略大於地球的固態星球,通常稱為「超級地球」。
  • 美猶他州發現新恐龍化石 可逆推恐龍家族史
    【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猶他州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霸王龍「叔祖父」,這種巨大的恐龍因有著厚厚的頭蓋骨和巨大的牙齒,而被稱為「血腥之王」。這一恐龍化石的發現將幫助科學家逆推恐龍家族的進化史。據美國僑報網11月7日報導,新發現的恐龍化石長7.3米,略小於霸王龍,但比霸王龍「年長」1000萬年。
  • 中國科學家發現長"蝙蝠翅膀"奇翼龍 距今1.6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長"蝙蝠翅膀"奇翼龍 距今1.6億年 ,在對一件珍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化石進行了研究後發現,這種生活於1.6億年前的小型恐龍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翼翅膀。類似的結構從來沒有在其他恐龍中發現過,但在一些會飛的四足動物比如蝙蝠、翼龍和鼯鼠的腕部,或肘部、踝部附近發現過。經過比對,科學家們發現奇翼龍腕部的棒狀結構和日本鼯鼠腕部的棒狀結構尤其相像。而在所有這些動物中,這種棒狀結構都支撐著翼膜,用於飛行或者滑翔。同時,科學家們還在奇翼龍標本上的棒狀結構和手指附近發現了殘缺翼膜。
  • 重慶雲陽恐龍動物群又發現一恐龍新種
    新華網 發(受訪者供圖)新華網重慶4月17日電(韓夢霖)4月16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繼磨刀溪三峽龍和普安雲陽龍兩個新屬種之後,重慶雲陽恐龍動物群又發現一個恐龍新種,名叫普賢峨眉龍,相關論文已在SCI期刊《Historical Biology》上發表。普賢峨眉龍為一種成年的大型植食性恐龍,成年體長約為1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