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揭示三疊紀昆蟲大輻射事件

2021-01-20 中科院之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研究團隊對位於陝西和新疆的兩個三疊紀昆蟲化石群開展了深入研究,不僅發現了一些現生昆蟲的最早化石記錄,也為同時期昆蟲群對比提供了時代參考,證實了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該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二疊紀末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陸地生態系統危機,包括昆蟲數量和多樣性的急劇減少。進入三疊紀,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迅速發展,是現代生態系統起源的第一步,因而被稱作「現代生態系統的黎明」。此時期,在陸地生態系統中,脊椎動物類群異常繁盛,而植物和昆蟲同樣經歷了重要的發展。但由於早、中三疊世昆蟲化石極度稀缺,人們對於三疊紀昆蟲復甦這一重要事件的認識嚴重不足。


近十年,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領導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團隊對西北地區三疊系地層開展了詳細的考察工作。近期,該團隊成員鄭大燃、王博等與香港大學、長慶油田等科研人員合作,對陝西中三疊世晚期銅川昆蟲群和新疆晚三疊世早期克拉瑪依昆蟲群進行了研究。通過對昆蟲化石層的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學和生物地層學年代限定,以及昆蟲群面貌研究,提出了三疊紀中、晚期昆蟲大輻射這一演化事件。同時,含化石層位也是長慶油田和克拉瑪依油田的重要產油層,同位素年代學和生物地層學的研究結果也為油氣資源勘探提供了新的定年和化石證據。


研究團隊於銅川昆蟲群層位上下採集了兩塊凝灰質砂巖樣品,並利用雷射剝蝕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LA-MC-ICP-MS)對其進行了U-Pb同位素年代學測試。對兩塊樣品的最年輕鋯石的分析,給出了237.4±0.9百萬年和238.0±1百萬年的協和年齡,為銅川組下段頂部提供了拉丁期最晚期的年齡。該結果與先前獲得的銅川組上段的同位素年齡(約236-234百萬年)以及生物地層學對比結果一致。銅川昆蟲群的時代接近拉丁期-卡尼期界限(約237百萬年),為同時期生物群對比提供了時代依據。


研究團隊對陝西和新疆兩個化石產地開展了近十年的採集工作,迄今已採集了近千枚昆蟲化石。其中,銅川昆蟲群包含至少11目28科,是世界範圍內三疊紀最豐富的昆蟲群之一。該昆蟲群擁有超過14個科的全變態昆蟲,佔所有昆蟲化石的約65%。銅川昆蟲群與塔吉克斯坦馬迪根昆蟲群(拉丁期-卡尼期)、澳大利亞伊普斯維奇昆蟲群(卡尼期)較相似。克拉瑪依昆蟲群包含6目10科,以石蠶巢和劃蝽為代表。三疊紀的鞘翅目化石大多僅保存了鞘翅,而銅川昆蟲群中保存了大量身體完好的甲蟲。另外,在兩個昆蟲群中都發現了毛翅目幼蟲構築的巢穴-石蠶巢。毛翅目是鱗翅目的姊妹類群,後者最早記錄是來自三疊紀-侏羅紀界限地層。而毛翅目最早記錄來自西伯利亞下侏羅統的石蠶巢化石。銅川和克拉瑪依昆蟲群中發現的石蠶巢化石則將毛翅目的起源和築巢行為追溯到了三疊紀拉丁期。


此外,兩個昆蟲群都擁有多樣性最高的全變態昆蟲,以長翅目和鞘翅目為代表。現生全變態昆蟲在昆蟲中佔據最大比例和多樣性。根據前人的研究,全變態昆蟲在石炭紀早期已經出現,並在早、中三疊世多樣化,但它們直到中生代中期才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因而,銅川和克拉瑪依昆蟲群中全變態昆蟲的高多樣性和高豐度是始料未及的,揭示了中三疊世全變態昆蟲的大輻射。這項研究也表明一些重要的水生全變態昆蟲可以追溯到中三疊世,如毛翅目和水生甲蟲。而克拉瑪依昆蟲群中發現的大量劃蝽也是最早的水生蝽類。這些多樣的水生昆蟲屬於「中生代湖泊革命」的一部分。之前,這一事件被認為發生在中生代中期。該研究表明水生昆蟲的多樣化在中三疊世晚期已經出現,為淡水生態系統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總之,這些發現證實了全變態和水生昆蟲在中三疊世晚期經歷了一次大的輻射事件。與其他昆蟲相比,全變態昆蟲可能更能適應早三疊世環境變化。而中三疊世植物快速發展,可能進一步促進了全變態和水生昆蟲的輻射。


該項研究得到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香港大學基金資助。


 

中三疊世全變態昆蟲演化和三疊紀陸地生物復甦


 

銅川和克拉瑪依昆蟲群地質簡況


 

銅川和克拉瑪依昆蟲群典型分子


 

銅川(左圖)和克拉瑪依(右圖)野外地質工作


 

銅川昆蟲群的同位素年齡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三疊紀昆蟲研究獲重大進展 蚊蠅、蝴蝶等「大復甦」時間被提前2000...
    近日,中科院牽頭的團隊證實了如蝴蝶、蚊子、蒼蠅、蛾子等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將之前報導的時間提前了2000萬年;將國外研究者提出的「中生代湖泊革命」時間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該研究於9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中美科學家揭示三疊紀昆蟲特異飛行模式
    圖為短脈螽科昆蟲化石翅膀的掃描電子顯微成像及能譜分析。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5月2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4日發布消息,該所與美國相關研究人員共同利用掃描電鏡和能譜分析技術,從美國三疊紀昆蟲標本中發現直翅目昆蟲存在一種特殊的翅痣結構,揭示了昆蟲的一種全新飛行模式。科研人員介紹,獲得飛行功能是動物界將生存空間拓展到三維空間的標誌性事件。
  • 南京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把全變態昆蟲大輻射事件時間提前2000萬年
    他們研究發現,2.37億年前,包括蝴蝶、蚊子、蒼蠅等在內的全變態昆蟲經歷了快速輻射事件,原本死氣沉沉的湖泊也變得生動有趣。9月5日,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因為,王博他們研究發現,當時,全變態和水生昆蟲經歷了一次大輻射事件。  王博的研究是以化石為證的。在陝西銅川和新疆克拉瑪依,王博他們用近10年的時間,找到了大量三疊紀中晚期(距今約2.37億年)的昆蟲化石,這些昆蟲化石囊括了30個科七八十個種,有蠶、劃蝽、石蛾等。
  •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三疊紀昆蟲演化新證據
    據新華社華盛頓電  (記者周舟)一個中國科研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大約2.37億年前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曾經歷生物多樣性大發展。這一發現有助於三疊紀昆蟲復甦事件研究及油氣資源勘探。
  • 中生代湖泊革命 讓「小不點」昆蟲找到快樂家園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團隊採集的、來自中國西北地區兩個三疊紀地層中的昆蟲化石群,證實了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並將「中生代湖泊革命」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為了解這一生命演化過程打開一扇新的窗口。該研究近日已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距今侏羅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全球海陸生態系統受到重創。相比於海洋而言,對陸地生態系統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處於東特提斯洋的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響應的研究甚少。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發育連續,化石豐富,為深入研究三疊紀-侏羅紀轉換時期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對比和昆蟲群記錄 二疊紀末期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三疊紀初期昆蟲多樣性和豐度的急劇降低,直到中-晚三疊世昆蟲才走出低迷,進入輻射期。昆蟲綱蜻蜓總目受二疊紀末和三疊紀末滅絕事件的影響尤為明顯,其中的原蜻蜓目出現於晚古生代晚期,在中-晚三疊世進入輻射期,但於三疊紀末滅絕。原蜻蜓目的Triadophlebiomorpha支系代表了古生代巨型蜻蜓和現代蜻蜓的形態學「連結」,然而關於該支系的身體結構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較少。
  • 生物大滅絕之二——三疊紀末大滅絕研究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三疊紀末的大滅絕在五大事件中所留存的謎團最多。)最終消亡, 但由於研究程度較弱, 對其滅絕的認識爭論頗多。總體上, 三疊紀晚期多樣性是逐漸減少的。瑞替期內, 一些生物滅絕速率較高,陸生爬行類更替速率較高。就植物而言,儘管北美地區有滅絕事件, 其他則僅顯示漸變的特點。 有關這場大滅絕的型式, 或認為不是突發性事件, 或主張既是災變性、又是多幕階段性的。
  • 2.52億年前地球上物種為何大滅絕?公認的五次大滅絕事件
    大約在2.52億年前,地球上曾發生被稱為最嚴重「大滅絕」(Great Dying)的物種滅絕事件,幾乎摧毀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這次二疊紀至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殺死了96%的海洋物種和73%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科學家們一直都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一事件後果如此嚴重。
  • 美國三疊紀化石中發現直翅目昆蟲存在一種特殊的翅痣結構
    :電子束Z軸對比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得飛行功能是動物界將生存空間拓展到三維空間的標誌性事件,通過翅膀來獲得飛行功能的動物主要有昆蟲、鳥類和極少數哺乳動物。
  • 2.5億年前,三疊紀的「蜥蜴王」統治著南極洲,還是恐龍之王!
    2.5億年前,三疊紀的「蜥蜴王」統治著南極洲,還是恐龍之王!數百萬年前,在被稱為「恐龍之王」的雷克斯霸王龍腳下,大地還在顫抖。而在此之前,南極洲的森林中曾棲息著一隻鬣蜥大小的「蜥蜴王」。科學家在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中稱,這位前「國王」的化石不僅為很久以前的南極洲森林景觀提供了更清晰的圖像,還有助於解釋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之後的進化景觀。儘管蜥蜴的化石並不完整,但研究人員能夠從融合的椎骨中,判斷出這是一種成年爬行動物,它的身長可能在4到5英尺(1.2到1.5米)之間。
  • 一種導致大滅絕事件的新機制
    從化石記錄來看,地球生命史上一共發生過五次主要的物種大滅絕事件,它們分別是4.39億年前的奧陶紀物種滅絕,3.59億年前至3.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2.01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以及最著名的6600萬年前的
  • 中外科學家對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南古所 供圖科研人員介紹,遺蹟化石不僅保存了鈣質殼生物的行為學、生態學信息,其更多地保存了軟軀體生物的行為學信息。除特殊埋藏條件下,軟軀體生物很少在地層中留下化石記錄。因此,遺蹟化石記錄能相對完整的再現整個生態系生物行為和生態面貌,並蘊含實體化石研究過程中無法提供的生態學信息,為研究大滅絕事件後的生態系復甦提供了重要化石窗口和媒介。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研究中獲進展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轉折期,地球上發生了顯生宙規模最大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在6萬年的時間裡,約81%的海洋生物徹底消失,破壞了存在了2億年的海洋生態系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嘗試利用海相碳酸鹽巖鎂同位素手段來研究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演化。白雲巖鎂同位素不易被後期成巖作用改造,且礦物與溶液間鎂同位素分餾係數已被精確標定,這使得白雲巖鎂同位素在示蹤古海洋演化、大陸風化以及生命過程等研究中具有應用潛力。因此,白雲巖鎂同位素有望為揭示二疊紀-三疊紀轉折期海洋環境變化以及生物大滅絕機制提供新的認識。
  • 中外科學家對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3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3日消息,該所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的科研機構人員通過合作,將研究聚焦於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遺蹟學記錄,系統梳理和評估了對應用於反映生態系復甦的所有遺蹟學指標,並界定了每個指標的內涵和外延。通過對遺蹟化石屬種多樣性和遺蹟階層的精細分析解讀,能為底棲造跡生物復甦提供良好指示。
  • 只知道侏羅紀的你,應該了解一下三疊紀,四足動物進化的特殊時期
    地球歷史的三疊紀(2.51億年到2.02億年前),是四足動物進化的一個特殊時期。在此期間,化石記錄中首次出現了若干脊椎動物類群,如滑體兩棲類、龜、有鱗目、鱷類、恐龍、鳥類和哺乳動物。三疊紀出現在二疊紀末地質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後不久,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幾乎摧毀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只有10%的物種在二疊紀末的災難中存活下來,這場災難結束了古生代,開啟了中生代,從而進入了恐龍時代。在二疊紀滅絕期間,超過95%的海洋無脊椎動物消失了。
  • 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
    什麼造成了三疊紀末大滅絕?對於這次大滅絕,科學家認為可能是由於地球海洋氧氣含量中極低造成。最近,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從地球巖石的證據中再次找到三疊紀末期海洋缺氧滅絕理論。巖石往往記錄著地球的故事,所以研究人員從英國,西西里島和北愛爾蘭收集到三疊紀時期的巖石樣品。
  • 三疊紀大滅絕
    這次物種大滅絕幫地球改變了它的面貌,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溼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巖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溼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
  • 新研究發現三疊紀巨型哺乳動物「表親」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瑞典和波蘭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波蘭一個村莊發現了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二齒獸化石,這種身形似大象的巨型動物是哺乳動物的「表親」,曾與巨型恐龍共存,這表明恐龍並非當時地球陸地上唯一的龐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