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揭示三疊紀昆蟲特異飛行模式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圖為短脈螽科昆蟲化石翅膀的掃描電子顯微成像及能譜分析。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5月2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4日發布消息,該所與美國相關研究人員共同利用掃描電鏡和能譜分析技術,從美國三疊紀昆蟲標本中發現直翅目昆蟲存在一種特殊的翅痣結構,揭示了昆蟲的一種全新飛行模式。

科研人員介紹,獲得飛行功能是動物界將生存空間拓展到三維空間的標誌性事件。昆蟲在演化歷史中發展出多種類型的飛行模式,其中蝗蟲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可以在數千公裡的大陸內遷移。

然而,包括現生蝗蟲在內的的蝗亞目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極大爭議。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方豔工程師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肖書海教授團隊以及伊利諾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這項全新研究。

本次研究發現,直翅目短脈螽科昆蟲的前翅存在一種特異翅痣結構,這種結構在現生直翅目的昆蟲中並不存在。然而,已經絕滅的短脈螽科昆蟲雖然翅膀的外形與現生直翅目相似,卻具有可以飛行的特異翅痣結構。

科研人員介紹,這種翅痣結構通常認為用來保持飛行的穩定性。與現生的蜻蜓類、蜂類不同,短脈螽科昆蟲的翅痣區不僅僅是角質加厚,而且存在較多明顯的橫脈組合,這種帶橫脈組合的翅痣類型通常被認為是翅痣的原始類型。

據了解,雖然短脈螽科昆蟲為中生代一種全球廣布類型,有非常久的研究歷史,然而,關於該科昆蟲的生態習性討論仍然十分缺乏,本研究為短脈螽科昆蟲的生態學研究提供新的實證。(完)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揭示三疊紀昆蟲大輻射事件
    ,證實了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二疊紀末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陸地生態系統危機,包括昆蟲數量和多樣性的急劇減少。進入三疊紀,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迅速發展,是現代生態系統起源的第一步,因而被稱作「現代生態系統的黎明」。此時期,在陸地生態系統中,脊椎動物類群異常繁盛,而植物和昆蟲同樣經歷了重要的發展。但由於早、中三疊世昆蟲化石極度稀缺,人們對於三疊紀昆蟲復甦這一重要事件的認識嚴重不足。
  • 美國三疊紀化石中發現直翅目昆蟲存在一種特殊的翅痣結構
    :電子束Z軸對比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得飛行功能是動物界將生存空間拓展到三維空間的標誌性事件,通過翅膀來獲得飛行功能的動物主要有昆蟲、鳥類和極少數哺乳動物。
  • 三疊紀昆蟲研究獲重大進展 蚊蠅、蝴蝶等「大復甦」時間被提前2000...
    近日,中科院牽頭的團隊證實了如蝴蝶、蚊子、蒼蠅、蛾子等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將之前報導的時間提前了2000萬年;將國外研究者提出的「中生代湖泊革命」時間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該研究於9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三疊紀昆蟲演化新證據
    據新華社華盛頓電  (記者周舟)一個中國科研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大約2.37億年前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曾經歷生物多樣性大發展。這一發現有助於三疊紀昆蟲復甦事件研究及油氣資源勘探。
  • 昆蟲飛行的秘密,有些昆蟲不遵守空氣動力學它也能飛上天!
    昆蟲獨有的飛行能力令科學家嘆為觀止。按照傳統空氣動力學原理來看,蜜蜂是根本無法飛上天的。昆蟲飛行是20世紀的一大謎團,最近人們才終於發現它們飛行軌跡中所顯露的一些奧秘——空氣動力學誕生之初,科學家就注意到昆蟲的飛行有點詭異。
  • 昆蟲飛行的謎團,蜜蜂為什麼不遵守空氣動力學它也能飛上天!
    昆蟲獨有的飛行能力令科學家嘆為觀止。按照傳統空氣動力學原理來看,蜜蜂是根本無法飛上天的。昆蟲飛行是20世紀的一大謎團,最近人們才終於發現它們飛行軌跡中所顯露的一些奧秘——空氣動力學誕生之初,科學家就注意到昆蟲的飛行有點詭異。早期研究表明,昆蟲是通過快速拍打它們的翅膀來飛行的,可這種力量太小,依據它們的體重與飛行力量比率,科學家根本不可能製造出人類的飛行器。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相比於海洋而言,對陸地生態系統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處於東特提斯洋的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響應的研究甚少。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發育連續,化石豐富,為深入研究三疊紀-侏羅紀轉換時期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 科學家們揭示了昆蟲翅膀激發對抗超級細菌的新方法
    科學家們揭示了昆蟲翅膀激發的納米材料是如何在接觸時破壞細菌的。 新的抗菌表面正在開發中,具有模仿昆蟲翅膀致命作用的不同納米顆粒,但科學家們才開始揭開它們如何工作的奧秘。 發表於自然觀微生物學研究人員已經詳細說明了這些模式是如何摧毀細菌的--拉伸、切割或撕碎細菌。
  • 中美科學家合作揭示被子植物繁衍關鍵機制
    來源標題:中美科學家合作揭示被子植物繁衍關鍵機制來自山東農業大學和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科研團隊近日在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揭示了被子植物繁衍的關鍵機制。團隊研究人員表示,一般情況下,為防止出現遺傳紊亂,被子植物的一個胚珠只允許一個花粉管進入。
  • PLoS Pathogens:揭示LysM蛋白介導的真菌—昆蟲互作效應機制
    研究以昆蟲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為對象,揭示了LysM蛋白介導真菌—昆蟲互作的效應機制。真菌細胞壁成份中的幾丁質是重要的病原模式分子,植物病原真菌通過分泌含有LysM結構的效應蛋白(effector)保護細胞壁、結合游離的幾丁質寡糖或競爭性抑制寄主幾丁質受體等方式,抑制由病原菌幾丁質誘導的寄主免疫反應。
  • 三疊紀的恐龍明星
    三疊紀(英語:Triassic)是2.5億至2億年前的一個地質時代,它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
  • 科學家揭示蝙蝠飛行及免疫適應性相關機制
    中外科學家完成的蝙蝠基因組學研究近日在《科學》上在線發表。科學家對兩種不同類群的蝙蝠基因組比較分析,揭示了蝙蝠飛行及免疫系統的適應性相關機制,闡明不同蝙蝠類群的分子多樣性機制,為蝙蝠及其它哺乳動物在生物學及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浙大科學家揭示病毒在昆蟲體內悄悄傳宗接代的秘密
    浙江在線杭州6月1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周煒 朱原之)浙大科學家近日一項新發現,揭示了一種對番茄危害極大的病毒如何巧妙地與害蟲「勾結」:這種病毒寄宿在昆蟲體內,而昆蟲的部分後代一出生就自帶病毒。
  • 昆蟲飛行有奇招--中國數字科技館
    許多人都以為鳥類是自然界最善於飛行的動物,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飛行本領最高超的,首先要推飛蟲。有些昆蟲除了具有驚人的「長跑」本領以外,還能在茫茫大海上空不迷失方向,準確地向目的地前進。  最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昆蟲持久飛行的能力。它們竟能飛過山嶺,橫越海洋和整個大陸!昆蟲遷徙時一般是同一種類在一起飛行,可是往往也有不同種類的昆蟲,混雜在一起,同時飛行。有時在遷移的隊伍中,不同的昆蟲,竟達40種之多。
  • 中生代生物探索——三疊紀
    (圖文/垚哥說動物)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2.5-2億年,時間跨度5000萬年。三疊紀是一個特殊的地質年代,也許它並不為人所熟知,但是一提到恐龍,大家應該就不會陌生了。是的,三疊紀是恐龍的誕生紀,恐龍在此刻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 德國飛行昆蟲數量銳減75%,原因依然未知
    據報導,德國昆蟲學家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27年裡,飛行昆蟲的總數已經下降了75%,而原因依然不得而知。不久前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一項報告詳細描述了德國研究人員在全國63個保護區進行的縱向研究結果,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測算所有飛行昆蟲的重量,並以此來衡量「飛行昆蟲生物量」。
  •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恐龍是從三疊紀末活躍到白堊紀的,恐龍家族數量龐大,而且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恐龍的體型也在逐漸的變大,外形特點也在一直變化著。想知道恐龍到底是怎麼演化的嗎?我們且往下看。
  • 27年下降75%,飛行昆蟲數量驟減為哪般
    近日,據外媒報導,德國科學家對全國63個保護區進行縱向研究後得出結論:在過去27年裡,德國飛行昆蟲總數下降了75%。報告稱,研究的目的是測算所有飛行昆蟲的重量,並以此來衡量「飛行昆蟲生物量」。科學家們對沙丘、草原以及森林等地區進行了調查,在27年的時間裡,他們利用帳篷收集了超過53.5公斤飛蟲。儘管在得出結論之前,他們預想到飛行昆蟲數量會有所減少,但如此極端的減少量「令人感到擔憂」。並且為何飛行昆蟲會如此大幅度的減少,依然不得而知。
  • 只知道侏羅紀的你,應該了解一下三疊紀,四足動物進化的特殊時期
    地球歷史的三疊紀(2.51億年到2.02億年前),是四足動物進化的一個特殊時期。在此期間,化石記錄中首次出現了若干脊椎動物類群,如滑體兩棲類、龜、有鱗目、鱷類、恐龍、鳥類和哺乳動物。三疊紀出現在二疊紀末地質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後不久,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幾乎摧毀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只有10%的物種在二疊紀末的災難中存活下來,這場災難結束了古生代,開啟了中生代,從而進入了恐龍時代。在二疊紀滅絕期間,超過95%的海洋無脊椎動物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