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垚哥說動物)
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2.5-2億年,時間跨度5000萬年。三疊紀是一個特殊的地質年代,也許它並不為人所熟知,但是一提到恐龍,大家應該就不會陌生了。是的,三疊紀是恐龍的誕生紀,恐龍在此刻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不過除了恐龍之外,三疊紀還生活著其他的動物,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菊石

菊石類動物早在後古生代的泥盆紀就已經出現了,但它們的繁盛卻是在三疊紀。菊石是卷殼鸚鵡螺的後代,因此外貌與鸚鵡螺是極其相似的,不同點在於菊石有明顯的螺紋,向內延伸呈螺旋狀排列。作為新版本的頭足類動物,它有著相對輕盈的殼,可以更加靈活的遊動。菊石的個體差異很大,小的僅幾釐米,但最大的直徑能超過兩米,比磨豆花的石盤還大,極具視覺震撼。菊石是海洋中靈活的捕食者,但是它們可不是主宰,因為有更可怕的生物以它們為食。
魚龍

魚龍類生物在三疊紀早期就出現了,它們是恐龍時代海洋的標誌性動物。魚龍並不是由魚進化而來的,是由爬行動物從陸地重新回到海洋的「逆進化」過程而來。魚龍和海豚非常相似,有著長長的嘴,尖利的牙齒以及肥碩的身軀,它們是兇殘的捕食者,食物包括魚類、菊石類,甚至同類。魚龍和海豚的不同點在於,魚龍有一雙特大的眼睛,像盤子一樣,而海豚是眯眯眼。魚龍的尾鰭是豎立型的,靠左右擺動前進,而海豚尾鰭是平行的,靠上下擺動推進。三疊紀中,小型魚龍如混魚龍,僅有1米長,體重不足百斤,而大型魚龍,如短頭魚龍,身長15米,重達10多噸。魚龍在後期發展中體型越來越大,甚至大到超乎想像,至今飽受爭議的紐西蘭魚龍,就是很好的例子。
腔骨龍

腔骨龍是最早的食肉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它們有著三角形的長腦袋,牙齒細小尖銳,體型纖細,普遍身長1米,體重20斤。它們應該是由蜥蜴進化而來,是首次以兩腿直立活動的動物。它們成群結隊的出沒,幾乎什麼都吃,捕食爬行類,魚類、兩棲類和昆蟲類生物,甚至可以和古生代的波斯特鱷大戰。在後期發展中,腔骨龍成為了獸腳目恐龍的先祖。
尼亞薩龍

同樣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恐龍,和腔骨龍類似,體型小巧,兩腿直立,但它們卻是素食主義者。關於這種恐龍的介紹不多,它們身長2-3米,重達百斤,應該是最早的素食恐龍。
原顎龜

原顎龜是最早的龜,是當今烏龜、鱉等動物的祖先,它們由杯龍類動物進化而來,體型上它們小了很多,背部開始全部覆蓋堅硬的盔甲,和當今的鱷龜非常類似。原顎龜在行動方式上也有所改變,由之前的四腿直立行走變成了匍匐前進。食性上它們依然是素食,但是逐漸的分化出一支肉食性龜類。
翼龍

翼龍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它們出現於三疊紀中晚期,很難明白它們是怎麼進化出翅膀,進而飛向天空的。翼龍由小型蜥蜴進化而來,前期的翼龍還具有明顯的蜥蜴特徵,頭部狹長,嘴裡布滿了利齒。它們一般體型不大,如蓓天翼龍,僅有20釐米長,100克重,就和小鳥一樣。它們逐漸取代了巨型昆蟲,成為了天空的統治者。
板龍

板龍是三疊紀最大的恐龍,也是此階段最大的陸地生物。它們身高3.5米,身長8米,體重高達5噸,足以藐視一切生物。它們是素食者,但並不溫柔,指部皆具利爪,又長又尖,可用於挖掘和攻擊,四肢強健,能雙足和四足行走,尾部肌肉發達,具備橫掃功能,沒有任何生物膽敢挑戰板龍的權威,它們是三疊紀特別的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