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歷史的三疊紀(2.51億年到2.02億年前),是四足動物進化的一個特殊時期。在此期間,化石記錄中首次出現了若干脊椎動物類群,如滑體兩棲類、龜、有鱗目、鱷類、恐龍、鳥類和哺乳動物。三疊紀出現在二疊紀末地質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後不久,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幾乎摧毀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只有10%的物種在二疊紀末的災難中存活下來,這場災難結束了古生代,開啟了中生代,從而進入了恐龍時代。在二疊紀滅絕期間,超過95%的海洋無脊椎動物消失了。主要受害者是在珊瑚礁和潛水區中靜止不動和行動遲緩的海洋生物,如四射珊瑚、床板珊瑚、三葉蟲、廣翅鱟、腕足類、單細胞竹蜓及許多苔蘚蟲類種群。
雙殼類和腹足類生物也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打擊。陸地上,三分之二的陸地脊椎動物和近三分之一的昆蟲與構成其棲息地的常綠植物一起消失。在陸地動物中,獸孔類動物(哺乳動物的祖先)是主要受害者。二疊紀即將結束之際,板塊運動、造山運動、火山活動,以及海退,都讓大陸和海洋分布發生了重大變化。二疊紀滅絕與西伯利亞火山的大規模爆發事件有關,那次噴發發生在約2.5億年前二疊紀與三疊紀交替之際。
生物危機發生之後,以前在生態系統中扮演次要角色的動物群體變得重要,並出現了新的動物群體。大滅絕是生命的走向主宰,毀滅了舊時代,迎來了新時代。從二疊紀到三疊紀,在中生代時期出現了新的生命類型,生態系統發生了巨變。二疊紀末,獸孔類這種類似於哺乳動物的脊椎動物是動物界的主宰。
到了三疊紀末,祖龍類這種主要的爬行動物取代了獸孔類,成了主要的脊椎動物,大部分獸孔類成為二疊紀末災難的受害者。三疊紀期間,哺乳動物起源於小型獸孔類動物,而恐龍種類則開始多樣化,成了主導者。一些小型恐龍開始在樹枝上探索上空。翼龍、孔耐蜥和鳥類首次在空中飛舞,衝破了重力的障礙,而其他脊椎動物則進入海洋。三疊紀期間還出現了滑體兩棲類、蜥蜴、龜和鱷形目。陸生動物群的更替揭示了許多主要四足動物的起源,這些四足動物至今仍然存在。三疊紀是泛大陸世界中脊椎動物進化的復興時期。
三疊紀是古生代到中生代的過渡期。三疊紀時代開始時,所有主要大陸板塊都還是一個超級大陸,我們稱之為泛大陸,它正緩慢向北漂移。陸地動物能夠輕易地在陸地表面來回遷移。泛大陸包括兩個大陸:北部的勞亞古大陸和南部的岡瓦納大陸。白堊紀時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出現之前,在中生代的大部分時期,特提斯海位於岡瓦納大陸和勞亞古大陸之間。特提斯海就是現在的地中海。其他部分則是黑海、裏海和鹹海,如今,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帶標誌著特提斯海遺蹟,它在新生代期間被大陸碰撞、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