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揭示了昆蟲翅膀激發的納米材料是如何在接觸時破壞細菌的。
蟬和蜻蜓的翅膀是天然的細菌殺手,這一現象促使研究人員尋找擊敗抗藥性超級細菌的方法。
新的抗菌表面正在開發中,具有模仿昆蟲翅膀致命作用的不同納米顆粒,但科學家們才開始揭開它們如何工作的奧秘。
發表於自然觀微生物學研究人員已經詳細說明了這些模式是如何摧毀細菌的--拉伸、切割或撕碎細菌。
RMIT大學傑出教授埃琳娜·伊萬諾娃(Elena Ivanova)說,找到非化學方法殺死細菌是至關重要的,每年有超過70萬人因耐藥細菌感染而死亡。
伊萬諾娃說:「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是對全球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對感染的常規治療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當我們尋找自然的想法時,我們發現昆蟲已經進化出了高效的抗菌系統。
「如果我們能準確地了解昆蟲激發的納米粒子是如何殺死細菌的,我們就可以更精確地設計這些形狀,以提高它們的抗感染效果。」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開發低成本和可擴展的抗菌表面,用於植入物和醫院,提供強大的新武器來對抗致命的超級細菌。」
殺菌劑表面
蟬和蜻蜓的翅膀上覆蓋著微小的納米粒子,這是科學家們為了模擬它們的殺菌效果而開發的第一批納米粒子。
從那時起,他們還精確地設計了其他納米粒子,比如薄片和電線,它們的設計都是為了破壞細菌細胞。
落在這些納米結構上的細菌發現自己被拉扯、拉伸或切割,破壞細菌細胞膜並最終殺死它們。
新的回顧首次分類了不同的方式,這些表面納米粒子提供必要的機械力,以打破細胞膜。
伊萬諾娃說:「我們合成的仿生納米結構在抗菌性能上有很大差異,但原因並不總是很清楚。」
「我們還努力找出一個特定納米粒子的最佳形狀和尺寸,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致命能力。」
「雖然我們正在開發的合成表面將自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例如,我們甚至觀察蜻蜓,但我們看到不同物種的翅膀比其他物種更能殺死某些細菌。」
「當我們在納米尺度上觀察翅膀時,我們看到了覆蓋這些翅膀表面的納米粒子的密度、高度和直徑的差異,因此我們知道,正確的納米結構是關鍵。」
伊萬諾娃說,生產大量的納米結構表面,成本效益高,因此可以用於醫療或工業應用,仍然是一個挑戰。
但她說,最近納米製造技術的進步顯示了開創生物醫學抗菌納米技術新時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