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飛行的秘密,有些昆蟲不遵守空氣動力學它也能飛上天!

2020-12-02 宇宙探索百科

昆蟲獨有的飛行能力令科學家嘆為觀止。按照傳統空氣動力學原理來看,蜜蜂是根本無法飛上天的。昆蟲飛行是20世紀的一大謎團,最近人們才終於發現它們飛行軌跡中所顯露的一些奧秘——

空氣動力學誕生之初,科學家就注意到昆蟲的飛行有點詭異。早期研究表明,昆蟲是通過快速拍打它們的翅膀來飛行的,可這種力量太小,依據它們的體重與飛行力量比率,科學家根本不可能製造出人類的飛行器。

1934年,科學家安託萬·馬恩萊和安德烈·桑切斯古進行蜜蜂的飛行研究。他們應用數學分析和已知的飛行原理來計算蜜蜂的飛行,得出的結論是,理論上說「蜜蜂飛行是不可能的」。自那以後,蜜蜂成了不遵守空氣動力學原理的典型。

科學家下此定義的原因是,他們不可能製造出可以閃動翅膀的飛機。要產生30萬倍的呼吸效率,對於人類而言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昆蟲翅膀溯源

昆蟲飛行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的古生代,那時候的地球是沼澤的天下。沼澤又是昆蟲的理想樂園,所以,那時候的地球到處是昆蟲,但都是沒有翅膀的,它們當時還不需要這樣累贅的東西。世界著名昆蟲學家馬修·道格拉斯在堪薩斯大學所進行的研究證明,那時的昆蟲只有附翅,這是長在昆蟲胸腔部位的小小的翅狀突起,也叫垂下物。它們的功能本來是用來吸收太陽的熱量,這樣可以在氣溫下降時提高昆蟲的體溫。

到了古生代的石炭紀,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兩棲類動物和爬行類動物開始大量登陸,它們均以昆蟲為食。這樣一來,除了原先的天敵蜘蛛和蠍子以外,昆蟲又有了第三類致命的敵人。起先,昆蟲是用跳躍的方式來逃脫兩棲動物的襲擊的。幸虧昆蟲胸部的垂下物能使它們騰空而起,儘管距離很短,卻足以使它們死裡逃生。

符合適者生存的進化法則,活下來的昆蟲其附翅就逐漸開始發育,而且逐漸形成翅膀的雛形。昆蟲學家們推測,有一些昆蟲在拼死逃命而跳躍的時候,會拍打它們那小小的翅形垂下物,以便使自己能滑翔得更遠些。最後,這些垂下物就發育成為展開的漂亮的翅膀。昆蟲用胸部強勁的肌肉來撲動它們的翅膀,因而可以飛得很遠,使食肉動物可望而不可及。

妙不可言的氣旋

波音747飛機不會像昆蟲一樣扇動翅膀,卻同樣可以飛起來,這是因為它使用350噸的爆發性能量,並在機翼形狀設計上下了足夠的功夫,所以才能夠獲得巨大的上升力。如果飛機像鳥和昆蟲一樣振翅的話,周圍便會產生空氣漩渦而造成失速和墜落。

對於只有0.056克的紋白蝶來說,它的飛翔方式卻是無法用這個定理來解釋的。若以流體力學來解釋的話,也會得到「昆蟲會掉下來」的結論。

直到1998年,英國劍橋大學的理查得·亨廷頓教授才清楚說明了飛機和昆蟲飛行方式的不同。秘密就蘊藏在神奇的氣旋中。

空氣是什麼?空氣可不是你所想像的那麼無所謂,它可是既有體積又有質量,而且還是具有一定黏性的東西。例如,乘坐雲霄飛車時,由於風壓所以整個身子會向後仰。重量輕的紋白蝶,當它起飛時,能量一下子就會用完。然後它會用肌肉攪動有黏性的空氣,讓翅膀周圍的空氣產生漩渦,並藉由此產生的反作用力,以盤旋而升的氣流力量讓它得到上升飛行的能力。當翅膀由上往下拍打時,身體便往上浮起,翅膀舉起的時候便開始了飛行前進。情形和道理頗像是人類的碟泳前進。

為了更詳盡地揭示蜜蜂等昆蟲的飛行奧秘,亨廷頓教授團隊花費近一年的時間,製作出一隻個頭稍大些的機械天蛾,它具有用微型電池提供動力的翅膀,扇動力度和角度與真正的天蛾基本相同。研究人員把它放進風穴中,然後用超高速攝像機拍下它飛行時翅膀表面煙霧移動的三維畫面。一些未知細節讓大家眼前一亮——娥和蜜蜂等昆蟲在起飛時,它們翅膀的前緣處會產生一個急轉的螺旋形氣團,正是這個氣團給了它們一種額外的升力。

仔細觀看三維影像畫面後,研究人員發現當昆蟲向下振動翅膀時,氣流上升到翅膀以上,並在整個翅膀前緣部位形成一串圓筒狀氣旋。這個氣旋是個圓錐形螺旋,翅膀根部的螺旋很小,越到翅尖,螺旋越大。

整個氣旋與翅膀前緣保持水平,並緊貼前緣。從翅根到翅尖,這個氣旋強度逐漸減弱、消失,接著被另一個新產生的氣旋所取代。氣旋移至翅尖後又延伸到昆蟲的尾部,循環往復,這樣一來,兩個翅膀振動所產生的氣旋就構成了一個環形。昆蟲每振翅一次,就在雙翼前緣處形成一個氣旋,然後又衝出這個氣旋。此時它翅膀處在氣團包裹中,但翅膀的下一次振動所形成的氣旋卻再次為它提供升空的動力。

亨廷頓教授興奮地說,飛行試驗證明,這個氣旋在昆蟲的翅膀上空造成了一個低壓區,在周圍高壓的推動下,處在低壓區中心的翅膀就會被吸引上升。每個低壓區都會被周圍的高壓區所託起,使處在低壓區的昆蟲獲得上升的力。

以前,空氣動力學家懷疑昆蟲振動翅膀產生的前緣氣旋可以獲得足夠上升的力量,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這個氣旋的細節,而過於保守了。

亨廷頓團隊的發現獲得了學界權威的首肯,他們認為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在於第一次證實昆蟲翅膀前緣處的氣旋是螺旋狀的,呈圓錐形由翅根向翅尖推進。這種移動方式使整個氣旋保持穩定,推遲了氣旋與翅膀相分離,使氣旋儘可能長時間地給昆蟲提供上升的推力。

在揭示神秘氣旋之前,亨廷頓還闡釋了為什麼昆蟲長時間飛行卻不會疲勞的奧秘。原來,絕大多數昆蟲都在胸部長有8至10對氣門,也稱呼吸口。它們雖然沒有肺,無需通過血紅蛋白,卻可以直接將氧氣輸送給肌肉,這種供給效率竟然是人類的30萬倍。所以,它們可以長時間並輕鬆地扇動翅膀。

姿態控制尚未知

小昆蟲的確蘊含著大秘密。亨廷頓及圈內專家都清楚,了解了氣旋與肌肉供氧還只是初步階段,昆蟲飛行還有諸多奧秘有待探索。比如,科學家還不能解釋昆蟲在空中是如何控制身姿的,因為它們不會靜止停留在空中。還有,它們是怎樣應對風向和風速變化的?而要了解昆蟲是怎樣控制和順應這些外力條件的,無疑是十分複雜艱難的事。亨廷頓多次坦率地表示,這顯然不是一兩代人能解決的,這既需要多學科的聯合,更需要主流科學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昆蟲飛行的謎團,蜜蜂為什麼不遵守空氣動力學它也能飛上天!
    昆蟲獨有的飛行能力令科學家嘆為觀止。按照傳統空氣動力學原理來看,蜜蜂是根本無法飛上天的。昆蟲飛行是20世紀的一大謎團,最近人們才終於發現它們飛行軌跡中所顯露的一些奧秘——空氣動力學誕生之初,科學家就注意到昆蟲的飛行有點詭異。早期研究表明,昆蟲是通過快速拍打它們的翅膀來飛行的,可這種力量太小,依據它們的體重與飛行力量比率,科學家根本不可能製造出人類的飛行器。
  • 有翅膀不等於會飛,在有翅膀的生物中,最不應該會飛的就是昆蟲
    你可能會說,鴕鳥和家雞的身材都太過肥碩了,那小小的翅膀沒有足夠的力量讓它們的身子飛起來,沒錯,你想的完全正確,而昆蟲不應該會飛也是出於同理。對於大多數昆蟲而言,它們的翅膀和體重都不成正比,特別是蜜蜂,無論如何它們的翅膀也不可能有足夠的力量讓這麼重的身子飛起來。
  • 微型飛行器:像昆蟲那樣飛(圖)
    孫茂:是的,不要小看了昆蟲的慢速飛行以及懸停、直升,這裡面蘊含著與鳥兒不一樣的飛行機理,非常奇妙,比如,基於傳統的空氣動力學理論的計算發現,果蠅翅膀的最大升力係數只有約0.6,單就這個力的大小來說,不夠平衡昆蟲的重量,更不能提供機動飛行所需的附加氣動力。也就是說,用傳統的理論不能解釋昆蟲飛行這一現象,它們自己有一套飛行中產生和控制空氣動力的機制。
  • 自然科普:昆蟲的翅膀不僅能飛,還能變成小棍子保持平衡
    你認識的會飛的生物有哪些?鳥?魚?昆蟲?或者是開飛機上天的人?被我們經常形容鳥兒可以自由自在翱翔天空,而鳥類的翅其實是「犧牲」了前肢轉變而來的,而體型嬌小的昆蟲的翅膀與足並存,也許這才是純粹的翅膀。又美又能飛行的昆蟲翅膀蜻蜓可以急速飛行,蒼蠅可以懸停在半空中,蝴蝶可以穿越整個大陸,螳螂可以高明偽裝,都得益於兩對翅
  • 昆蟲飛行有奇招--中國數字科技館
    許多人都以為鳥類是自然界最善於飛行的動物,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飛行本領最高超的,首先要推飛蟲。有些昆蟲除了具有驚人的「長跑」本領以外,還能在茫茫大海上空不迷失方向,準確地向目的地前進。  昆蟲在飛行時振動翅膀的速度,也遠非鳥類所能比。科學家在觀察昆蟲的飛行以後,發現不同種類的昆蟲,振動翅膀的頻率各不相同,而且相差極大。例如:雙翅類、膜翅類和鞘翅類的昆蟲,翅膀振動的頻率極高。研究人員利用連續快速攝影機和高速電影拍攝機等儀器,把它們飛行時的動作拍攝下來,分析後發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
  • 有趨光性的昆蟲,為什麼不向著太陽一直飛?
    昆蟲大都有趨光性,不過有的是正趨光性,有的是負趨光性,簡單的說正趨光性就是一些昆蟲會主動地靠近光源,而負趨光性則恰恰相反。關於正、負趨光性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晚上路燈的四周會聚集大量的飛蟲,而這些飛蟲都是正趨光性的,而我們常見的蝸牛、西瓜蟲等動物則是負趨光性的。對於正趨光性的昆蟲來說,光是最能吸引它們的,那麼為什麼它們不一直奔向太陽呢?
  • 蚊子飛行空氣動力學原理很獨特 可在仿生學中應用
    (原標題:蚊子飛行空氣動力學原理很獨特) 科技日報北京
  • 昆蟲機器人你見過嗎?可模仿昆蟲快速飛行,時速可達11公裡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MAVLab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昆蟲飛行機器人,模仿昆蟲的快速飛行。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使用自由飛行和敏捷撲翼機器人的實驗可以提高對果蠅如何控制侵略性逃生機動的理解。
  • 昆蟲是怎麼 追上車速達到 100千米/小時汽車的?
    昆蟲是怎麼 追上車速達到 100千米/小時汽車的?雖然有些昆蟲的飛行速度比較快,卻很少有時速達到100千米的,但是有時候確實有一些蟲子追上行駛速度較快的車,因為它們有秘密交通工具。在開車時,如果我們將車的門窗都關上,那麼車和外部空氣是隔絕的,這使車的外壁被一定數量的空氣包裹著。無論車的速度是快或是慢,這層包裹著的空氣都在以與汽車相同的速度移動。也就是說,從空氣的角度來說,它和車的相對靜止的。而如果一隻昆蟲飛入這層包裹著車的空氣中,那麼借著輕盈小巧的優勢,它基本上就可以搭便車,只需要扇動翅膀,就能被空氣裹挾著一起飛行了。
  • 自然科普:昆蟲不大六條腿,上天入地水中遊全可以靠它
    站立行走是對於人類而言的,對於昆蟲,前進這個動物可能是爬、跑、走、跳、遊、飛……這就讓昆蟲既能足行陸地,又可暢遊四海。傳統出行模式:地上行對於幼蟲而言,腹足是它們的爬行工具。尺蛾的幼蟲尺蠖貌似小樹棍,是昆蟲界的擬態高手。
  • 蜻蜓是昆蟲界最優秀的飛行員?從飛行方式、技巧和翅膀本身說起
    但是同樣作為昆蟲,蜻蜓是昆蟲中前飛扇動翅膀次數最少的且速度最快的。它每秒扇動30-50次翅膀,可以在空中進行長時間長距離的飛行還可以隨意的加速,其衝刺飛行速度可達40m/s,這簡直就是昆蟲中的戰鬥機,這是一般昆蟲無法完成的飛行。
  • 飛機是靠什麼原理飛行?兩分鐘了解空氣動力學,明白為何不掉下來
    飛機這麼大,到底是如何飛上天的呢,自身要提供動力是肯定的,那還能從哪兒借力呢,這就不得不聊一聊空氣動力學。我們想一想目前能飛的超級英雄的造型,幻視穿著緊身衣加鬥篷,超人穿著緊身衣加鬥篷,雷神瘦的時候,也是緊身衣加鬥篷,身形苗條加鬥篷,飛行標配啊。
  • 這個仿生昆蟲無人機,沒有螺旋槳,靠振翅飛行丨周末酷生活
    就這樣,人類開始重新了解這個從未探索過的世界,而就像他們期待的那個樣子,人們也在迅速的使用各種新奇的飛行技術,來豐富人類文明世界,從萊特兄弟的第一架飛機飛上天,到如今五花八門的大小不一型號不同的無人機,一個個飛行器的出現,讓我們對天空不光是充滿敬畏與好奇,更是讓這個神秘的維度變得清晰透明,並且被我們所利用並造福世界,不光是作為交通工具,無人機噴灑,飛行器航拍等新興飛行產品
  • 師承果蠅,能懸浮、傾斜和轉彎,機器人飛行大師來了
    飛行類昆蟲,比如蜜蜂、蜻蜓和果蠅,都有高超的飛行技術。這些技術往往在逃避天敵或者躲避人類襲擊的時大展身手。近日,荷蘭科學家製作了一個擁有類似機動性能的飛行機器「昆蟲」。儘管體積比昆蟲大多了,它還是幫助人類了解了這些自然界的高手是如何飛行的。
  • 紙飛機到底能飛多遠,先哈一口氣,分析一下它背後的空氣動力學
    紙飛機到底能飛多遠,先哈一口氣,分析一下它背後的空氣動力學 2020-10-25 2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昆蟲的美邀請你一起來欣賞
    如果有朋友問我說:「你最喜歡昆蟲的什麼」,emmmm……我會思考一下,畢竟昆蟲作為動物的一大類群,它們的特質太多了。不過在其中,有一個特徵最能讓我感受到「昆蟲之美」,那就是它們的翅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翩翩飛舞的昆蟲總會給人以好感。
  • 雖然它看起來像一個小型昆蟲,但是它是一款新型的飛行機器人
    你能想像的出一款重量僅僅和牙籤相當的飛行機器人,會是什麼樣子的嗎?這種小型機器人的出現,是科技上的一大進步,這不僅僅只是因為它的小巧,而是能源上的一種改革。現在還是人類肉眼可以看得到的形狀,如果再深入發展,會不會出現肉眼看不到的,像科幻片中一樣的納米大小的飛行器呢?
  • 靈感來自獨角仙 最長可飛行9分鐘
    「我們最近預發表在arXiv上的論文的主要目的是延長KUBeetle-S機器人的飛行時間或耐力。」Park教授解釋道,「我們選擇了一副空氣動力學效率高的翅膀,並擴大了翅膀面積,使之更像真正的昆蟲,從而延長了機器人的耐力。特別是,內側機翼區域被去除了。」
  • 韓國大學研發出世界最輕的兩翼機器人,可用於研究昆蟲飛行機制
    #極果播報#據外媒報導,韓國建國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款名叫「KUBeetle-S」的飛行機器人,它們的形狀看上去和昆蟲極其相似,這款機器人的靈感來源於一種名為Allomyrina dichotoma的有角甲蟲,是地球上最大的昆蟲之一,重約5至10g,翅膀的負載能力達到40 N/m 2,遠遠高於昆蟲翼負載的平均值(通常約為8N / m2)。
  • 鳥為何會飛?秘密藏在這裡
    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2月5日報導,鳥類會飛的秘密藏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身體結構發生的一次次優化中。在脊椎動物中,最能引起所有人興趣的就是鳥類。鳥類共有一萬多種,構成了最多樣化、最成熟的脊椎動物群。千百年來,鳥類的飛行一直吸引著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