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行走是對於人類而言的,對於昆蟲,前進這個動物可能是爬、跑、走、跳、遊、飛……這就讓昆蟲既能足行陸地,又可暢遊四海。
傳統出行模式:地上行
對於幼蟲而言,腹足是它們的爬行工具。尺蛾的幼蟲尺蠖貌似小樹棍,是昆蟲界的擬態高手。爬行時一屈一伸,像極了我們用大拇指和中指丈量路程,又像一座拱形橋,非常有趣。而舟蛾科的幼蟲特別遵守紀律,行走時喜歡列隊前進,最多有好幾百隻毛毛蟲排隊爬行。
對於成蟲而言,走路都是六足的「之字走路法」。雖然都是走路,霸氣的行軍蟻一般走出扇形隊列,遇到道路不平時,還有部分螞蟻主動用身體填平道路,遇到溝渠時,也會用身體搭起蟻橋。貪吃肉的虎甲喜歡在陽光充足的白天攔路捕食小蟲,如果遇到人經過,它還會停下來攔在路中間,真是完美詮釋「攔路虎」。
除此,還有跳高愛好者跳蚤展現發達的後腿,輕鬆跳過自己身高200倍的高度。如果按人類的身高計算,它們應該可以一躍跳到70層高樓上。跳得這麼高,就是為了在人類和動物身上美美地吸上一口血。
有跳得高的,當然就有跳得遠的。蝗蟲就是跳遠明星,它憑藉後腿蹬地的力量,一次可以跳出一米以上的距離。如果以人類的步幅來對比,等於是一個人往前跳一次的距離是100米。如果我們都具備這樣的跳躍能力,是不是不再需要汽車、火車呢?
俯視大地模式:低空飛
昆蟲的翅膀非常靈活,耗能低、技巧強、距離長,不用的時候還可以收在背後,
如蜻蜓、蒼蠅這樣的昆蟲界飛行高手,可以輕鬆做到正飛、倒飛、急停、S形轉彎等高難度動作。
為了覓食和避暑,故鄉在墨西哥的帝王斑蝶會長途飛行到加拿大過夏天,之後再飛回墨西哥,一來一回的距離有6000多公裡,是不是很厲害?
翩翩起舞模式:水中遊
水中生活的昆蟲,有的種類是終生生活在水中,比如龍蝨、劃蝽、仰蝽;有的種類只有幼蟲期生活在水中,比如蜻蜓、蜉蝣、石蛾。
蜻蜓的幼蟲名叫水蠆,在遇到天敵時,會像火箭一樣快速逃跑。因為水蠆平時用尾巴吸水、過濾氧氣的方式呼吸,若吸入的水快速噴出,便可以快速移動,從而避開捕食者的襲擊。水蠆的這項技能和火箭的噴射原理相近,真應該給它點個讚。
夏天的水塘表面,經常看見一群群行動迅速的小昆蟲:水黽。嚴格地說,它並不是在水中遊,而是在水面滑行。水黽的腳底長有密密的油性細毛,腳底接觸水面時,細毛之間的空氣就像充氣浮板一樣,功能類似衝浪板,幫助水黽浮在水面,每秒鐘的滑行距離為身長的100倍。
看著小昆蟲們各種行走於江湖的方法,實在是佩服它們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