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疊紀化石中發現直翅目昆蟲存在一種特殊的翅痣結構

2020-11-26 網易新聞

2018-05-23 10:06:06 來源: 神秘的地球

舉報

  

  短脈螽科昆蟲化石翅膀的掃描電子顯微成像及能譜分析:電子束Z軸對比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得飛行功能是動物界將生存空間拓展到三維空間的標誌性事件,通過翅膀來獲得飛行功能的動物主要有昆蟲、鳥類和極少數哺乳動物。昆蟲在演化歷史中發展出多種類型的飛行模式,其中蝗蟲類等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可以在數千公裡的大陸內遷移。然而包括現生蝗蟲在內的的蝗亞目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極大爭議。近年來,系統學觀點認為中生代絕滅類型短脈螽類昆蟲與蝗亞目的起源有密切關係。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利用掃描電鏡和能譜分析技術,從美國三疊紀昆蟲標本中發現直翅目昆蟲存在一種特殊的翅痣結構。和現生的直翅目昆蟲不同,該絕滅類型存在可以保持飛行穩定性的翅痣結構,代表了一種新的飛行模式。

  
該項研究是南京古生物所方豔工程師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肖書海教授團隊以及伊利諾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不同探頭的探測差異,以及電壓與探測深度之間的相關性,對樣品進行Z軸掃描。過去的觀點認為掃描電鏡只能探測樣品表面信息,然而具體的探測深度和化石保存厚度之間的關係較少有具體認識。新的研究表明,在碳質壓膜化石表面,不同厚度是可以通過電壓與探測深度之間的相關性進行詳細研究的,這一方法為研究碳質壓膜化石較深層信息保存打開新窗口。

  
本次研究發現直翅目短脈螽科昆蟲前翅存在一種特異翅痣結構,這種特異翅痣結構在現生直翅目昆蟲中並不存在,現生直翅目昆蟲通過肌肉的收縮與舒張提供動力,利用前後翅的扇面結構,擾動周圍空氣獲得升力和向前動力。然而,已經絕滅的短脈螽科昆蟲雖然翅膀的外形與現生直翅目相似,卻具有可以飛行的特異翅痣結構。這種翅痣結構通常認為用來保持飛行的穩定性,在現生的蜻蜓類、蜂類中也存在不同結構的翅痣。然而通過比較發現,短脈螽科昆蟲的翅痣類型與之不同,其特點是翅痣區不僅僅是角質加厚,而且在翅痣區存在較多明顯的橫脈組合,這種帶橫脈組合的翅痣類型通常被認為是翅痣的原始類型。

  
短脈螽類昆蟲是直翅目的一個特異類群,其分類位置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最近的系統學觀點認為該類型與蝗亞目的起源存在極大的相關性,因此有關短脈螽類昆蟲的研究對現代蝗蟲等蝗亞目的起源和演化有重要意義。雖然短脈螽科昆蟲為中生代一種全球廣布類型,有非常久的研究歷史,然而,關於該科昆蟲的生態習性討論仍然十分缺乏,本研究為短脈螽科昆蟲的生態學研究提供新的實證,同時,新發現的美國短脈螽科昆蟲是該類型在北美大陸的首次報導,也是全球最古老的短脈螽科昆蟲材料。本研究也為了解該類群的起源和古生態習性提供了新的證據。

  
論文信息:Fang Yan, Muscente A.D., Heads S. W., Wang Bo, Xiao S.H.. (2018). The earliest Elcanidae (Insecta, Orthoptera)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美科學家揭示三疊紀昆蟲特異飛行模式
    圖為短脈螽科昆蟲化石翅膀的掃描電子顯微成像及能譜分析。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5月2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4日發布消息,該所與美國相關研究人員共同利用掃描電鏡和能譜分析技術,從美國三疊紀昆蟲標本中發現直翅目昆蟲存在一種特殊的翅痣結構,揭示了昆蟲的一種全新飛行模式。科研人員介紹,獲得飛行功能是動物界將生存空間拓展到三維空間的標誌性事件。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對比和昆蟲群記錄 二疊紀末期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三疊紀初期昆蟲多樣性和豐度的急劇降低,直到中-晚三疊世昆蟲才走出低迷,進入輻射期。昆蟲綱蜻蜓總目受二疊紀末和三疊紀末滅絕事件的影響尤為明顯,其中的原蜻蜓目出現於晚古生代晚期,在中-晚三疊世進入輻射期,但於三疊紀末滅絕。原蜻蜓目的Triadophlebiomorpha支系代表了古生代巨型蜻蜓和現代蜻蜓的形態學「連結」,然而關於該支系的身體結構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較少。
  •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三疊紀昆蟲演化新證據
    據新華社華盛頓電  (記者周舟)一個中國科研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大約2.37億年前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曾經歷生物多樣性大發展。這一發現有助於三疊紀昆蟲復甦事件研究及油氣資源勘探。
  • 研究人員揭示三疊紀昆蟲大輻射事件
    ,證實了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該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二疊紀末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陸地生態系統危機,包括昆蟲數量和多樣性的急劇減少。進入三疊紀,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迅速發展,是現代生態系統起源的第一步,因而被稱作「現代生態系統的黎明」。此時期,在陸地生態系統中,脊椎動物類群異常繁盛,而植物和昆蟲同樣經歷了重要的發展。
  • 化石發現澄清兩棲動物進化爭論
    美發現2.9億年前兩棲動物化石 北京時間5月23日消息,最新一項考古化石研究顯示,美國德克薩斯州發現的一具2.9億年前兩棲新物種化石,一種類似青蛙,長著短而粗壯尾部的動物,它們可以在陸地行走、池塘裡遊動,捕食蜉蝣類昆蟲,還可通過獨特的鼓膜耳傾聽配偶的呼叫。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我校參與主辦國際直翅目昆蟲學大會(圖)
    近日,第十一屆國際直翅目昆蟲學大會在雲南大學科技館召開。本次大會由國際直翅目昆蟲學會和我校共同舉辦,農學院張龍教授主持大會。  國際直翅目昆蟲學大會每四年召開一次,是直翅目研究領域最大的國際盛會。本次大會有全世界26個國家的200多人參加,其中國外學者有84人。
  • 三疊紀昆蟲研究獲重大進展 蚊蠅、蝴蝶等「大復甦」時間被提前2000...
    近日,中科院牽頭的團隊證實了如蝴蝶、蚊子、蒼蠅、蛾子等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將之前報導的時間提前了2000萬年;將國外研究者提出的「中生代湖泊革命」時間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該研究於9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常見昆蟲識別歌訣:直翅目昆蟲
    請點擊上方藍字「雕蟲小集」或長按文後二維碼關注我,以便獲取更多昆蟲、病蟲害、林業知識。
  • 三疊紀的恐龍明星
    爬行動物在三疊紀崛起,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到了三疊紀中期,海洋中除了無脊椎動物及魚類以外,爬行類也進入海洋,成為藍色世界的成功掠食者,其中以魚龍類(Ichthyosaurs)最為成功。與古生代不同,空中並不獨為昆蟲的天下,到了三疊紀中期,長尾的翼龍類(Pterosaurs)出現,成為它們的天敵。總體上看,無論在陸海空,都是爬行類動物穩坐食物鏈的頂端了。
  • 三疊紀張氏幻龍化石在雲南出土 合工大專家參與研究
    鯊魚、鯨魚……提起海洋中兇猛的捕食動物,你的腦海裡可能會立刻閃現出這些動物。不過你知道嗎?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海洋殺手」叫「幻龍」。 幾年前,科學家們在雲南發現了迄今為止在三疊紀鰭龍中最龐大的一種海洋頂級掠食者的化石,它被命名為「張氏幻龍」。
  • 惹不起的直翅目昆蟲——蟈蟈
    蟈蟈是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體色草綠色、灰色或棕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喜歡吃瓜果、豆類等,人們用小竹籠飼養觀賞。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
  • 三疊紀時期在地球上稱霸的不是恐龍,或是一種神秘的兩棲動物
    而恐龍家族達到鼎盛時期的時間是在距離現在2.5億年前到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但是隨著科學家的不斷發現,在這三疊紀時期過程中,真正統治那個年代的地球物種根本不是恐龍,而是另外一種獨特的大型動物。這還得從地質學家Ge Hazen發現的一塊化石開始說起,他發現的這塊化石是牙齒的組織,因為該生物的體型異常龐大,所以這塊化石也有著很大的體積,通過考古學家的同位素鑑定之後,發現這是在三疊紀時期生活的物種。
  • 昆蟲化石展9月上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
    「恐龍時代的小精靈——昆蟲化石展」9月上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約400件產自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的珍貴昆蟲化石和現生昆蟲標本等配合詳盡圖板同時展出。    化石是記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最直接物證。
  • 報告稱瑞士近四成直翅目昆蟲面臨生存威脅
    報告稱瑞士近四成直翅目昆蟲面臨生存威脅 2008年01月18日 11:25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瑞士環境部日前發表報告說,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瑞士近四成直翅目昆蟲面臨生存威脅
  • 新研究發現三疊紀巨型哺乳動物「表親」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瑞典和波蘭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波蘭一個村莊發現了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二齒獸化石,這種身形似大象的巨型動物是哺乳動物的「表親」,曾與巨型恐龍共存,這表明恐龍並非當時地球陸地上唯一的龐然大物。
  • 可怕的三疊紀「海龍」是一種長著鑷子嘴的怪物
    這種被稱為「海龍」(海洋蜥蜴)的史前爬行動物,其身長可達16英尺(5米),在三疊紀晚期(2.51億年至1.99億年前)大約有4000萬年的歷史。它們很少能從化石中發現,但是,這次在阿拉斯加的發現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在北美出土的最完整的海龍骨架。這個新發現的物種的鼻子戲劇性地縮小到一個鋒利的尖端,使它看起來像鑷子。
  • 1億歲琥珀中發現一種新昆蟲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1日公開的一項研究,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小組新發現一種吃恐龍羽毛的昆蟲。這是帶羽毛的恐龍身上寄生的一種與現代蝨類似的昆蟲,該物種被命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其與部分受損的恐龍羽毛同時保存在有著約1億年歷史的琥珀中。
  • 只知道侏羅紀的你,應該了解一下三疊紀,四足動物進化的特殊時期
    地球歷史的三疊紀(2.51億年到2.02億年前),是四足動物進化的一個特殊時期。在此期間,化石記錄中首次出現了若干脊椎動物類群,如滑體兩棲類、龜、有鱗目、鱷類、恐龍、鳥類和哺乳動物。三疊紀出現在二疊紀末地質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後不久,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幾乎摧毀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只有10%的物種在二疊紀末的災難中存活下來,這場災難結束了古生代,開啟了中生代,從而進入了恐龍時代。在二疊紀滅絕期間,超過95%的海洋無脊椎動物消失了。
  • 火星存在類昆蟲生物 美教授從NASA照片中發現大量證據
    圖:照片中與昆蟲相似的物體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9日消息,美國航空航天局(以下簡稱「NASA」)正在進行準備工作,計劃發射火星車搜尋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但美國俄亥俄大學一名教授稱,他發現火星上有生物在爬行的證據。威廉·羅索默(William Rosomer)博士是醫學昆蟲學教授,對NASA拍攝的火星照片進行了數年研究,聲稱有大量證據表明火星上存在與昆蟲類似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