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翅目昆蟲Orthoptera1
(成蟲)
直翅目,好認識:含蝗蟲,有螽斯;如蟋蟀,土狗子:中大型,體壯實。其口器,咀嚼式。前翅長,是革質;蓋體背,稱覆翅。其飛翔,靠後翅;扇狀疊,不飛時;其翅脈,多平直。翅摩擦,音引雌;有蟋蟀,如螽斯。其後足,多好使;跳躍足,專有詞。或前足,挖掘式;如螻蛄,是常識。
直翅目昆蟲多為中、大型,前翅為覆翅,後翅扇狀摺疊。後足多發達善跳。包括蝗蟲、螽斯、蟋蟀、螻蛄等。它們前翅狹長、革質,停息時覆蓋在體背,稱為覆翅;後翅膜質,臀區寬大,停息時呈摺扇狀縱褶於前翅下,翅脈多平直。有些種類的翅退化成鱗片狀。有的前翅較寬,雄性在肘—臀脈區特化成發音構造,兩前翅相互摩擦發音(如螽斯、蟋蟀、螻蛄等)。它們前胸特別發達,可活動,前胸背板發達,常向背面隆起呈馬鞍形,中、後胸癒合。前足和中足適於爬行,部分種類前足脛節膨大,特化成開掘足(如螻蛄),適於掘土,多數種類後足形成跳躍足(如蝗蟲、蟋蟀、螽斯)。跗節3~4節,少數種類1節。腹部一般11節,少數僅見8—9節,第11腹節較退化,分成背面的肛上板和兩側的肛側板。雄性外生殖器通常被擴大的第9節腹板所蓋。具尾須1對,短而不分節或長絲狀。雌蟲產卵器一般都很發達,僅螻蛄等無特化的產卵器。多數種類雄蟲常具發音器,以左、右翅相互摩擦發音(如螽斯、蟋蟀、螻蛄等),或以後足腿節內側的音齒與前翅相互摩擦發音(如蝗蟲)。發音主要為了招引雌蟲。雌蟲不發音。能發音的種類常具聽器(雌、雄兩性通常均具聽器,僅少數種類不明顯或缺),螽斯、蟋蟀、螻蛄等的聽器位於前足脛節基部,或顯露,或呈狹縫形;蝗蟲類的聽器位於腹部第1節的兩側,近似月牙形。
讀原創歌訣、看生態照片、識常見昆蟲」,請長按下方微信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雕蟲小集」,這裡有好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打油詩和生態照片喲。圖文均為原創,歡迎轉載,使用時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