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對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二疊三疊紀之交海洋地球化學與總的生物擾動級別之間相關關係。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7月23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3日消息,該所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的科研機構人員通過合作,將研究聚焦於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遺蹟學記錄,系統梳理和評估了對應用於反映生態系復甦的所有遺蹟學指標,並界定了每個指標的內涵和外延。

通過對遺蹟化石屬種多樣性和遺蹟階層的精細分析解讀,能為底棲造跡生物復甦提供良好指示。這一工作篩選出了可以合理應用的遺蹟學指標,並指出其具體使用的注意事項,同時也摒棄了一些遺蹟學指標。

該成果已在線發表在國際地質學綜合期刊《地質科學評論》(Earth-ScienceReviews)上。

不同環境相遺蹟化石分異度分布趨勢。南古所 供圖

科研人員介紹,遺蹟化石不僅保存了鈣質殼生物的行為學、生態學信息,其更多地保存了軟軀體生物的行為學信息。除特殊埋藏條件下,軟軀體生物很少在地層中留下化石記錄。

因此,遺蹟化石記錄能相對完整的再現整個生態系生物行為和生態面貌,並蘊含實體化石研究過程中無法提供的生態學信息,為研究大滅絕事件後的生態系復甦提供了重要化石窗口和媒介。

各國學者在利用遺蹟化石解讀大滅絕事件後生態系復甦上,根據遺蹟化石記錄已應用了諸多遺蹟學指標來綜合評估底棲造跡生物的復甦過程和級別。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羅茂副研究員,與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石光榮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LuisA.Buatois教授,以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陳中強教授合作,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科研人員綜合以往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區域點上遺蹟學研究,以及遺蹟化石組合與沉積底質的相互作用,遺蹟化石分布和環境氧化還原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還取得如下幾項認識:

首先,三疊紀早期海洋充氧相的不均一分布是控制造跡生物復甦的關鍵。造跡生物在大滅絕事件後的短暫性復甦往往跟充氧環境密切相關,充氧相的不均一分布也導致了造跡生物在相同時段,類似環境單元產生復甦的不一致性。

其次,微生物席的廣泛發育,為造跡生物的復甦提供了可能驅動。因為前者為底棲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相對充氧的環境條件和食物來源。

最後,早三疊世遺蹟化石淺的階層分布特徵表明生物擾動混合層在大滅絕事件後是缺失的。生物擾動混合層的缺失很可能對當時海洋的硫循環造成重要影響,促使沉積物中黃鐵礦埋藏的增加。

本研究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國科學院人才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完)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對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3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3日消息,該所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的科研機構人員通過合作,將研究聚焦於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遺蹟學記錄,系統梳理和評估了對應用於反映生態系復甦的所有遺蹟學指標,並界定了每個指標的內涵和外延。通過對遺蹟化石屬種多樣性和遺蹟階層的精細分析解讀,能為底棲造跡生物復甦提供良好指示。
  • 中外科學家發現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造跡生物對極端環境的響應機制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4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羅茂副研究員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LuisA.Buatois教授,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石光榮教授,以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陳中強教授合作,整合中國華南地區的研究積累和全球不同地區的遺蹟學研究,建立了海相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學資料庫。
  • 中外科學家發現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造跡生物對極端環境的響應機制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4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羅茂副研究員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LuisA.Buatois教授,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石光榮教授,以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陳中強教授合作,整合中國華南地區的研究積累和全球不同地區的遺蹟學研究,建立了海相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學資料庫。
  • 科學家在遺蹟化石探索深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蹟化石是地質歷史時期保存在沉積物表層和內部的生物活動痕跡。遺蹟化石的形成和保存,不僅跟生物的種類和生態習性有關,還與生物生活的環境條件和生物生活的底質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遺蹟學作為研究深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在重建古環境、再造和恢復古代生物的古生態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 遺蹟化石探索深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取得進展
    遺蹟化石是地質歷史時期保存在沉積物表層和內部的生物活動痕跡。遺蹟化石的形成和保存,不僅跟生物的種類和生態習性有關,還與生物生活的環境條件和生物生活的底質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羅茂副研究員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石光榮教授,Lee Sangmin博士(目前均任職於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合作,對澳大利亞南雪梨盆地位於美麗灘(Pretty Beach)和O』Hara 島(O』Hara Island)二疊紀烏拉爾統Snapper Point組地層剖面的沉積學和遺蹟學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嘗試利用一類新發現的遺蹟組構推算當時的沉積速率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三疊紀張氏幻龍化石在雲南出土 合工大專家參與研究
    幾年前,科學家們在雲南發現了迄今為止在三疊紀鰭龍中最龐大的一種海洋頂級掠食者的化石,它被命名為「張氏幻龍」。 合肥工業大學專家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學者針對這種巨型幻龍進行研究,並於近日把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知名刊物《ScientificReports 》上。□小科普 什麼是幻龍?在看這篇文章前,先讓記者小小科普一下有關知識。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旅遊地學新視野》之六|聖潔之花:海百合古生物化石
    體之中央有口,周圍有五腕,每腕再分為許多花狀的羽枝,全體狀如百合開花,故名。海百合之所以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考古價值,是因為對生存的環境要求極其苛刻,能成為完整化石存世極其稀少,宛如一幅巧奪天工、酷似荷花的藝術品,栩栩如生。海百合不僅為古地質環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也是化石收藏家的珍品,美其名曰「百合玉」。
  •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外科學家對奧陶紀末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05-14 15:3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研究區及三疊紀–古近紀綜合生物地層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宏偉的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在地質時期這裡曾是廣闊的海洋,其中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三疊紀昆蟲研究獲重大進展 蚊蠅、蝴蝶等「大復甦」時間被提前2000...
    近日,中科院牽頭的團隊證實了如蝴蝶、蚊子、蒼蠅、蛾子等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將之前報導的時間提前了2000萬年;將國外研究者提出的「中生代湖泊革命」時間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該研究於9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距今侏羅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全球海陸生態系統受到重創。相比於海洋而言,對陸地生態系統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處於東特提斯洋的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響應的研究甚少。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發育連續,化石豐富,為深入研究三疊紀-侏羅紀轉換時期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 甘肅發現世界罕見二疊紀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新華網蘭州6月27日電 (記者王豔明)中國科學家一項重要古動物化石科考成果,日前經瑞典皇家科學院主辦的《動物學報》刊登後,正式公布於眾,研究表明,9年前在甘肅肅北發現的東生甘肅鯊化石是世界罕見的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 微生物所等在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7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杏忠研究員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志強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捕食性真菌是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的一類特殊菌群。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對比和昆蟲群記錄 二疊紀末期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三疊紀初期昆蟲多樣性和豐度的急劇降低,直到中-晚三疊世昆蟲才走出低迷,進入輻射期。昆蟲綱蜻蜓總目受二疊紀末和三疊紀末滅絕事件的影響尤為明顯,其中的原蜻蜓目出現於晚古生代晚期,在中-晚三疊世進入輻射期,但於三疊紀末滅絕。原蜻蜓目的Triadophlebiomorpha支系代表了古生代巨型蜻蜓和現代蜻蜓的形態學「連結」,然而關於該支系的身體結構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較少。
  • 二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具有不同的模式,陸地比海洋早發生幾十萬年
    研究人員對南非這座被稱為Koppie的小山的灰燼沉積進行了測年。Koppie的下部暴露於二疊紀末期滅絕之前的地層(Balfour組的Palingkloof成員),而上部則包含滅絕後沉積的層(Katberg組)。
  • 新研究發現三疊紀巨型哺乳動物「表親」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瑞典和波蘭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波蘭一個村莊發現了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二齒獸化石,這種身形似大象的巨型動物是哺乳動物的「表親」,曾與巨型恐龍共存,這表明恐龍並非當時地球陸地上唯一的龐然大物。
  • 三疊紀古生物群的世界級寶庫在貴州
    距今2-2.5億年的三疊紀,是古代生物群大量消亡、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據介紹,當時貴州大部分地區是被海洋淹沒著的,在貴州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區,尤其以中生代的三疊紀地層分布最為引人注目。巖層的沉積物記錄著大量的地質事件和生態信息,其中有最有名的貴州龍、海百合、魚龍等生物化石是三疊紀的重要特徵。這些化石的發現,使貴州成為當今國際地質界公認的三疊紀沉積巖王國和古生物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