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蹟化石探索深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取得進展

2020-07-27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遺蹟化石是地質歷史時期保存在沉積物表層和內部的生物活動痕跡。

遺蹟化石的形成和保存,不僅跟生物的種類和生態習性有關,還與生物生活的環境條件和生物生活的底質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因此,遺蹟學作為研究深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在重建古環境、再造和恢復古代生物的古生態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羅茂副研究員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石光榮教授,Lee Sangmin博士(目前均任職於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合作,對澳大利亞南雪梨盆地位於美麗灘(Pretty Beach)和O』Hara 島(O』Hara Island)二疊紀烏拉爾統Snapper Point組地層剖面的沉積學和遺蹟學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嘗試利用一類新發現的遺蹟組構推算當時的沉積速率。該研究已發表於《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遺蹟化石探索深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取得進展

南雪梨盆地二疊紀烏拉爾階Snapper Point組地層柱狀圖

及遺蹟化石分布

  該區域以往研究積累和剖面沉積學證據顯示這兩個剖面代表了受風暴影響的三角洲沉積。研究除了報導已在這一地區發現的4種常見遺蹟化石屬外,還新發現一類漏鬥狀遺蹟化石Parahaentezchelinia所形成的特殊遺蹟組構。這類遺蹟組構表現為Parahaentezchelinia遺蹟個體在垂向上形成明顯的疊覆序列,並最多可在剖面上識別出7層自下而上的疊覆序列。每個疊覆序列的高度為2.2–13.2cm, 平均高度5.6cm。詳細形態學研究發現這類遺蹟並非是由多毛類造成的遺蹟種Rosselia socialis,而是更可能代表了內生底棲雙殼類(如櫻蛤類)利用虹吸管進行覓食造成的遺蹟。

遺蹟化石探索深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取得進展

南雪梨盆地二疊紀烏拉爾階Snapper Point組中遺蹟化石

Parahaentzschelinia遺蹟組構形成的平衡結構

  這種造跡生物會鑽入砂質沉積物內部,並根據自身虹吸管長度,使棲居位置和水與沉積物界面保持一定距離,並利用虹吸管在水與沉積界面附近濾食沉積物;當沉積速率發生明顯改變時(發生沉積物快速堆積),這類底棲雙殼類能迅速調整其棲居位置,相應地向上「逃逸」以保持其與水—沉積物界面的相對位置,並形成上述剖面中觀察到的疊覆序列。考慮到櫻蛤類雙殼類的化石記錄最早只出現於三疊紀,研究人員認為烏拉爾統Snapper Point組地層中的Parahaentezchelinia遺蹟組構很可能由與櫻蛤類雙殼類具有類似形態功能的一類生物所造成,代表了行為學上的趨同。


遺蹟化石探索深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取得進展

雪梨盆地二疊紀烏拉爾階Snapper Point組中

遺蹟化石Parahaentzschelinia isp.與現代櫻蛤類

雙殼類Abra nitida潛穴行為及其造成遺蹟對比;

D, E為與相似遺蹟屬Rosselia Socialis的對比

  研究人員進一步根據Parahaentezchelinia遺蹟組構疊覆序列的高度,並結合現代櫻蛤類雙殼類的壽命,推算了當時早二疊世三角洲沉積的沉積速率,得到快速沉積時期的沉積速率在0.24cm/year。這一沉積速率與全新世和現代多個三角洲的沉積速率相當。 

本研究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國科學院人才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澳大利亞研究基金委員會的共同資助。

◎論文相關信息:

Luo M*., Shi, G.R*., Lee, S., 2020, Stacked Parahaentzschelinia ichnofabrics from the Lower Permian of the southern Sydney Bas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Palaeoecologic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41, 109538.

- End -

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南古所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遺蹟化石探索深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蹟化石是地質歷史時期保存在沉積物表層和內部的生物活動痕跡。遺蹟化石的形成和保存,不僅跟生物的種類和生態習性有關,還與生物生活的環境條件和生物生活的底質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遺蹟學作為研究深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在重建古環境、再造和恢復古代生物的古生態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 中外科學家對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不同環境相遺蹟化石分異度分布趨勢。南古所 供圖科研人員介紹,遺蹟化石不僅保存了鈣質殼生物的行為學、生態學信息,其更多地保存了軟軀體生物的行為學信息。除特殊埋藏條件下,軟軀體生物很少在地層中留下化石記錄。
  • 中外科學家對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不同環境相遺蹟化石分異度分布趨勢。南古所 供圖科研人員介紹,遺蹟化石不僅保存了鈣質殼生物的行為學、生態學信息,其更多地保存了軟軀體生物的行為學信息。除特殊埋藏條件下,軟軀體生物很少在地層中留下化石記錄。因此,遺蹟化石記錄能相對完整的再現整個生態系生物行為和生態面貌,並蘊含實體化石研究過程中無法提供的生態學信息,為研究大滅絕事件後的生態系復甦提供了重要化石窗口和媒介。
  • 中科院在南陵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專家在南陵縣第四紀洞穴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9月9日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第四紀聯合會亞太地區地層委員會主席、安徽繁昌人字洞遺址科考首席科學家金昌柱教授率領的考古團隊,在南陵縣煙墩鎮
  • 中科院在南陵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9月9日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第四紀聯合會亞太地區地層委員會主席、安徽繁昌人字洞遺址科考首席科學家金昌柱教授率領的考古團隊,在南陵縣煙墩鎮靄裡村陳衝進行了幾天的考古調查和試掘,在洞穴堆積物中發現了十餘種脊椎動物化石,依據地層和動物化石的組合性質,其時代可能為距今
  • 中美古生物學家在早期動物演化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遺蹟化石Yichnus levis化石及其切片。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10月11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通過該所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古生物學家長期合作,雙方在動物的早期行為和早期海綿骨針的生物礦化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兩項成果分別發表國際期刊Ge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延安發現恐龍遺蹟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的疑似恐龍遺蹟化石,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據了解,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於2020年8月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地層展布情況及沉積構造現象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
  • 了解過去,探索未來——化石的形成
    了解過去,探索未來,一直是人類熱切追尋的科學內容,而化石是打開生命起源、生命演化奧秘之門的一把鑰匙。那麼,研究還沒有人類文字出現以前的生物,比如絕滅的恐龍、人類的起源等等依靠的是什麼呢?我們說同樣依靠的是一種文字,但是,這種文字不是用紙墨筆硯書寫而成的,而是依靠動植物的遺體、遺蹟、遺物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而產生的,我們把這種文字就叫做化石。
  • 中外科學家發現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造跡生物對極端環境的響應機制
    二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前後深、淺階層遺蹟佔比。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被認為極可能與西伯利亞大火山巖省噴發所導致的一系列極端環境事件密切相關,而其後的生物復甦過程則因這些極端環境條件的持續存在而變得錯綜複雜。二疊—三疊紀之交不同時段遺蹟階層組成佔比分析。
  • 中外科學家發現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造跡生物對極端環境的響應機制
    二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前後深、淺階層遺蹟佔比。這一研究,首次重建了從晚二疊世吳家坪期到中三疊世拉丁期在內12個時期全球遺蹟化石分異度(屬一級)和歧異度變化曲線。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地質學綜合期刊《美國地質學會刊》(GSA Bulletin)。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被認為極可能與西伯利亞大火山巖省噴發所導致的一系列極端環境事件密切相關,而其後的生物復甦過程則因這些極端環境條件的持續存在而變得錯綜複雜。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的代表,這裡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制約相關研究的開展。
  • 深部地下生物圈:戰略背景與主要研究進展
    深地生物圈的研究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際應用價值。理論意義包括人們對生命的起源及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等科學問題的探索。在地球形成早期,地表環境非常極端,幾乎不可能存在任何生命,但是深地環境相對溫和,有利於生物生存和繁衍。因此,對深地生物的探索有助於揭示早期地球生命的起源和進化。同樣,現在火星、木衛二、土衛六等星體表面也不適合生命的生存,但在其深部可能因為有液態水而孕育生命。
  • 霍林郭勒:古生物化石富集區
    因此,古生物化石既是珍貴的歷史檔案,又是研究生命起源、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眾所周知,冰川遺蹟的明顯特徵就是冰臼、漂礫,對於研究地球的古氣候、古環境以及地貌變遷等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材料。距今100萬年至2萬年前,即更新世晚期,隨著第四紀冰川期的到來,氣候逐漸變冷。這時候四季開始分明,夏日草木蔥蘢,冬季冰天雪地。適應這一氣候和環境的猛獁象、披毛犀開始活躍於我國北方地區。後來,由於環境的變遷,這些靠繁茂森林和草原生存的龐然大物,相繼滅絕,在地球上只留下了僵硬的化石標本。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研究區及三疊紀–古近紀綜合生物地層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宏偉的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在地質時期這裡曾是廣闊的海洋,其中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恐龍之鄉」甘肅永靖部分化石遺蹟仍面臨多種威脅
    徐雪 攝中新網甘肅永靖11月5日電 (記者 徐雪)「一直以來,永靖縣高度重視化石遺蹟的保護與利用,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不斷強化保護措施,有效地保護了不可再生的寶貴自然遺產。」5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縣長張自賢介紹說,但由於資金、技術、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因素,部分化石遺蹟仍然面臨著風化、侵蝕和黃土塌方掩埋等多種威脅,地質遺蹟的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存在著一系列難題,全面保護與利用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迫在眉睫。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官方在「黃河化石論壇」上披露稱,近期在該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了巨龍形類蜥腳類和新鳥臀類恐龍化石。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西藏昌都古生物化石產地調查取得新進展
    ◎季燕南/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與保護監測示範」項目組近日對西藏昌都重要古生物遺蹟化石產地開展了詳細調查工作。該化石產地為國家級地質遺蹟,出露面積達1500平方米,地層出露連續,沉積構造明顯,足跡化石保存清晰、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在15個不同層位的產地剖面上規律分布著270餘枚疑似蜥腳類、獸腳類恐龍等足跡化石,同時賦存蟲跡化石。
  • 知力科學小記者 | 小化石的滄海桑田
    ,指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蹟化石。古生物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不同於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蹟,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 碳量子點與環境介質的相互作用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家星課題組與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賢龍合作通過理論與實驗的方法,對碳量子點的環境行為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