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力科學小記者 | 小化石的滄海桑田

2020-08-01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知力科學小記者 | 小化石的滄海桑田

北京市日壇中學 李佳峰

指導教師 | 鄭濤

古生物化石,指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蹟化石。古生物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不同於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蹟,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保存著大量珍貴信息,在地質學地研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綜合分析前人相關研究成果,系統歸納了古生物化石在地質學中的作用。同時,結合當前學科發展,可以得出現今研究古生物化石的重要意義。


沒學過地質學的人,一般對古生物化石比較陌生,特別是對古生物化石有什麼作用,古生物化石的科學價值有多大知之甚少。讓更多的人對古生物化石有進一步的了解,在社會上形成一個重視古生物化石,保護古生物化石的良好風氣,利用古生物化石解決一些科學和生產實際問題十分必要。


從遠古時期到封建社會,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裡,人類對於生物學領域的進化問題一直沒有形成實證性的研究進展.直到19世紀30年代,著名科學家達爾文在實地考察中,第一次把化石和生物進化兩個看似缺乏直接關聯的領域進行統一的研究,並大膽提出化石可以作為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的現實依據的假設,並進行了大量的對比研究.人類對於生物進化在認識上終於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通過化石認識生物進化,為人類開展生物進化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開闢了新途徑。目前,隨著隨著化石的不斷發現,生物學家對化石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和立體。


小化石,大世界。

相關焦點

  • 科學小記者 | Wow,海洋中古氣候變化的見證者——浮遊有孔蟲
    在廈門市檳榔中學開展的科學公開課中,‍陳妍如、馬澤原兩位小記者用簡潔凝練又略帶童趣的語言,通過介紹史蒂芬.施泰因克教授關於浮遊有孔蟲的講座,向我們介紹了這樣一群從侏羅紀時代就存在的「大海裡的小巨人」:它們很小卻分布廣泛、它們生命力頑強,對水溫十分敏感,所形成的化石對海洋環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最後,小記者們還通過問答的形式解答了我們對這一生物的諸多疑問。
  • 巴楚「化石溝」:見證滄海桑田,承載億萬年歷史
    在巴楚縣有一個「化石溝」,見證著滄海桑田,承載著億萬年歷史。它的存在非常恰當的解釋了巴楚縣這個地處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區,卻擁有種類繁多的海洋古生物化石的原因。
  • 小小有孔蟲「講述」「滄海桑田」大變遷
    它是古老的原生動物,5億多年前就生活在海洋中;它小到肉眼難以發現,最大只有1釐米;但它身藏地球演化密碼,既能知曉千萬年前的海岸線在哪,也能從中感知當年的海洋溫度和環境……它就是汪洋大海中的小不點——有孔蟲。
  • 【科學小實驗】No.31 小木條能挑米
    每 晚 5 分 鍾 ,用 1 個 小 實 驗學 1 個 小 知 識,帶 著 孩 子 探 索 新 世 界!
  • 15位小記者榮獲「科普小記者」稱號
    貴陽網訊 9月19日,我國第16個全國科普日來臨之際,由貴州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主辦,貴陽市科學技術協會承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系列活動集中開展。當日,15名小記者在多彩貴州城極地海洋世界舉辦的系列活動上被貴陽市科協和貴州龍川極地海洋世界聘為2020至2021年度「科普小記者」,並可憑聘書在一年內無限次進入海洋館遊玩。
  • 中華震旦角石:滄海桑田變遷的記錄者
    北京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王寶鵬指著三根外觀如竹筍般的化石告訴記者。  近日,北京海關向北京自然博物館移交了76件罰沒化石及古生物製品,並在現場進行了化石及古生物製品展示。  「中華震旦角石是一種非常兇猛的肉食動物,殼長可達二米以上,多數在幾十公分至一米之間。」王寶鵬解釋,其中兩根「竹筍」出自同一個角石,自己也是第一次見到長達兩米多的中華震旦角石。
  • 比芝麻小的「化石」中藏著油氣田「密碼」
    18日起,「古生物化石——探尋地球資源的金鑰匙」特展將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正式開展。展覽展出了有孔蟲、放射蟲、介形蟲、牙形刺……一系列比芝麻粒還小的古生物化石。這些微小的古生物化石,藏著石油、煤炭、天然氣以及頁巖氣的「密碼」。  在我們印象中,古生物化石應該都是大塊頭,其實不盡然。為了讓觀眾看清楚幾億年前,那些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長啥樣,博物館特意放了顯微鏡、放大鏡。
  • 恐龍化石知多少
    妙不可言的科學推斷化石可以向我們傳遞很多重要的生命信息。而且,它們的牙齒往往呈匕首狀,前後緣或後緣有小鋸齒。一些大型肉食恐龍還會在鋸齒基部發育出褶皺。這樣的牙齒構造應該是為撕裂、咬碎肉類所準備的。植食恐龍的牙齒通常又平又直,沒有鋸齒。它們的牙齒排列緊密,為的是便於咀嚼。很多植食恐龍牙齒的形狀和大小甚至取決於它們常吃的植物的類型。
  • 北方新報小記者本周日研學:「穿越」恐龍世界
    研學課堂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郝少英)你知道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恐龍超過1000多種嗎?中國已經發現的恐龍有200多種,而我們內蒙古發現的恐龍就有36種呢?本周日(6月7日)9時30分許,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將帶領20名小記者走進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大自然探索中心,進行恐龍主題的探索研學活動。本場活動是北方新報小記者2020年的首場活動。小記者將按照要求,戴口罩,拉開距離,統一入場。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有史以來最小的「力」被測到了!
    上圖機械振蕩器能將施加的力轉化為可衡量的機械運動。   下圖參與此次實驗的研究人員。   今日視點   有史以來最小的「力」被測到了!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物理學家丹·斯坦博·科恩在題為《光纖測量的「力」接近標準量子極限》的論文中宣布——「我們在高精細度的光學空腔中,對超冷原子云的質心運動施加外力,當外力與雲團振蕩頻率達到共振時,取得了一種與理論預測相一致的力敏感度。」
  • 自然博物館搬進書店,小讀者近距離接觸遠古生物化石
    幾個好奇的小讀者正跟從資深的昆蟲學者王浩,通過一件件化石、琥珀、昆蟲標本細數著從寒武紀、奧陶紀到侏羅紀、白堊紀,跨越古生代、中生代直到我們現在生活的新生代生物進化的歷程。如今,這些蘊藏著各時期生物的「生命密碼」長卷被一個名叫「石探記」的科學家團隊收藏進了位於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的「石探記」博物館,這是國內首家坐落於書店的自然博物館。
  • 鹿鳴教育與新華小記者達成戰略合作
    鹿鳴教育的課程體系包含兩大板塊:戶外科學營和莎士比亞戲劇營。戶外科學營引入美國百年營地教育機構黑門山的課程體系,根據鹿鳴山居的植被昆蟲種類和地貌特性,黑門山老師特別編撰了既保存黑門山理念,又有鹿鳴特色的戶外科學教材;莎士比亞戲劇營由對莎士比亞有30年研究經驗的團隊,打造創新性戲劇課程,並根據中國孩子的性格特點,化繁為簡,將戲劇表演、英文表達和人生哲學巧妙融合。
  • 日本發現最小恐龍蛋化石
    【新華社微特稿】日本一個研究團隊23日說,在日本西部發現新種恐龍蛋化石,長大約4.5釐米,寬2釐米,是全球迄今發現的最小恐龍蛋化石。這塊化石在兵庫縣丹波市1.1億年前白堊紀早期地層中發掘,重大約10克,與一顆鵪鶉蛋重量差不多。
  • 海都小記者動手做科學小實驗 玩遊戲抓間諜看「火山」噴發
    別奇怪,這是海都小記者在做科學小實驗呢!9月4日及5日下午,70多名海都小記者來到位於泉州市區浦西萬達的布萊特青少年國際教育機構,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學唱英文歌、DIY手工、做實驗,度過了一個快樂的假期!
  • 王維勝講河州(八)——滄海桑田由此始
    王維勝講河州(八)——滄海桑田由此始 2020-03-16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距今4800萬年的蟒蛇化石被發現,地球上最小的蟒蛇有多小?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近日,《生物學快報》發表研究說明,科學家們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古老的蟒蛇化石,引發了大家的熱議,這對科學研究人員們了解蟒蛇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初步的鑑定結果顯示,這條蟒蛇化石距今已有4800萬年。
  • 「血液的奧秘」之旅讓小記者大開眼界
    近日,二十餘名來自天正小學的南京晨報小記者,到江蘇省血液中心參觀「血液的奧秘」科普館,探索血液的奧秘。小記者們除了找到長得像甜甜圈的紅細胞,還興奮地通過血型尋找遺傳的規律,血液奧秘的探索之旅讓小記者們大開眼界。
  • 「小記者探營」剖玄析微——走進華南理工大學掃描電鏡實驗室
    七月裡,豔陽天,作為知力科學小記者,我們有幸走進2019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廣東分營活動。頂著烈日,我們來到華南理工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近距離接觸了解了這裡的尖端科技設備。一系列操作結束,同學們的興趣徹底被激發了,真正的科學實驗室是如此的奇妙有趣。大家紛紛舉起手機,拍下這個難得的畫面。這是夢想中的科學實驗室,也是大家奮鬥的目標與前進的動力。在這臺高科技產品的幫助下,我們還看到了花粉顆粒的形態,充分領略了微觀世界的獨特之處。
  • 套中套,小盜龍化石中發現新蜥蜴物種—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提供的小盜龍吞食蜥蜴概念圖(作者為Doyle Trankina) 本報訊(見習記者任芳言)一億多年前的動物化石裡能找到什麼?近日,科學家在一塊來自中國遼寧的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標本中,發現了一隻保存極佳的蜥蜴——這隻蜥蜴還是新物種,此前從未被發現過。相關研究於北京時間7月11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小盜龍是世界上最小的肉食性恐龍之一,此前已有人在不同的化石標本中發現胃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