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前後深、淺階層遺蹟佔比。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7月2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4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羅茂副研究員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LuisA.Buatois教授,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石光榮教授,以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陳中強教授合作,整合中國華南地區的研究積累和全球不同地區的遺蹟學研究,建立了海相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學資料庫。
這一研究,首次重建了從晚二疊世吳家坪期到中三疊世拉丁期在內12個時期全球遺蹟化石分異度(屬一級)和歧異度變化曲線。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地質學綜合期刊《美國地質學會刊》(GSA Bulletin)。
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被認為極可能與西伯利亞大火山巖省噴發所導致的一系列極端環境事件密切相關,而其後的生物復甦過程則因這些極端環境條件的持續存在而變得錯綜複雜。
二疊—三疊紀之交不同時段遺蹟階層組成佔比分析。南古所 供圖
本次研究發現,軟底質上遺蹟化石分異度和歧異度變化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在大滅絕事件後的Griesbachian期,遺蹟化石分異度和歧異度均保持了滅絕前的水平。
這一變化與實體化石多樣性曲線相比出現明顯的不一致。進一步對早三疊世各亞階遺蹟化石的階層組成進行分析,科研人員發現整個早三疊世,淺階層的遺蹟化石佔主導,即在沉積物表層和淺表層活動的生物造成的遺蹟比例很大;而大滅絕事件前和生態系完全復甦的中三疊世階段,深階層的遺蹟比例明顯增加,並具有統計學上的差異性。
研究進一步分析了全球早-中三疊世微生物巖的相對豐度,發現同樣在早三疊世的Griesbachian期,微生物巖的豐度出現明顯峰值,隨後急劇下降。這一結果與早三疊世軟底質遺蹟化石分異度變化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即微生物巖豐度最高的時期是遺蹟化石分異度水平得以保存的時期。
據此,研究人員提出,早三疊世Griesbachian期菌藻類大量繁盛而導致的微生物席底質的大量發育,為全球遺蹟化石分異度在大滅絕事件後的延續提供了埋藏條件。長期缺氧的海洋環境也是深階層遺蹟在早三疊世明顯降低的另一個原因。
本研究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國科學院人才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