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2021-01-10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偉和研究員周傳明等人發現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相關科研論文於2017年1月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Geobiology上。

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大氣含氧量的增加和古海洋的氧化與早期生命起源和多細胞生物演化聯繫密切。」地質歷史時期公認的大氧化事件有兩次:第一次大氣游離氧的顯著增加發生在約24億年前,被稱為大氧化事件。第二次氧化事件發生在新元古代的晚期(約8億~5.4億年前),稱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大氣含氧量繼續增加,陸源氧化離子持續輸入海洋,致使底層海水溶解性有機質氧化,從而促使缺氧的底層海水發生氧化,為動物的出現掃除最終障礙。

周傳明指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與全球性冰期後多細胞生物的早期輻射緊密相關。」有些學者認為早在中元古代大氣含氧量就可以滿足動物基本的新陳代謝,而動物卻出現在新元古代的晚期,動物的出現可能與大氣含氧量沒有必然關係,與之相反,可能是因為動物的出現改變了海洋生態結構,致使表層海水需氧負擔降低,最終促使了古海洋深層海水的氧化。

王偉和周傳明認為,以上問題的解決需要對新元古代氧化事件特別是新元古代晚期深層海水的氧化過程了解清楚。我國華南揚子地臺發育完整的埃迪卡拉紀沉積地層,一直是研究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環境的理想地區。「但以前的研究多集中於以湖北峽東地區為代表的淺水臺地相,而忽略了能夠真實反映深海環境變化的深水相地層。另外,也缺乏對古海洋環境氧化還原梯度時空差異的深入探討。」

為此,王偉和周傳明等人利用安徽南部埃迪卡拉紀深水相巖芯剖面,綜合分析了埃迪卡拉紀早中期深水區海洋沉積物的高解析度無機碳、有機碳、氧、硫酸鹽中的硫、黃鐵礦中的硫、沉積物中的氮等穩定同位素的協同變化特徵,並與峽東地區淺水相地層分析結果進行了詳細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對比。

結果表明,埃迪卡拉紀整個陡山沱期的深水區仍處在動蕩的氧化還原環境中,硫化與氧化環境交替出現。該地區以大型藻類和動物化石為代表的「藍田生物群」生活在間歇的氧化環境中,而被保存於硫化的環境中,埋葬學和生態學特徵決定了化石在沉積地層中的分布。穩定同位素數值的空間對比表明,與含氧量較高的淺水區不同,冰期結束後埃迪卡拉紀早期深水區很可能主要處在硫化的環境中,海水在空間上仍然處在分層狀態。

研究結果還表明,發生在埃迪卡拉紀中期最大的碳同位素負漂移事件在華南揚子地臺的深水相地層中也具有很好的可對比性,但與淺水相地層對比顯示存在超過10‰的碳同位素組成梯度。模型計算顯示這種高梯度的碳同位素組成差異,很可能因為在深水區碳酸鹽巖的形成過程中摻雜了較多虧損的碳同位素成分,並不是真實反映當時的海水分層情況。

該項工作首次對華南揚子臺地深水相沉積地層進行了高解析度的綜合同位素分析,所採集的180米厚巖芯柱涵蓋了馬林諾冰期結束後埃迪卡拉紀中早期約八千萬年的沉積時間,也涵蓋了「藍田生物群」在該地區的產出層位。(沈春蕾)

《中國科學報》 (2017-01-23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偉和研究員周傳明等人發現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相關科研論文於2017年1月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Geobiology上。  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大氣含氧量的增加和古海洋的氧化與早期生命起源和多細胞生物演化聯繫密切。」
  • 新元古代的中國地形圖
    新元古代的中國新元古代的地球表層系統經歷了超大陸裂解與重組,大規模冰期,古海洋氧化,埃迪卡拉生物群輻射與滅絕,後生動物興起等一系列重大變革,這些地質事件與生物演化在時空上的耦合關係長期受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Rodinia超大陸的裂解伴隨有超級地幔柱活動,古地磁真極移等複雜響應,裂解過程影響了大氣圈和水圈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循環,並可能直接導致了新元古代極端的氣候條件.構造格局的變動對生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物質來源和生存環境的改變上,強上升洋流和強地表徑流區域的富營養化促使生物大量繁盛
  • PNAS: 成巖作用記錄了新元古代海水無機碳庫信息
    【前沿報導】PNAS: 成巖作用記錄了新元古代海水無機碳庫信息碳作為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元素之一,廣泛分布於大氣、海洋、生物體和地殼中。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碳同位素組成受控於有機碳庫與無機碳庫的平衡,並可以被沉積的碳酸鹽巖所記錄。因此,海相碳酸鹽巖的碳同位素被廣泛應用於地球環境與生物演化研究,特別是重大地質轉折期的環境變化等。
  • 探案古海洋:早期動物演化的環境背景
    and early Cambrian oceans and its controls」 的評述文章,系統總結了當前對這一時期海洋氧化還原結構的認識,深入剖析了海洋缺氧分層的可能機理與控制因素,初步建立了生命與古海洋之間新的協同演化關係。
  • 生命基礎存在,火星古老的湖泊存在氧化還原反應層,有利移民火星
    而為了探索火星上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科學家發現火星大風火山口存在氧化還原反應層,火星上的大風火山口曾經是由河流和地下水聚集而成的湖泊。火星上發生著氧化還原反應科學家分析了「好奇號」漫遊車對大風火山口的探測過程中3.5年的數據,以確定了火星古代湖泊中的化學條件。
  • 地質學家發現15.7億年前的古海洋氧化事件
    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與環境演化,一方面能夠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另一方面也是預測地球和人類未來的基礎。地質歷史時期一共發生過兩次比較大的大氣增氧事件,分別發生在距今約24—20億年前和8.5—5.4億年前。約24億年之前,地球表面大氣氧含量極低,小於現代氧氣水平的0.001%;約5.4億年前之後,大氣氧含量則增長到大於現代氧氣水平的20%。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全球構造引發埃迪卡拉紀氧化事件
    【前沿報導】Nature Communications: 全球構造引發埃迪卡拉紀氧化事件地球歷史上的大氣氧含量經歷兩次快速增氧事件才基本達到現今的水平,其中第二次大氧化事件(NOE)發生在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致使寒武紀複雜生物多樣性出現。新元古代地球大氣和海洋氧化過程一直以來是地學研究的前沿熱點。
  • 中國科學家在氧化石墨烯薄膜淡化海水領域獲突破
    該研究提出並實現了通過水合離子精確控制石墨烯膜的層間距,展示出優異的離子篩分和海水淡化性能。該研究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院方海平、李景燁、上海大學的吳明紅團隊、南京工業大學金萬勤團隊等人。海水淡化示意圖石墨烯因具有優良的光、電、力學等性能,石墨烯被稱為「新材料之王」、「超級材料」等。
  • Science:海洋鐵匯在調控早期大氣氧化中的角色 ——三鐵同位素的限制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的氧化歷史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進程,經過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OE)、新元古代氧化事件(NOE)和古生代氧化事件三階段的提升才達到現今的氧水平(Lyons et al., 2014)。最後,他們測定了GOE之前(晚太古代到古元古代,2.66-2.32 Ga)的沉積黃鐵礦和黑色頁巖,發現樣品的三鐵同位素數據位於上述的兩條線之間。這些同位素組成表明黃鐵礦的生成需要這兩種作用,即起初海洋的鐵氧化作用和黃鐵礦自殘餘海洋沉澱過程中伴隨的動力學分餾作用。
  • Science:海洋鐵匯在調控早期大氣氧化中的角色——三鐵同位素的限制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的氧化歷史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進程,經過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OE)、新元古代氧化事件(NOE)和古生代氧化事件三階段的提升才達到現今的氧水平(Lyons et al., 2014)。在早期大氣氧含量首次大幅度升高期間,可見大量的硫化鐵(如黃鐵礦)和鐵氧化物(Fe3+的氫氧化物)沉積,前者主要賦存在黑色頁巖序列中,而後者與矽結合形成大規模的鐵建造。
  • 石墨烯之父:氧化石墨烯薄膜用於淡化海水已具備商業化條件
    第四屆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由中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GIA)和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南京開發區、北京現代華清材料科技發展中心、上海際烯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市貿促會承辦。海姆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被稱為是「石墨烯之父」。2004年,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成功地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證實石墨烯可單獨存在。
  • 再認識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的缺氧事件—新聞—科學網
    與此同時,基於各種地質學和地球化學證據,包括天體撞擊、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大洋缺氧、海洋酸化、極端氣候變暖和快速的大陸風化等諸多可能導致此次重大生物事件的環境背景機制也陸續被提出。 前人曾對作為全球二疊系—三疊系GSSP的浙江省長興縣煤山剖面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事件期間的海洋氧化還原環境進行過大量的研究。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中新網南京1月2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該所博士研究生胡春林在導師朱茂炎研究員的指導下,對貴州和湖南地區四條剖面中的鐵絲坳/東山峰組進行了沉積巖相和相組合分析,並對下伏地層的變形構造進行了研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 氧化石墨烯材料成功解決海水淡化難題
    海水脫鹽一直被用於製備淡水,但長期以來,這一方法效率低、成本高。南京大學的科學家運用氧化石墨烯材料,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