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家發現15.7億年前的古海洋氧化事件

2021-01-16 手機光明網

  科技日報記者 謝宏

  距今約15億年左右的真核生物的出現真的與環境演化無關嗎?該時期地球表面環境演化真的是這麼緩慢嗎?這是當今地球科學充滿挑戰性的基礎前沿科學問題。

  近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朱祥坤課題組在《自然—地球科學》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距今約15.7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氧化事件,恰好對應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真核生物出現的時間。這一重要發現將徹底推翻「18—8億年地球表面持續低氧」的傳統認識,再次肯定了氧氣在早期真核生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地球早期環境與生命協同演化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與環境演化,一方面能夠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另一方面也是預測地球和人類未來的基礎。地質歷史時期一共發生過兩次比較大的大氣增氧事件,分別發生在距今約24—20億年前和8.5—5.4億年前。約24億年之前,地球表面大氣氧含量極低,小於現代氧氣水平的0.001%;約5.4億年前之後,大氣氧含量則增長到大於現代氧氣水平的20%。而中間階段,18—8億年前地球表面一直以來被認為處於持續低氧狀態,有科學家估算當時的大氣氧含量甚至可能低於現代氧氣水平的0.1%。但近年來,越來越多距今約15億年前後的沉積地層中發現保存有豐富且多樣的真核生物化石,特別是華北東部發現了距今約15.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群,使得科學家開始爭論:早期真核生物演化與地表環境變化是否存在必然聯繫,還是說生物演化只是基因表達和演化的結果,與環境無關。

  據介紹,這一發現的研究區位於我國天津薊縣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該地區完好地保存了距今15億年前後的「中元古代」沉積巖石地層,使之成為全球揭示該時期地球演化奧秘的經典研究地區之一。朱祥坤團隊通過對薊縣剖面約16—15.5億年前的古海洋沉積碳酸鹽巖開展詳細的地球化學研究工作,有效地提取了當時的古海水地球化學信息。研究發現,中元古代古海洋是一個持續氧化的動態演化過程,氧化事件起始於約15.7億年前。而且目前已知可靠的、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發現於我國燕山山脈大約15.6億年前的沉積地層中,稍晚於本研究發現的古海洋氧化事件的起始時間。

  這一新的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距今18—8億年的時期一直被認為是地球歷史上比較沉寂的時期(Boring Billion),地球表層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維持在近乎不變的 「穩定」狀態。有科學家認為,該時期的大氣氧含量甚至可能低於現代氧氣水平的0.1%。但隨著越來越多該時期真核生物化石的發現,特別是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真核生物的發現,使得有關「早期真核生物演化與地表環境變化是否存在必然聯繫」的爭論更加激烈。本次薊縣剖面16—15.5億年前碳酸鹽巖中記錄的古海洋氧化事件的發現,徹底推翻了該時期「持續低氧」的傳統認識,而且也強有力地證明了早期真核生物演化與地表環境變化存在內在聯繫,升高的氧氣含量是真核生物演化的必要條件。這一新的發現也將刺激科學家重新從不同角度探索距今18—8億年前地球系統演化的奧秘。

  據悉,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地質科學院科研基金和國家留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責任編輯:趙清建]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偉和研究員周傳明等人發現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相關科研論文於2017年1月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Geobiology上。  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大氣含氧量的增加和古海洋的氧化與早期生命起源和多細胞生物演化聯繫密切。」
  • 科學網—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本報訊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偉和研究員周傳明等人發現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 地質學家認為那裡很可能是一個古海洋所在地。-FX168財經網
    地質學家認為那裡很可能是一個古海洋所在地。地質學家認為那裡很可能是一個古海洋所在地。
  • 探案古海洋:早期動物演化的環境背景
    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6.35~5.09億年前)是地球生命與環境演化的關鍵時期,該時期海洋的氧化還原結構及其氧化與早期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還存在爭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超教授團隊在Science Bulletin上發表了題為 「The redox structure of Ediacaran
  • 萬綠湖畔發現2億年前侏羅紀的菊石化石!
    明顯的菊花圖形 河源遠古時代與青藏高原同為侏羅紀特提斯海域 據了解,中國侏羅紀的菊石化石大都出現在西藏地區,學者普遍認為,該地區在侏羅紀為特提斯海域,特提斯海(Tethys)是位於北方勞亞古陸和南方岡瓦納古陸間長期存在的古海洋
  • 新的大滅絕事件被發現!2.33億年前,為恐龍崛起鋪平道路
    有人說,今天我們正在經歷著第六次大滅絕事件,不過這個說法目前仍然在討論中。但是,科學家最近還真的發現,地球歷史上其實不止有五次大滅絕事件,他們新發現了一次恐怖的歷史時期,不過,這個新的大滅絕事件並非出現於今天,而是在2.33億年前。實際上,最早在1986年的時候,科學家就注意到了2.32億年前的地球極端氣候事件。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
    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現實世界的確發生過如此令人難以想像的宏大事件,這就是著名的「雪球地球」假說。「雪球」(snowball)正是我們的地球在7億年前的樣子——從極地到赤道,到處都是冰蓋,氣溫下降到零下50℃以下。哪怕站在熱帶,感受到的也是今日南極的溫度;腳跨赤道,看到的也不外乎是一片晶瑩的蒼白。
  • 英國地質學家南非發現大量5億年前軟體生物化石-科教臺-中國網絡...
    英國地質學家近日在南非開普敦桌山附近發現大量距今約5億年的軟體生物化石。   據當地媒體報導,與以往發現的化石不同,這批生物化石保存完好,甚至可以分辨出肌肉、眼睛和其他組織。
  • 7.5億年前,你在哪個村兒?來看看這個「遠古地球儀」
    7.5億年前,你在那個村兒,是出門就到紐約,還是抬頭就是非洲大草原?地球的構造板塊移動了45億年,您的家旅行的距離比您自己跑得遠得多。韋伯斯特此前曾撰文:「我很驚訝地質學家收集了足夠的數據,來對7.5億年前的我的家進行實地測繪。」「在我的測試中,我發現模型結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我選擇了這種特殊模型,因為它被廣泛引用並涵蓋了最長的時間。」您可以使用「年」工具查看從7.5億年前到現在的不同階段的地球大陸。它表明,2.4億年前,從技術上講,您可以從紐約一直走到肯亞的奈洛比。
  • 用這個交互地圖看看7.5億年前的紐約市
    如果紐約市是在1.7億年前建成的話,那時候地球上還有恐龍,從紐約出發,劃條小船不一會兒就能抵達非洲。點擊此處訪問該在線地圖這個交互地圖是由軟體工程師Ian Webster設計的,將大約7.5億年前至今的地球大陸的演化過程視覺化,這個地圖能將使用者瞬間帶到地球被冰封的時期,帶到第一個單細胞生物出現的時候,帶到人類和氣候變化成為地球最大威脅的時候。
  • 非洲沙漠發現「鯨魚」結構,3億年前秘密被揭開,有點難以置信
    但是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非洲西南部的沿海地帶,竟然也有一個狹長的沙漠地帶,它就是納米比沙漠,最近,科學家們在納米比沙漠上就有了驚人的發現。因此這片沙漠記錄了地球板塊運動的許多痕跡,讓無數地質學家流連忘返。有地質學家就在納米比沙漠的背部,發現了一種奇怪的小山丘,看上去像是一個巨大的鼓槌,很像一隻鯨魚的背部。這種地質結構看似尋常,但在地質學家眼裡,它意義非凡。地質學家在納米比沙漠的背部共發現7個類似的「鯨魚」結構,但這遠遠不是全部。在通過衛星數據進行對比後,在納米比沙漠中竟然存在近百個這種「鯨魚」結構。
  • 《自然》雜誌:1億年前「古海水」更鹹
    原標題:1億年前的「古海水」什麼樣   科技日報訊 不用「穿越」也能直接測定古代海洋嗎?據11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家們日前成功從北美大西洋海岸切薩皮克灣火山口沉積物中,抽取出1億至1.4億年前的「古海水」。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發表了對此處古代鹽海的直接分析,揭示其鹽度要比現代海洋高出兩倍左右。
  • 再認識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的缺氧事件—新聞—科學網
    在距今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地質歷史上最具災難性的生物滅絕事件,該事件使得超過90%的海洋物種滅絕。
  • 這個3D地球儀向你展示你的房子在7.5億年前的位置
    地球已經有45億年的歷史了,在這段時間裡,它經歷了很多變化。今天,我們認識7個大陸,但在2億4千萬年前,只有一個大陸,叫做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只是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三個超級大陸之一(其他三個分別是努納大陸、哥倫比亞大陸和羅迪尼亞大陸),而且不太可能是最後一個。
  • 1億年前「古海水」鹽度比現代海洋高兩倍
    據11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科學家們日前成功從北美大西洋海岸切薩皮克灣火山口沉積物中,抽取出1億至1.4億年前的「古海水」。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發表了對此處古代鹽海的直接分析,揭示其鹽度要比現代海洋高出兩倍左右。該研究結果或將對古代海洋學中存在的不少爭論和假說起到重要影響。
  • 地質學家:地球2.5億年後再現「盤古大陸」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在今天獲得廣泛肯定。很多人相信,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那就是「盤古大陸」。隨著巖石圈板塊的移動,「盤古大陸」分裂開來,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 依靠當今科技手段的不斷成熟以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發展,地質學家們現在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 氧氣,從毒性氣體到有用氣體:前40億年地球氧氣演變史
    我們現在在那些古老的巖層中就能夠發現大量的化石證據:疊層石。35億年——25億年之間,這些光合作用生物大量繁衍,向外排放光合作用的「廢氣」:氧氣。在氧氣向地球排放的過程中,這些氧氣首先氧化了海洋,25億年前的海洋中,存在有大量的二價鐵(Fe2+),因此那時候的海洋顏色可能是綠色的。
  • 地球科普|前太古代:從約45-46億年前至38億年前
    時間從地球形成(約45-46億年前)至太古代之初(38億年前)。冥古宙(Hadean)是太古宙之前的一個宙,所以也叫前太古代。開始於地球形成之初,結束於38億年前,但依據不同的文獻可能有不同的定義。冥古宙最初是由普雷斯頓·克羅德(Preston Cloud)於1972年所提出的,原本是用來指已知最早巖石之前的時期。冥古宙的最後一個代對應為月球地質年代中的早雨海世,以月球的東海撞擊事件為結束時間(約為38.4億年),這也是內太陽系的後期重轟擊期的結束標誌。
  • 最新發現的一次大滅絕事件
    2.33億年前,地球成為「煉獄」。起初,德國、瑞士和義大利的地質學家認識到,大約2.32億年前,海洋動物群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更替,這被稱為萊茵河谷事件(Rheingraben event)。 隨後在1986年,古生物學家Michael J. Benton認識到,這其實是一次四足動物和菊石在全球範圍內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