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案古海洋:早期動物演化的環境背景

2021-01-09 騰訊網

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6.35~5.09億年前)是地球生命與環境演化的關鍵時期,該時期海洋的氧化還原結構及其氧化與早期動物演化之間的關係還存在爭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超教授團隊在Science Bulletin上發表了題為 「The redox structure of Ediacaran and early Cambrian oceans and its controls」 的評述文章,系統總結了當前對這一時期海洋氧化還原結構的認識,深入剖析了海洋缺氧分層的可能機理與控制因素,初步建立了生命與古海洋之間新的協同演化關係。

動物出現於成冰紀(7.2~6.35億年前)並在其後的埃迪卡拉紀(6.35~5.41億年前)和寒武紀早期(5.41~5.09億年前)出現階段性和空間差異性快速演化(即「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這是地球歷史上最重要的生命演化事件之一。由於早期動物生存於海洋,其對氧氣的需求隨機體複雜性及生命活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故古海洋的氧化還原狀態是研究早期動物演化的核心之一,但兩者之間的關係仍存在廣泛爭論。傳統協同演化假說(圖1(a))認為是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深部海洋氧含量的顯著提高(圖2(a,e,f))驅動了早期動物的發展,而非協同演化假說(圖1(b))則認為當時海洋的氧化程度非常有限(圖2(b)),但早期動物的代謝並不需要多少氧氣,遺傳或生態因素應該對其快速演化更為重要。

圖1 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海洋氧化與早期動物演化關係假說

圖2 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海洋氧化還原結構模型

基於大量地質證據,海洋氧化還原分層模型(即「硫化楔」模型,圖2(c);後期基於化學熱力學預測將該模型發展為「理想化學分層」模型,圖2(d))強調了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海洋氧化還原狀態具有空間差異性,即海洋中層富含H2S(稱為「硫化」)水體與表層氧化水體、深層缺氧富含Fe2+(稱為「鐵化」)水體動態共存,而硫化水體的規模和位置受當地Fe-S-C的生物地球化學平衡調控,這種現象在陸架區尤為明顯,由此建立了新型協同演化假說:在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氧化還原分層的海洋中,陸架區表層氧化水體的動態擴張導致了該時期動物快速演化且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性(圖1(c))。

為何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的海洋處於深部缺氧狀態?作者認為這是因為該時期大氣氧含量仍舊很低,且表層海洋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質向深海大量輸入,而此時海水的垂直混合速率低於現代海洋,使得有機質在深海處氧化所需的氧化劑大於因海水垂直混合所帶來的氧化劑,故深海處於缺氧狀態。為了定量評估海水的垂直混合速率對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海水氧化劑分布的影響,作者建立了海水垂直混合速率影響SO42-分布的一維模型(圖3),該模型顯示低的海水垂直混合速率將在陸架區產生SO42-濃度和同位素組成的空間梯度,這確與目前對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的古海洋的觀測相符。模型結果顯示,當海水垂直混合速率低於現代黑海底層海水擴散係數(4℃時為~0.8×10-5cm2s-1)的2.06倍時即可實現深海缺氧。隨著海水垂直混合速率逐漸提高,該空間梯度會隨之減弱並消失,這表明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海洋氧化還原狀態的明顯分層很可能是由低的海水垂直混合速率引起。作者同時也表明,這一時期較低的海水垂直混合速率的原因是不清楚的,還需要進一步的工作。

圖3 不同垂直混合速率對古海洋硫酸鹽分布影響的定量模擬(DBS:黑海底層海水擴散係數)

圖4 前寒武紀-寒武紀早期中層硫化水體的形成機制

對於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海洋陸架區中層水體硫化帶的成因,作者認為這是因為陸架區表層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質在逐步下沉過程中,O2、NO3-、Mn4+、Fe3+、SO42-等自然界存在的氧化劑均可與其進行反應,但由於SO42-的氧化性最弱,故其主導了中深部缺氧海洋有機質的降解。在缺氧水體中,消耗有機質與SO42-並產生H2S的硫酸鹽還原反應(MSR)以及消耗Fe2+(來源於河流輸入Fe3+的還原產物和海底熱液)與H2S並產生FeS2的黃鐵礦形成反應共同主導了硫化環境的發育(見圖4):若上述兩個反應較量後環境中仍有H2S存在,那麼該環境為硫化環境,反之則為鐵化環境。由於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海洋的SO42-儲庫非常小且主要來源於陸地風化輸入,同時該時期海水垂直混合速率很低且深水區的MSR不斷消耗SO42-,故SO42-濃度可能具有從近岸向遠洋深水區逐漸降低的趨勢,這就使得在陸架區形成硫化環境成為可能;隨著SO42-和/或有機質的輸入向遠洋區方向逐步減少,產生的H2S也逐步減少,這樣硫化水體將最終在遠洋深水區消失並在深部海洋熱液Fe2+輸入影響下逐步轉變為鐵化環境。該機製得到了多項研究成果的支持,很可能是陸架區中層水體發育硫化的首要原因。

由於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早期的動物主要存在於陸架淺水區,故該時期動物快速演化理論上與傳統協同演化模型中提到的深海顯著氧化無關,這意味著全球深海氧化並不是早期動物快速演化的必要前提。綜合上述分析,如果古海洋氧化確實驅動了早期動物的快速演化,那麼該過程最大可能是通過陸架區表層氧化海水的擴張來實現的,而這一氧化過程顯著的時空差異性則可能深刻地塑造了早期動物演化的時空特徵。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偉和研究員周傳明等人發現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相關科研論文於2017年1月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Geobiology上。  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大氣含氧量的增加和古海洋的氧化與早期生命起源和多細胞生物演化聯繫密切。」
  • 科學網—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大氣含氧量的增加和古海洋的氧化與早期生命起源和多細胞生物演化聯繫密切。」地質歷史時期公認的大氧化事件有兩次:第一次大氣游離氧的顯著增加發生在約24億年前,被稱為大氧化事件。
  • 地質學家發現15.7億年前的古海洋氧化事件
    科技日報記者 謝宏  距今約15億年左右的真核生物的出現真的與環境演化無關嗎?該時期地球表面環境演化真的是這麼緩慢嗎?這是當今地球科學充滿挑戰性的基礎前沿科學問題。這一重要發現將徹底推翻「18—8億年地球表面持續低氧」的傳統認識,再次肯定了氧氣在早期真核生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地球早期環境與生命協同演化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與環境演化,一方面能夠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另一方面也是預測地球和人類未來的基礎。地質歷史時期一共發生過兩次比較大的大氣增氧事件,分別發生在距今約24—20億年前和8.5—5.4億年前。
  • 地球早期生物-環境演化記錄:前寒武紀疊層石
    疊層石縱貫地史大部分時期,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環境變遷、古海洋化學性質及海平面升降、沉積礦產,乃至地外生命都有重要的價值。本書採用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以太古宙-元古宙發育的疊層石為研究對象,特別是對神農架群疊層石進行了詳細記錄與描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地質公園教學、科研和科普教育與宣傳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 科學家揭秘海洋環境因素對寒武紀大爆發的影響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北京7月4日電(記者袁於飛)埃迪卡拉紀晚期—寒武紀早期是後生動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關鍵時期,幾乎所有現代的動物門類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快速出現,海洋生態系統也接近現代水平,這一現象被稱為「寒武紀大爆發
  • 早期地球海洋化學與真核生物演化有關?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古海洋化學研究的手段主要聚焦在鐵為啥它們能研究古海洋化學呢?可以用黃鐵礦在海洋中的形成過程來解釋。其中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華南埃迪卡拉紀陡山沱組海洋化學的時空重建。這個工作我們直接導致了提出三明治海洋化學結構模型。實驗表明,硫化水體主要位於內陸架與陸架邊緣之間,且被深部硫酸鹽含量極低的鐵化海水所包圍。
  • 沈冰:揭開雪球地球與動物演化的奧秘
    2019年3月7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沈冰課題組於2018年8月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的研究成果《雪球地球促進動物演化》成功入選中國古生物學會「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 天問一號預計明年5月在火星著陸,那裡可能曾是一片古海洋
    地質學家認為那裡很可能是一個古海洋所在地。劉彤傑表示,這個著陸點在古海洋和古陸地交界處,科學家認為該地方有很高科學價值,很有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科學成果,這也是我們選擇這個地方來進行軟著陸、巡視探測的原因。網友評論網友紛紛點讚。
  • 中美古生物學家在早期動物演化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10月11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通過該所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古生物學家長期合作,雙方在動物的早期行為和早期海綿骨針的生物礦化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兩項成果分別發表國際期刊Ge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研究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極大陸如何生存演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這個問題對於理解生物如何適應南極等常年寒冷環境至關重要,然而此前一直沒有答案。
  • 水生所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極大陸如何生存演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本報訊 2月2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師劉建妮等人在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國發現具有「節肢」的早寒武世葉足動物》。科研人員通過從雲南澄江化石庫中發現的節肢動物始祖——「仙掌滇蟲」(Diania cactiformis),首次揭示了原口動物亞界中最令學術界困惑的起源謎團,即節肢動物門的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 節肢動物門是現生動物中分異最大、屬種數量最多的一個動物門,所擁有的物種數比地球上其餘30多個動物門的物種數總和的4倍還要多。其主要包括昆蟲類、蛛形類、甲殼類和已經絕滅了的三葉蟲類。
  • 揭開雪球地球與動物演化的奧秘——記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沈冰課題組
    「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內容涉及過去一年我國在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古生態與古環境、早期生命、地層學等多個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科學傳播力的重大創新科研成果。沈冰課題組的研究方向包括地球生物學、早期生命演化及沉積地球化學等。
  • 盤點早期人類起源和演化研究重成果
    ▲曙猿復原圖(繪製者:倪喜軍)  在曙猿化石發現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發現於非洲的非法尤姆,距今3500萬年,因此,古人類學界曾認為,人類最早的起源地在非洲。  ▲澠池上河曙猿在動物進化史中所處梯級示意圖  ▌中國早期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是與現代人起源、農業起源和國家文明的起源並列的重大考古學問題。
  • 遠古魚類是怎樣演化成四足動物的?
    為了找到答案,我們需要追溯到四足動物登陸這一關鍵節點。  大多數演化事件都會經歷漫長的鋪墊,然後在較短時間內發生飛躍,四足動物的起源同樣如此。中國華南地區可能是研究志留紀和泥盆紀早期魚類的最佳地點。在4.2億年前,雲南曲靖郊外的丘陵曾經是一片淺海,這裡的「魚類時代」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開始得都更早。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人類頜骨經過了漫長的演化,過去由於有頜脊椎動物在志留紀(約4.44-4.19億年前)化石記錄的缺失,頜骨的起源與早期演化始終處於迷霧之中。  這項研究表明,元古宙(25億年前到5.7億年前)中期地球「枯燥的10億年」可能並不枯燥,從而改變了人們關於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既有認識,為探索8-18億年前的地球系統演化提供了新思路。
  • 我國發現的侏羅紀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早期演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田靜 任波)日前,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以《新的侏羅紀哺乳型動物揭示了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為題發表了山東科技大學地科學院教授周長付為首的國際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動物管理局》開播 幽默探案打造全新都市寓言故事
    走進動物世界煲「土雞湯」的兩位主演,將為觀眾帶來一部在歡聲笑語中溫暖治癒又暗藏世間百態的「都市寓言故事」。狐狸「製毒」陳赫中招 王子文挑戰徒手掰鵝對於人類郝運(陳赫 飾)加入動物管理局,王子文飾演的黃鱔轉化者吳愛愛起初非常牴觸,被迫成為上下級的二人,在劇中首次相遇就上演了「相愛相殺」的精彩戲碼。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有人說:「食草動物的祖先是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祖先卻不是食草動物」。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羊膜動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綱動物。之後合弓綱有演化出了盤龍目,其中的盤龍目下的真盤龍亞目再次演化才有了獸孔目。獸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綱。那麼,按照這個演化關係,哺乳綱的直系祖先是獸孔目。
  • 科學家初步破解節肢動物頭部演化信息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早期生命演化實驗室博士歐強,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幹和德國萊比錫大學教授Georg Mayer合作,從距今5.2億年的一種寒武紀葉足動物——兇猛爪網蟲的頭部發現了非常令人振奮的珍貴信息,為破譯節肢動物的頭部演化之謎迎來了新的曙光。 葉足動物是節肢動物的近親。兇猛爪網蟲是一種原始的海生葉足動物體,長數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