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成巖作用記錄了新元古代海水無機碳庫信息

2020-12-0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前沿報導】PNAS: 成巖作用記錄了新元古代海水無機碳庫信息

碳作為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元素之一,廣泛分布於大氣、海洋、生物體和地殼中。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碳同位素組成受控於有機碳庫與無機碳庫的平衡,並可以被沉積的碳酸鹽巖所記錄。因此,海相碳酸鹽巖的碳同位素被廣泛應用於地球環境與生物演化研究,特別是重大地質轉折期的環境變化等。

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CIEs: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s,圖1)發生在新元古代(~870-550 Ma),碳酸鹽巖地層記錄了這些事件,其碳同位素組成介於-12‰和+9‰之間,遠離現代海水無機碳庫(δ13C=0.8±1.7‰)及新生代底棲有孔蟲碳同位素值(δ13C=0.9±1.7‰)。由於該時期的CIEs不僅在全球範圍內可大規模重現,並且一些地區從淺海陸棚到深水盆地都可作遠距離對比,前人通常認為這代表當時海水溶解無機碳庫(DIC)的劇烈波動。然而,亦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很可能是成巖作用的產物,自生碳酸鹽巖假說是其中的代表(Schrag et al., 2013)。探究CIEs的成因解釋對新元古時期大氣和海洋環境、氧化還原狀態及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圖1 900-485 Ma期間海相碳酸鹽巖δ13C變化圖。灰色方框分別代表現代海水DIC (1) 和新生代底棲有孔蟲CaCO3 (2) 的δ13Ccarb值。垂向藍色方框代表冰期。有機碳埋藏通量(forg)假定碳的輸入C(i) = -6‰ (VPDB) 且Δδ = δ13Ccarb – δ13Corg = 27‰(Hoffman and Lamothe, 2019)

在碳酸鹽巖臺地的前緣斜坡帶由於受熱對流的驅使,海水持續地流過鬆散的沉積物然後返回到廣海(圖2B、圖2C),即所謂的海水主控的成巖作用;而沒有循環海水作用的區域成巖作用受控於沉積物,即所謂的沉積物主控的成巖作用。上述成巖作用分類近期由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提出並通過鈣鎂同位素研究得到很好的印證(Higgins et al., 2018)。受此啟發,來自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前寒武地質學家Paul F. Hoffman教授以及麥吉爾大學的Kelsey G. Lamothe博士以納米比亞北部的新元古代成冰紀間冰期(659-649 Ma)和

埃迪卡拉紀早期(635-590 Ma)的Otavi/Swakop碳酸鹽巖臺地為對象,通過對比不同沉積環境的碳同位素(δ13C)(圖2A),發現臺地前緣斜坡帶受海水熱對流影響的區域未記錄任何CIE,其碳同位素值與現代海水值接近。因此,這些受海水主控的成巖作用影響的碳酸鹽巖很可能記錄了當時廣海的DIC信息,相關成果發表於PNAS。

圖2 (A) 0.59-0.77 Ga期間,納米比亞Kunene地區Otavi/Swakop群碳酸鹽巖臺地構造沉積圖(垂向放大200倍)。(B) 海平面高位期(例如全新世)理想的孔隙水對流模式圖。流體主要受臺地內部海水與孔隙水的溫度(密度)梯度驅動。海水主控成巖作用主要發生在斜坡地區,而沉積物主控成巖作用主要發生在臺地內部。(C) 海平面低位時期(例如末次冰期鼎盛期)成巖作用模式圖。上斜坡受海水與大氣淡水的協同影響(Hoffman and Lamothe, 2019) 

研究者選取了碳酸鹽巖臺地不同位置剖面:臺地內部相帶,臺地的前緣斜坡相帶,及下斜坡-盆地相帶,進行了詳細碳同位素對比研究。結果顯示,成冰紀的臺內相白雲巖碳同位素剖面出現三次

δ13Ccarb負漂移(Cn1,Cn3,Cn5)和兩次

δ13Ccarb正漂移(Cn2,Cn4);埃迪卡拉紀早期臺內相剖面有四次δ13Ccarb波動(En1到En4)(圖3)。有意思的是碳酸鹽巖δ13Ccarb總體表現為臺地內部相與臺地的前緣斜坡相解耦,與盆地相剖面有較好的耦合;臺地的前緣斜坡相δ13Ccarb值大體與現代海水DIC一致,而臺內相與盆地相剖面δ13Ccarb值相對虧損且變化較大。

研究認為下斜坡-盆地相碳同位素剖面能夠較好地追蹤臺內相剖面碳同位素(δ13Ccarb)記錄是因為盆地濁積扇的物源主要來自碳酸鹽巖臺地垮塌。Cn1,Cn2階段,上斜坡與臺地內部碳酸鹽巖剖面能較好地吻合是因為早期裂谷到陸棚的過渡還未完成,斜坡相與臺地相還未區分;Cn3,Cn4階段,由於碳酸鹽巖斜坡逐漸形成,處於淺埋藏的上斜坡沉積物受海水熱對流的影響(圖2B),δ13Ccarb值趨於穩定。Cn5後期開始進入馬林諾冰期,海平面下降,在不同地方發生差異性冰蝕作用,部分地區沒有沉積記錄,且上斜坡和臺地外部受海水主控的成巖作用和大氣淡水成巖作用雙重影響(圖2C)。En1階段,馬林諾冰期之後,海水溫度升高,沉積和成巖速率迅速增加,各剖面間碳同位素差異不大。而後En2,En3階段,上斜坡又恢復海水主控成巖作用影響,逐漸穩定,且呈現和現代海水DIC庫相似的δ13Ccarb組成。因此,本文提出上斜坡碳酸鹽巖受廣海海水熱對流的影響改變了其原有的CIE信號,並記錄了與現代海水碳同位素值(δ13Ccarb)相似的廣海的DIC信息。如果情況屬實,那麼如何解釋全球多個碳酸鹽巖臺地同時發生與廣海DIC解耦的CIE呢?

圖3 新元古代成冰紀間冰期(Nonglacial Cryogenian,659 to 649 Ma)和埃迪卡拉紀早期(early Ediacaran, 635 to 590Ma)納米比亞Otavi/Swakop群不同沉積環境的碳同位素剖面對比圖。Cn1-Cn5;En1-En4代表δ13Ccarb漂移(Hoffman and Lamothe, 2019)

作者推測當時全球範圍內普遍發育的CIE受控於淺海強烈的光合作用或蒸發作用造成的成核作用影響所導致同位素效應,而非混合海洋中的碳庫發生了改變。最後,作者提出對全球其它地區發育並保存完好的新元古—寒武系碳酸鹽巖臺地相與邊緣相地層,如澳大利亞南方的Cryogenian Balcanoon組和中國南方埃迪卡拉紀早期的陡山沱組和藍田組進一步研究(如:碳、鎂、鈣同位素),或將有效驗證本文的核心觀點。假設本文的觀點正確,那麼新元古代碳酸鹽巖臺地廣泛發育CIE的同時,其廣海的DIC碳同位素組成與現代海洋相似。

最近,Jiang et al.(2019)在四川盆地三疊系局限蒸發瀉湖相地層發現了類似新元古時期的CIE,並提出其可能是當時特殊沉積環境(水體缺氧,生物擾動作用弱,碳酸鹽飽和度高)中的厭氧孔隙水主導、微生物硫酸鹽還原促使、自生碳酸鹽礦物沉澱的產物。眾所周知,新元古時期海水氧含量較低且缺乏宏體生物,因此淺海海底很可能長期「缺氧」甚至「厭氧」,適合微生物硫酸鹽還原反應及自生碳酸鹽巖作用發生,從而產生大量的CIEs。而碳酸鹽巖臺地邊緣由於存在海水的熱對流作用,使得孔隙水與廣海海水交換頻繁而相對「富氧」,破壞了CIE的成巖條件。

參考文獻

1.Hoffman P F, Lamothe K G. Seawater-buffered diagenesis, destruction of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DIC in Neoproterozoic ocea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38): 18874-18879.

2.Higgins J A, Bl?ttler C L, Lundstrom E A, et al. Mineralogy, early marine diagenesis, and the chemistry of shallow-water carbonate sediment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8, 220: 512-534.

3.Jiang L, Planavsky N, Zhao M, et al. Authigenic origin for a massive nega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J]. Geology, 2019, 47(2): 115-118.

4.Schrag D P, Higgins J A, Macdonald F A, et al. Authigenic carbonat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J]. Science, 2013, 339(6119): 540-543.

(撰稿:張力鈺,姜磊/油氣室)

美編:徐海潮

校對:陶 琴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第二次氧化事件發生在新元古代的晚期(約8億~5.4億年前),稱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大氣含氧量繼續增加,陸源氧化離子持續輸入海洋,致使底層海水溶解性有機質氧化,從而促使缺氧的底層海水發生氧化,為動物的出現掃除最終障礙。  周傳明指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與全球性冰期後多細胞生物的早期輻射緊密相關。」
  • 科學網—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本報訊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偉和研究員周傳明等人發現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 「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成功召開
    2018年11月13-15日,為推動花崗巖學科發展、解決花崗巖成巖成礦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花崗巖中心」)在武漢組織召開了「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
  • 新元古代的中國地形圖
    新元古代的中國新元古代的地球表層系統經歷了超大陸裂解與重組,大規模冰期,古海洋氧化,埃迪卡拉生物群輻射與滅絕,後生動物興起等一系列重大變革,這些地質事件與生物演化在時空上的耦合關係長期受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Rodinia超大陸的裂解伴隨有超級地幔柱活動,古地磁真極移等複雜響應,裂解過程影響了大氣圈和水圈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循環,並可能直接導致了新元古代極端的氣候條件.構造格局的變動對生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物質來源和生存環境的改變上,強上升洋流和強地表徑流區域的富營養化促使生物大量繁盛
  • PNAS:大型不整合面是否指示冰川活動
    圖中只顯示了<200℃的溫度範圍,但最佳擬合路徑可以重現圖A中的eU數據(Flowers et al., 2020)美國科羅拉多州南部弗蘭特山脈內,新元古代-寒武紀沉積巖覆蓋在中元古代晚期派克峰巖基之上。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中新網南京1月2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該所博士研究生胡春林在導師朱茂炎研究員的指導下,對貴州和湖南地區四條剖面中的鐵絲坳/東山峰組進行了沉積巖相和相組合分析,並對下伏地層的變形構造進行了研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
    :(1)道縣下地殼存在鎂鐵質麻粒巖和長英質麻粒巖(圖1a),鎂鐵質麻粒巖其原巖來自於地幔源區的部分熔融,長英質麻粒巖原巖來源於地殼源區熔融;(2)鎂鐵質和長英質麻粒巖捕虜體均記錄了相似且連續的巖漿活動年齡(226–218 Ma)和變質作用年齡(218–193 Ma),指示了它們的成因聯繫,玄武質巖漿底侵作用形成鎂鐵質麻粒巖的同時導致先存下地殼的部分熔融並最終形成長英質麻粒巖;(3)麻粒巖捕虜體的繼承鋯石顯示了太古代
  • 【有獎直播課】無機碳如何影響有機碳檢測?Sievers ICR(無機碳去除...
    >分析儀在測量總有機碳 (Total Organic Carbon,TOC)時,都必須處理無機碳(Inorganic Carbon,IC)。IC是指CO2、HCO3-、CO32-裡的碳。IC的來源包括溶解的石灰石和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幾乎所有樣品水中都含有有機碳和無機碳,它們統稱為總碳(Total Carbon,TC)。
  • 海水與科學中存在的放射性碳的含量
    海水在海洋裡無機放射性碳含量隨時間間的變化可用下式表示:C*/t=-λC*+(e-S)-(p-b) (2.18)式中,C*為在海洋裡以CO2(或H2CO3),HCO-3,CO2-3等無機物形態存在的放射性碳的總量,單位以克/米2表示。
  • 既然石油是古代生物沉積分解形成的,那麼古代有那麼多生物嗎?
    而關於石油是如何產生的,一直以來科學界都有一定的爭論,主流觀點認為是含有機質的大量動植物殘骸被埋入地下後,在漫長的地質作用下緩慢形成的,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的群體認為是由自然環境中的無機碳和氫,經過長期的化學作用而形成。
  • 河南惠農.百奧佳高碳基肥料—有機替代無機的橋梁
    然而,近幾十年我國耕地重用輕養,化學肥料過度使用導致土壤碳庫退化,氮素過量,微生物多樣性及活性大幅度降低,影響了土壤的物質循環及養分供應。     為探索發現土壤及農產品質量的內在關係,破解土壤保育的密碼。
  • 【長知識】沉積巖
    在形成沉積巖的漫長時間裡,它們中的物質還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生成各種各樣的巖石或礦物(如在強烈蒸發條件下,可出現石膏、硬石膏、石鹽、鎂鹽或鉀-鎂鹽,或天然鹼、蘇打等;如各種動植經沉積埋藏和細菌分解,可衍變為由碳、氫、氧不同比例聚合而成的有機酸、脂酸、醣、纖維素和有機碳等多種物質並最終構成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等的主要成分。
  • 成巖作用:主要成巖作用及作用特點-膠結作用(Cementation)
    彼此分立的顆粒被膠結物焊接在一起的作用稱為膠結作用。主要在成巖早期(同生和淺埋)進行。膠結物:指在成巖過程中,從粒間水溶液中沉澱出來、對分離顆粒起焊結作用的化學沉澱物。鬆散的碎屑沉積物通過膠結作用變成固結的巖石。
  • 地球早期生物-環境演化記錄:前寒武紀疊層石
    疊層石記錄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現象,經歷了多次興衰,但以前寒武紀最為繁盛。隱藻碳酸鹽巖組構及微環境類型(據何鏡宇和孟祥化,1987)2.8.2 中條山區中元古代龍家園組疊層石  2.8.3 太行山區(昔陽縣)中元古代長城系疊層石 2.9 中國薊縣中元古代長城系-薊縣系疊層石 2.10 中國中元古代東川群、昆陽群疊層石 2.11 中國大洪山地區中元古代打鼓石群疊層石 2.12 北美中元古代貝爾特超群疊層石 2.13 加拿大北極地區Dismal Lakes
  • 有機成因、無機成因,到底誰是真相?
    這個理論由羅蒙諾索夫提出,簡單的說,就是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經過一些複雜變化形成。在古代海洋或湖泊形成的地層裡,生物遺骸與泥沙一起形成巖石。經過百萬年的滄桑巨變,在高溫高壓下,產生各種碳氫化合物,轉變為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