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大型不整合面是否指示冰川活動

2020-07-07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PNAS:大型不整合面是否指示冰川活動

PNAS:大型不整合面是否指示冰川活動

PNAS:大型不整合面是否指示冰川活動

地質歷史時期的大型不整合面是指缺少生物化石的前寒武紀地層和富含生物化石的顯生宙地層的分界面。對於查爾斯·達爾文來說,複雜宏觀化石突然出現在寒武紀地層裡,似乎無法解釋生物漸變論,這需要從全球地層缺失角度來解釋化石記錄的不完整性。儘管有研究從生物絕滅和輻射的角度來解釋了生物化石時間上的不連續,但這並不能完全排除是由於新元古代晚期至寒武紀全球不整合面所導致的(Peters et al., 2012;Keller et al., 2019;Sobolev et al., 2019)。這種大型不整合面也出現在北美地區,在那裡寒武紀海侵層序常常覆蓋在前寒武紀基底巖石之上,可以和其它大陸板塊內新元古代-寒武紀不整合面相對比(Keller et al., 2019)。最近,地質學家推測大型不整合面內的侵蝕作用可能和地球系統的多種變化過程有關,包括新元古代的雪球地球事件、現代板塊構造的啟動、大氣和海洋的氧化以及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lowers et al., 2020)。然而,這些大型不整合面的形成和持續時間、誘導因素以及全球同時/穿時性問題尚無定論。寒武紀沉積巖覆蓋在老地層或者不整合地覆蓋在基底巖石之上,標誌著巖石記錄的間斷,受到了地質學家的廣泛關注並開展了大量工作。但是根據目前保存的巖石記錄地質學家還不能直接判斷哪些侵蝕過程促使了它們的形成。

以往的研究對大型不整合面形成之前的大陸侵蝕時間和侵蝕幅度提出了四種假說(圖1)。第一種假說認為大陸的侵蝕作用主要和850 Ma之前羅迪尼亞超大陸聚合和地幔上湧有關,而第二種假說認為可能主要和850-717 Ma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有關。第三種假說認為和717-635 Ma成冰紀冰川事件相關,而最後一種假說認為動物和現代生態系統的出現是由於陸地遭受侵蝕向海洋輸送營養物質以及埃迪卡拉紀-寒武紀過渡時期大氣氧含量上升所致(Flowers et al., 2020)。這些爭論的核心是這些大型不整合面究竟是代表一期全球性冰川侵蝕事件(Peters et al., 2012; Keller et al., 2019),還是多期次構造作用的疊加(Karlstrom et al., 2012)。這些大型不整合面很可能在長達幾億年時間內經過多期次的區域構造作用形成。這些多期次、不均一的構造作用疊加到一起形成了長期的大型沉積間斷面。地球化學和沉積學證據指示大型不整合面是全球現象,但沒有對侵蝕面直接進行年齡測定。年齡上的不確定性也說明這些地球化學證據存在多解性。要對這些大型不整合面形成的各種假說進行驗證,必須通過選取具體剖面來限定顯生宙蓋層形成之前的前寒武紀基底剝蝕歷史,確定大型不整合面的形成時間。

PNAS:大型不整合面是否指示冰川活動

圖1 大型不整合面之下的侵蝕歷史。橙色條數據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假說1認為大陸的侵蝕主要和羅迪尼亞超大陸聚合和地幔上湧有關,假說2認為可能主要和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有關,假說3認為和717-635 Ma成冰紀冰川事件相關,假說4認為和寒武紀海侵及隨後的沉積物埋藏、勞亞大陸邊緣裂解或者泛非造山作用和環大西洋造山作用以及潘諾西亞大陸的組建有關。另外一種假說認為存在多個大型不整合面,代表穿時的區域構造現象,主要出現在勞亞大陸和裂谷邊緣(Flowers et al., 2020)

最近熱年代學工作被應用在限定美國中西部地區大型不整合面形成之前的冷卻事件,推測大規模冷卻和侵蝕作用和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有關(Orme et al., 2016;DeLucia et al., 2017)。這些地區大型不整合面之上的寒武紀沉積序列限定了不整合面形成於寒武紀之前,說明熱年代學數據可以用來推測新元古代晚期的大型侵蝕作用。把新元古代和寒武紀地質學證據和熱年代學數據相結合對於解決冷卻和侵蝕歷史、區分大型不整合面形成的各種模型假說至關重要。

PNAS:大型不整合面是否指示冰川活動

圖2 派克峰花崗巖鋯石 (U-Th)/He數據和熱演化歷史模擬結果。A.鋯石He年齡vs eU圖解,虛線指示圖B中最佳擬合路徑預測的He年齡-eU分布。B.溫度-時間圖解顯示派克峰花崗巖ZHe數據倒轉熱演化歷史模型結果。模型的初始條件是假定在1066 ± 10 Ma時派克峰花崗巖的溫度為600℃,隨後經歷了快速冷卻。圖中只顯示了<200℃的溫度範圍,但最佳擬合路徑可以重現圖A中的eU數據(Flowers et al., 2020)

美國科羅拉多州南部弗蘭特山脈內,新元古代-寒武紀沉積巖覆蓋在中元古代晚期派克峰巖基之上。為了限定派克峰巖基初始暴露於地表的時間、驗證與大型不整合面相關的各種侵蝕作用假說,Jensen et al.(2018)對這些新元古代-寒武紀沉積巖進行了熱年代學研究,試圖通過研究派克峰巖基之上的塔瓦凱夫砂巖巖牆/巖床來限定花崗巖的最小初始暴露年齡。塔瓦凱夫砂巖巖牆/巖床內9顆大粒徑熱液成因赤鐵礦得出了一個676±26 Ma (U-Th)/He 平均年齡,限定了派克峰巖基最小侵位年齡(Jensen et al., 2018)。應用赤鐵礦He擴散動力學數據進行熱演化歷史模擬揭示了赤鐵礦在隨後埋藏作用過程中經歷了He丟失,所以只有最老的4個赤鐵礦年齡可代表派克峰巖基的侵位時間,其餘年輕的年齡均指示He丟失(Jensen et al., 2018)。

Flowerset al.(2020)對派克峰花崗巖內30顆鋯石進行了(U-Th)/He熱年代學分析,旨在進一步精確限定巖基的初始暴露時間。原理很簡單:巖體侵位、剝蝕、暴露到地表時會冷卻,因此鋯石ZHe數據能夠記錄這段關鍵時期的冷卻歷史。鋯石數據顯示了ZHe和U含量(eU)之間呈現負相關關係(圖2A)。年齡分布在975±41 Ma~46±1 Ma之間,eU分布在37-1955 ppm之間。這種分布型式指示放射損傷劑量越高,He保留的就越少。Flowers et al.(2020)應用HeFTy程序和鋯石放射損傷積累和癒合模型(ZRDAAM)對派克峰花崗巖鋯石的ZHe數據進行了時間-溫度模擬,以此來檢驗鋯石ZHe數據是否和717 Ma之前基底剝蝕的地質證據相吻合(圖2B)。擬合最佳的時間-溫度軌跡再現了所觀測到的ZHe-eU分布規律。更重要的是,這套可行的時間-溫度路徑允許淺部花崗巖巖基在1000-717 Ma之間侵位、冷卻和剝蝕暴露到地表。該研究說明這些大型不整合面之下的侵蝕作用發生在成冰紀冰川之前,和冰川作用無關,更可能是由於區域上多期、穿時的構造侵蝕作用形成的。

【致謝:感謝巖石圈室王非研究員的寶貴意見。】

PNAS:大型不整合面是否指示冰川活動

主要參考文獻

DeLucia M S, Guenthner W R, Marshak S, et al. Thermochronology linksdenudation of the Great Unconformity surface to the supercontinent cycle andsnowball Earth[J]. Geology, 2018, 46(2): 167-170.

Flowers R M, Macdonald F A, Siddoway C S, et al. Diachronousdevelopment of Great Unconformities before Neoproterozoic Snowball Earth[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117(19): 10172-10180.

Jensen J L, Siddoway C S, Reiners P W, et al. Single-crystalhematite (U–Th)/He dates and fluid inclusions document widespread Cryogeniansand injection in crystalline basement[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18, 500: 145-155.

Karlstrom K E, Timmons J M. Many unconformities make one 『GreatUnconformity』[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McLean, VA, 2012, 489: 73-79.

Keller C B, Husson J M, Mitchell R N, et al. Neoproterozoic glacialorigin of the Great Unconformit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2019, 116(4): 1136-1145.

Orme D A, Guenthner W R, Laskowski A K, et al. Long-termtectonothermal history of Laramide basement from zircon–He age-eUcorrelations[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6, 453: 119-130.

Peters S E, Gaines R R. Formation of the 『GreatUnconformity』as a trigger for the Cambrian explosion[J]. Nature, 2012, 484(7394):363-366.

Sobolev S V, Brown M. Surface erosion eventscontrolled the evolution of plate tectonics on Earth[J]. Nature, 2019,570(7759): 52-57.

校對:覃華清

相關焦點

  •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內的古老病毒是否即將「復甦」?
    這讓人不禁思考,經過了這次疫情,是否還會有下一次的病疫,而它又會是什麼?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人們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地與高山上的冰川開始融化,科學家也陸陸續續的從一些冰層中發現了古老的細菌和病毒,包括各種怪異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質病毒以及許多至今尚未探明的病毒種類。
  • PNAS:似曾相識?和人的眼球運動脫不了干係
    最近的一項研究中,Baycrest's Rotman研究所(RRI)的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新型眼動追蹤技術,發現人們通過眼球移動來判斷自己是否看過圖像,同時預測記憶錯誤。該結果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 冰川時期最強者!雄踞美洲百萬年,短面熊令一眾古生物聞風喪膽
    在遙遠的冰川時期,地球上生活著大量體型龐大的獵食者,而在眾多的獵食者中,有一種體型巨大的熊類,雄踞在美洲大陸上,據研究,它們可能是當時地球上最強大的食肉動物,它就是短面熊。現代熊類裡面,棕熊算是比較大的了,其體重能夠達到800千克,現代有記錄以來,最大的熊則是19世紀在阿拉斯加發現的北極熊,體重為998千克,但是它們在短面熊面前,只能說都不算啥,因為人們發現北美短面熊的體重能達到1134千克。
  • 格陵蘭冰川加速融化中:是否,北極的冰川會消失?
    它覆蓋了格陵蘭島的大部分,融化之後通過冰川出口流向大海。近幾十年,冰川正在迅速地流失。新的研究表明,現今冰川的冰流失量比1985到1999年之間多出了14%。冰川正以每年約5億噸的速度流失,超過了年均降雪能夠增加的冰量。
  • 格陵蘭冰川加速融化中:是否,北極的冰川會消失?
    它覆蓋了格陵蘭島的大部分,融化之後通過冰川出口流向大海。近幾十年,冰川正在迅速地流失。新的研究表明,現今冰川的冰流失量比1985到1999年之間多出了14%。冰川正以每年約5億噸的速度流失,超過了年均降雪能夠增加的冰量。
  • PNAS:多層面揭示大腦結構
    DOI: 10.1073/pnas.1922248117
  • 臺北街道名牌及指示標志英譯全面改用漢語拼音
    東方網4月9日消息:據中新網報道,臺北市有關當局八日上午正式宣布,已經將全市街道名牌及大型指示標志的英文譯音全面更新為「漢語拼音」繫統。但由於臺北縣仍使用「通用拼音」繫統,部分地名的拼法不一樣,在縣市交界處等地方出現兩種拼音並存的現像。
  • 冰川融化恐釋放病毒?不速之客還有更多
    而對於其他常年冰雪覆蓋的地方,例如格陵蘭島或阿拉斯加,最古老的冰川也不超過10萬年。南極洲藍冰區(通過地質運動來到地表的古老冰川)分布。| H. Fischer et al. Clim.另一個正在發生的病毒侵襲出現在澳大利亞的考拉身上,但這種逆轉錄病毒卻並未讓考拉患病,只是整合進了考拉的基因組進行複製。宿主死亡後,病毒也就成了環境中的顆粒物,蛋白外殼其實對惡劣環境並不耐受,或者說其耐受的惡劣環境是人為定義的,人們習慣的環境參數對於這些外來戶可能是致命的。
  • PNAS:年齡不影響漂泊信天翁的天然生理
    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是一種大型的信天翁,生活在南冰洋附近。漂泊信天翁是體型最大的一種信天翁,也是眾多鳥類中,翼展最長的一種鳥,平均達3.1m,最長可達3.7m。漂泊信天翁以烏賊,小魚,和船隻丟棄的廢物為食,有的時候會吃得太飽而飛不起來,只好很無助地在水面上休息。漂泊信天翁一次繁殖只生一個蛋,蛋是白色,上面有斑點,大約10釐米長。在繁殖季節,它們會在南冰洋的島上(如奧克蘭、紐西蘭、愛德華王子群島等)佔領一些鬆散的領地來築巢並且繁育後代。它們的巢呈火山狀,用植物建造,在底部寬約一米,頂部寬約半米。
  • 地質地球所重新解讀海洋風塵記錄對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
    已有研究普遍認為,北太平洋地區風塵通量越高,指示亞洲風塵源區越乾旱;但有研究指出風塵通量變化與源區乾旱化程度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為深入探究北太平洋風塵記錄對亞洲風塵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張強在其導師、研究員劉青松的指導下,綜合研究北太平洋ODP Hole 885A巖心風塵沉積物。
  • 全球變暖加速:西伯利亞永凍層解凍、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可能會釋放...
    氣象學家認為,這一創紀錄的高溫「如果沒有人為因素引起的氣候變化,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根據對100個野外站點的觀察,科學家們估計,從2003年到2017年,全球變暖導致的北部多年凍土層融化釋放的碳,平均每年比植被吸收的要多出6億噸。
  • 世界最壯觀的大冰川之一,卻是那麼平易近人
    說起冰川也許給人第一反應就是只有在電視裡看到,總覺得那是個遙不可及的地方,然而現實並非如此,位於阿根廷的佩裡託·莫雷諾冰川是世界極地之外最大型的冰河之一,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讓大冰川出現在我們面前已不是夢想。
  • 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的安裝指南
    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施工安裝前,應首先檢查產品的外包裝是否破損、外觀及結構是否存在問題,並嚴格按照施工過程質量控制要求,對系統設備、材料及配件進行現場檢查(檢驗)和選型符合性檢查,不合格的設備、材料、配件及不符合設計圖紙要求的產品不得使用。
  • 《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技術標準》答疑
    是否可以理解:只在設有消防控制室的那棟住宅樓中,設置集中控制型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同小區其他的住宅樓,就不用設置集中控制型系統了?     回覆意見:「設置消防控制室的場所」是指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為之服務的建築場所。
  • 消防應急照明與疏散指示系統的設計和施工安裝規範,收藏學習!
    原先國家規範要求:JGJ333-2014《會展建築電氣設計規範》第9.4.2條規定:「特大型、大型會展建築宜設韙集中控制型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1]和GB50116—2013《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範》(以下簡稱《火規》)第4.9.1條提及該系統聯動控制設計。
  • 高三地理教案:《整合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地理教案:整合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13講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  入活動)、變質作用、地震 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注意:(1)判斷某一事物或現象是否為內力作用所致,應抓住兩點,一必須是自然作用,二必須是能量來自地球內部。
  • 人類活動對北美生態系統的影響超越冰川融化
    他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改變已開創一個新的地質年代,地球告別了1.17萬年前開始的地質年代「全新世」。在隨後的近20年時間裡,科學界對於確立「人類世」這一新的地質年代的意見趨於一致,但關於「人類世」的起始時間則存在不同的觀點。
  • 喜馬拉雅冰川大衰退,出現數千冰川湖,科學家擔憂:或有潰決威脅
    科學家發現,長期的大氣變暖導致整個喜馬拉雅山的冰川衰退,然而並非所有的冰川融化水都會立即流向下遊集水區,而是形成了數千個冰川湖,並有繼續向高處擴展的趨勢。對此,研究人員警告稱,數千冰川湖有潰決的威脅,屆時將對山下及下遊造成毀滅性的影響。科學家們使用太空梭雷達地形任務數據和現代衛星數據研究自1970年以來冰川與冰川湖之間的關係。
  • 南極冰川下驚現神秘熱源:真相太恐怖…
    2018年6月27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了一則消息:研究人員在南極洲松島冰川下發現了一處活火山熱源。研究人員認為,儘管氣候變化仍然是造成冰融化的主要原因,但這一發現可能會對冰融化的理論造成極大的影響。
  • 冰川消融,人類環保的警鐘已經敲響!
    根據專家研究表明,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使全球氣溫升高是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而我國冰川正在不斷消融!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冰川面積已經減少了12442.4平方公裡,佔冰川總面積的20.6%,這說明我國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幾十年間,我國冰川整體萎縮了12442.4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20.6%。這數據著實令人心驚!大型冰川的退縮都是從小型冰川開始的,由點及面,由面連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