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反叛者」腔棘魚

2020-12-08 TechWeb

騰訊科技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由於這種腔棘魚生活年代久遠,距今3.2億年,而且在進化道路上很大程度沒有發生變化,被喻為史前海洋生物活化石。關於新發現的「反叛者」腔棘魚詳細信息已發表在最新的《脊椎動物學報》期刊上。

可快速遊動和大範圍巡弋的「反叛者」腔棘魚

根據位於加拿大的阿爾伯塔大學生物學家安德魯·溫德魯夫(Andrew Wendruff)介紹:新發現的物種被稱為Rebellatrix,與早前發現的腔棘魚種屬存在不尋常之處。比如尾部的特徵,此前發現的腔棘魚具有較大的尾鰭,在捕食獵物時可進行短距離的衝刺。相比之下,新品種的三疊紀腔棘魚卻擁有更大、肌肉分布更廣的尾部,可以為高速短距離遊動追逐獵物提供強勁的動力,整個體長達到3英尺,大約為0.9米。

對此,阿爾伯塔大學的另一位合作研究員馬克·威爾遜(Mark Wilson)認為:從這條魚尾部特徵上看,有著分叉狀堅硬的尾鰭以及更加流線型的體態,這些細節暗示了這條三疊紀的腔棘魚可實現並維持更高的前進速度,超過其他種類的腔棘魚。更加流暢的體型使得三疊紀腔棘魚可進行更大範圍的巡弋,在大片水域領土上尋找獵物,然後短時間內快速遊動捕獲食物。該研究小組的生物學家溫德魯夫將其比喻作「反叛者」,意為這種腔棘魚能做到其他同屬無法完成的一切。

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位於加拿大西岸的卑詩省瓦皮帝湖省屬公園內,研究人員收集到「反叛者」腔棘魚的化石。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時期,地球上的存在一塊巨大的「盤古大陸」,該省屬公園正是位於盤古大陸的西海岸,而「反叛者」腔棘魚生活在這片海域中。這塊化石標本已經被存儲在位於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皇家蒂勒爾博物館(Royal Tyrrell)與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加拿大和平地區古生物研究中心。

早在2009年,生物學家溫德魯夫檢查了受收集到的「反叛者」腔棘魚化石。溫德魯夫的第一反應認為:我不敢相信所聞所見,只有當我繼續檢測化石標本時,意識到這裡面包含著一些真實的且非常重要的東西。基於這些被研究人員恢復完成的標本,似乎這種腔棘魚第一次出現可追溯到2.5億年前,但是在二疊紀卻大量滅絕了,那個時期地球上有將近90%的生命被不明原因所滅絕。大量生物的密集滅亡可能形成了適合於某個物種的生存間隙,「反叛者」腔棘魚可在古老的海洋中快速遊動捕獵食物。

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腔棘魚專家約翰·朗(John Long)認為:一般而言,這項發現體現了自然塑造與靈活的演化進程,生活在2億年前的腔棘魚某個種屬突然偏離了原先的生活方式和捕獵習性,進化出不同於其他腔棘魚的特徵,完全進入另一種生活狀態。阿爾伯塔大學生物學家溫德魯夫對此評論到:儘管某個種屬的腔棘魚完成蛻變,進化出別樣的技能,但最終還是遊動較為緩慢的腔棘魚種屬被保留到最後,因為快速遊動的「反叛者」腔棘魚被鯊魚或者其他的能在海洋中大範圍遊弋的捕食者所替代。從這個角度看,「反叛者」腔棘魚算是進化進程中的巨大失敗。

相關焦點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反叛者」腔棘魚-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
  • 3億年前三疊紀古海洋發現新的「海洋殺手」
    研究人員在博物館化石中發現了新的「海洋殺手」,它是一種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的腔棘魚(coelacanth)。腔棘魚種屬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是直到1938年被研究人員重新發現,其特點是遊動較為緩慢,而新發現的腔棘魚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性,被稱為「反叛者」腔棘魚。由於這種腔棘魚生活年代久遠,距今3.2億年,而且在進化道路上很大程度沒有發生變化,被喻為史前海洋生物活化石。
  • 地質學家發現15.7億年前的古海洋氧化事件
    地質歷史時期一共發生過兩次比較大的大氣增氧事件,分別發生在距今約24—20億年前和8.5—5.4億年前。約24億年之前,地球表面大氣氧含量極低,小於現代氧氣水平的0.001%;約5.4億年前之後,大氣氧含量則增長到大於現代氧氣水平的20%。而中間階段,18—8億年前地球表面一直以來被認為處於持續低氧狀態,有科學家估算當時的大氣氧含量甚至可能低於現代氧氣水平的0.1%。
  •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三疊紀昆蟲演化新證據
    據新華社華盛頓電  (記者周舟)一個中國科研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大約2.37億年前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曾經歷生物多樣性大發展。這一發現有助於三疊紀昆蟲復甦事件研究及油氣資源勘探。
  • 深海驚現罕見"活化石"腔棘魚 曾是恐龍時代生物
    原標題:深海驚現罕見"活化石"腔棘魚 曾是恐龍時代生物 腔棘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被看作是一種活化石。曾經被認為在6500萬年前滅絕,但1938年被人再次發現蹤影,腔棘魚便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
  • 那些在地球上活了幾億年,挺過多次物種滅絕的生物
    我們都知道,至今地球上已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了,分別是4.4億年前的奧陶紀物種大滅絕、3.65億年前的泥盆紀物種大滅絕、2.5—2億年前的二疊紀物種大滅絕和三疊紀物種滅絕以及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的物種滅絕。
  • 探案古海洋:早期動物演化的環境背景
    and early Cambrian oceans and its controls」 的評述文章,系統總結了當前對這一時期海洋氧化還原結構的認識,深入剖析了海洋缺氧分層的可能機理與控制因素,初步建立了生命與古海洋之間新的協同演化關係。
  • 新疆發現2億年前中國最大蜻蜓化石
    (受訪者供圖) 2億年前的一天,在溼潤的準噶爾盆地,一隻翅展寬為210毫米的「巨型」蜻蜓結束了它的一生。雨水衝刷著它的遺體,流水和泥漿將它埋葬……時光如梭,如今,它的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海春及其團隊找到,並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林氏中國三疊蜓。
  • 雲南發現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
  • 三疊紀晚期——恐龍的黎明(上)
    在大約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初的恐龍從某種爬行動物中進化出來。它們是當時陸地上許多新的動物類群中的一支。同時,那個時代還有一些其它的新生命徵服了天空和海洋。三疊紀晚期的地球,顯示盤古古陸  那時候,地球上緩慢漂移著的陸地沿著赤道結合成了一個超級大陸,這個超級大陸被地質學家叫做盤古古陸。在這個盤古古陸上,氣候處處溫暖,並且在逐漸地變得乾燥。
  • 《屠殺者3:反叛者》免安裝版下載
    《屠殺者3:反叛者》免安裝版下載 【遊戲封面】
  • 中國更新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貴州三疊紀化石群、黃果樹瀑布齊上榜
    更多世界遺產資訊,請關注微博@愛世界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官方網站顯示,中國已經於2019年1月30日上報三項預備世界遺產,分別是: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沙塔和湖泊(Badain Jaran Desert—Towers of Sand and Lakes)、貴州三疊紀化石遺址群
  • 新研究發現三疊紀巨型哺乳動物「表親」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瑞典和波蘭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波蘭一個村莊發現了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二齒獸化石,這種身形似大象的巨型動物是哺乳動物的「表親」,曾與巨型恐龍共存,這表明恐龍並非當時地球陸地上唯一的龐然大物。
  • 中生代,三疊紀,爬行動物的王朝
    三疊紀的命名。距今2.52億至2.01億年前的三疊紀時間上剛好還在二疊紀之後,不過這只是個巧合。因為:「二」疊紀,是因為當時的沉積層分為兩層,而「三」疊紀則有三層。在19世紀初德意志地質學家阿爾伯特發現南德地區的一段沉積巖可分三層不同結構,分別是海相石灰巖層,陸相泥巖層和砂巖層,於是阿爾伯特於1834年正式將該地層命名為三疊紀(Triassic)「Tri-」是希臘語中代表「3」的詞根。恐龍時代的開端。經歷了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地球進入了下一個時代。
  •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恐龍到底是怎麼演變的?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恐龍是從三疊紀末活躍到白堊紀的,恐龍家族數量龐大,而且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恐龍的體型也在逐漸的變大,外形特點也在一直變化著。想知道恐龍到底是怎麼演化的嗎?我們且往下看。
  • 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現
    導語: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次出現!這事發生在2.3億年前,這場大雨的強度和持久度都令人震驚。它也給地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原有的很多生物因為無法適應這種持續暴雨帶來的改變,所以大部分都消失了。而那些留下來的是因為適應了這種環境,也可以說是生命力的確頑強。
  • 巴西南部出土三疊紀時期的恐龍化石 (1/3)
    巴西南部出土三疊紀時期的恐龍化石 (1/3) "← →"翻頁
  • 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到底有多恐怖?
    導語:2.3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200萬年的暴雨,科學家預測或再次出現!這事發生在2.3億年前,這場大雨的強度和持久度都令人震驚。它也給地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原有的很多生物因為無法適應這種持續暴雨帶來的改變,所以大部分都消失了。而那些留下來的是因為適應了這種環境,也可以說是生命力的確頑強。
  • 「雲南暴魚」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顯生宙以來,地球上曾經發生過5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分別在奧陶紀末、泥盆紀末、二疊紀末、三疊紀末和白堊紀末),每次都對地球上的生命帶來重大打擊。其中,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是地球生命歷史中最具災難性的生物滅絕事件,造成90%以上的海洋生物和約75%的陸地生物滅絕。
  • 腔棘魚一種本該在6000萬年前就已滅絕的物種,卻意外被海釣人釣獲
    腔棘魚一種本該在6000萬年前就已滅絕的物種,卻意外被海釣人釣獲茫茫大海之中,生存著無數種動物,生物,植物,在充滿魔幻色彩的深海中還有更多的未知生命等待這人類去發現,也許這裡面就生存著年代久遠的活化石,也可能它們已經在此生存了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了,就是在我們已知的動物生物之中就發現了很多幾億年前的古老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