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球動力學機制
(化石網/歆塬 編譯)來自哥本哈根大學所屬的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北歐地球演化中心的Tomas Næraa通過研究發現,雖然板塊構造理論對於解釋地史時期陸地演化進程很有幫助,但這一理論僅對30億年內的進程有效,在地球形成初期到30億年前這一時期內的地球機制及地殼形成過程卻無法解釋。Tomas Næraa解釋說,利用輻射測年方法(radiometric dating)獲得了上述結論,那段時期一定存在另一種地殼形成機制。Tomas Næraa曾是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及丹麥和格陵蘭地質調查局的博士生,現在他是丹麥和格陵蘭地質調查局一個項目的負責人。
板塊構造理論是主要關於陸殼漂浮與洋殼擴張的理論,在1960』得到全球公認,地球上大量的火山、地震、海底地震、海嘯、氣候變化以及物種發展等現象均可用這一理論解釋。Tomas Næraa的研究表明這一運用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理論模型也存在其無法滿足的方面,他說,地球歷史長達45.67億年,在30億年前,地球動力學機制一定存在著一次巨變。
自2006年起,Tomas Næraa就對來自西格陵蘭島努克地區的38.5億年前的巖石進行研究,利用鉿同位素測量,他成功地解開了這個困惑地質學家長達30年的難題。Næraa的導師,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Minik Rosing教授說,氣候及營養物質循環受板塊構造運動控制,如果在40億年前生命起源的時候存在另一種地球動力學機制,那麼那時控制氣候及環境的因素又是什麼呢,如果我們能解答這些問題,對於理解未來的氣候變化將具有重要的意義。(化石網/歆塬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