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理論無法適用於30億年前的地球-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2020-11-24 科教臺

不同的地球動力學機制

  (化石網/歆塬 編譯)來自哥本哈根大學所屬的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北歐地球演化中心的Tomas Næraa通過研究發現,雖然板塊構造理論對於解釋地史時期陸地演化進程很有幫助,但這一理論僅對30億年內的進程有效,在地球形成初期到30億年前這一時期內的地球機制及地殼形成過程卻無法解釋。Tomas Næraa解釋說,利用輻射測年方法(radiometric dating)獲得了上述結論,那段時期一定存在另一種地殼形成機制。Tomas Næraa曾是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及丹麥和格陵蘭地質調查局的博士生,現在他是丹麥和格陵蘭地質調查局一個項目的負責人。


  板塊構造理論是主要關於陸殼漂浮與洋殼擴張的理論,在1960』得到全球公認,地球上大量的火山、地震、海底地震、海嘯、氣候變化以及物種發展等現象均可用這一理論解釋。Tomas Næraa的研究表明這一運用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理論模型也存在其無法滿足的方面,他說,地球歷史長達45.67億年,在30億年前,地球動力學機制一定存在著一次巨變。


  自2006年起,Tomas Næraa就對來自西格陵蘭島努克地區的38.5億年前的巖石進行研究,利用鉿同位素測量,他成功地解開了這個困惑地質學家長達30年的難題。Næraa的導師,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Minik Rosing教授說,氣候及營養物質循環受板塊構造運動控制,如果在40億年前生命起源的時候存在另一種地球動力學機制,那麼那時控制氣候及環境的因素又是什麼呢,如果我們能解答這些問題,對於理解未來的氣候變化將具有重要的意義。(化石網/歆塬 編譯)

相關焦點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時期或許是因為板塊構造
    在大約 7 億年前,我們的星球曾經有過一段極寒時期,這段寒冷的時期持續了幾百萬年,那時的地球被人們稱為「雪球地球」。如今研究人員發現,板塊構造或許是雪球地球形成的原因。一項新的研究稱,板塊構造的產生,不僅引起了火山爆發及其他極端自然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海洋與大氣層的性質。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大西洋中脊等斑點標誌著板塊之間的邊界。壓力升高時發生地震,這些板塊相互碰撞或滑動。火山噴發與構造運動有關。大約在五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開始形成板塊碰撞。我們需要板塊構造嗎?大約20億年前,我們的星球將變得更冷,由於火山噴發(由於板塊構造的原因),可能向空氣中添加了足夠的二氧化碳以捕獲足夠的熱量以提高地表溫度。
  • 「雪球地球」可能是由板塊構造開始造成的
    科學家說大約7億年前地球在極端的冰雪覆蓋中,這個時期被科學家稱為「雪球地球」,多年來出現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 歷經30億年,一直在移動,至今不停歇!地球板塊是怎麼形成的?
    大陸漂移說是板塊構造說的理論基礎,後者被稱為當代三大科學的進步之一。在大陸漂移理論提出之前,「收縮理論」(theory of contraction)是學術界的主流,人們相信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溫度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表面冷卻收縮,形成了山脈、海盆和大陸。但在20世紀初,收縮理論就受到了質疑,人們開始尋找其他促使地殼移動的驅動力。
  • 地震臺站觀測結果揭示板塊構造啟動於20億年前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板塊構造」是20世紀地球科學的重大發現之一。板塊運動導致地球物質能量交換強烈、火山-地震活躍、礦產油氣資源富集、大氣溫度-氧含量適度,是地球維持宜居性的重要動力,也是地球有別於其他行星的關鍵標誌。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澳大利亞巖石中的磁性線索表明,板塊構造開始於30多億年前 約30到40億年前地殼的模擬橫截面圖。這些火山巖的非凡之處在於它們具有磁性,這意味著它們保留了地球磁場在太古宙巖石冷卻和凝固時的記錄。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將這些磁場信號結合已知玄武巖年齡,來推斷巖石的數百萬年運動歷史。研究表明,巖石在33.5億至31.8億年前之間移動,轉移的水平方向的速度每年約2.5釐米(0.98英寸),「速度可與現代板塊運動相媲美,」作者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澳大利亞巖石中的磁性線索表明,板塊構造開始於30多億年前約30到40億年前地殼的模擬橫截面圖。這些火山巖的非凡之處在於它們具有磁性,這意味著它們保留了地球磁場在太古宙巖石冷卻和凝固時的記錄。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將這些磁場信號結合已知玄武巖年齡,來推斷巖石的數百萬年運動歷史。研究表明,巖石在33.5億至31.8億年前之間移動,轉移的水平方向的速度每年約2.5釐米(0.98英寸),「速度可與現代板塊運動相媲美,」作者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
  •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資料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古老的大陸核心(克拉通)位於地幔「龍骨」之下,即存在大量熔化消耗、具有機械抵抗力、浮力和含金剛石的厚達350公裡的地幔,在超過20億年的時間裡,它們一直與更熱、更緻密的對流地幔隔離。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
  • 167億年後暗能量或驅動「宇宙大撕裂」-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騰訊科技訊(悠悠/編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如果神秘暗能量撕碎宇宙,科學家最新提供的一份世界末日時間表能預測顯示宇宙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地球將從太陽系剝離,最終發生宇宙爆炸。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 ——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
    >陸塊下方18億年前的造山結構。該結構在全球背景下,指示3條俯衝帶即可匯聚(可能是)地球最古老超級大陸的主體。結合全球資料,推測該俯衝系統自20億年前開始具有全球聯動效應,標誌著板塊構造的啟動,並導致超大陸匯聚、地幔加速冷卻等地球重大變革性事件。「板塊構造」的重要性比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於物理學、DNA之於生命科學的意義,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
  • 地球的板塊構造為什麼獨一無二,它與生命的演化有何關聯?
    巖石行星中獨一無二的板塊構造不像很多科學界存在爭議的理論那樣,地球的板塊構造受到了廣泛認同,該理論將地球的地殼進行了板塊劃分。事實上,地球並不是從誕生之日起就適合生命棲息,不管是寒冷的溫度、堅硬外殼帶來的地震,還是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活動,都足以將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生命摧毀。地球之所以可以成為太陽系中迄今為止唯一具有生命的行星,其板塊構造的來源是關鍵因素之一。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在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初階段,形上學的地球觀曾一度佔據統治地位,該觀點認為,地球自古以來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現在的地球面貌從來都是這樣存在著的。在19世紀30年代,英國地質學家查爾斯-萊爾在《地質學原理》一書中,用地球發展的「均變論」和「將今論古」的方法,論證了地球有著數億年的演化歷史。
  • 什麼力量開啟了地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球板塊模型圖:斷裂為黑色/陰影,顏色表示應力地球的巖石圈是由七個大的構造板塊和一些較小的板塊組成的。這種板塊構造理論出現已有約50年歷史,但人們從未真正了解這個系統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地球的外殼是如何分裂成獨立板塊並開始移動的。
  • 地球構造板塊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時間要早10億年
    據外媒報導,地球構造板塊的隱喻誕生證明可能需要修改了。來自耶魯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們周三發布的一份新聞稿顯示, 他們已經發現,地球上的板塊可能在大約44億年前就已經存在,至少比之前認為的時間要早了10億年。
  • 美國科學家稱地球板塊構造可能會再次停止移動
    地質學的一項新發現近日對板塊構造學說提出挑戰,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科學家聲稱,在地球的歷史上,板塊漂移曾至少停頓過一次,而且這種停頓在今後可能會再次發生,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
    萬博等-SA: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密集臺陣的證據摘要:依據地質模型預測,部署高密度地震臺站,準確定位華北克拉通鄂爾多斯陸塊下方18億年前的造山結構。該結構在全球背景下,指示3條俯衝帶即可匯聚(可能是)地球最古老超級大陸的主體。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